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教育,能不能“人性化”一点?

发布时间:2019-08-02 11:24:50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作者:(美)约翰·库奇 贾森·汤 栗浩洋
翻译:徐烨华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9年5月
定价:69.9元

胡艳丽

一个网瘾少年,考试成绩只有7分,在学校自信心备受打击,父母也失去了“挽救”孩子的信心。就在此时,一位优雅智慧的老师出现了,她通过一个小测试,就了解了孩子的学习水平,为孩子讲授他能听得懂的内容,将知识点拆分成一个个“纳米级”小微颗粒,一点一点帮孩子厘清思路、筑牢基础,拾级而上。不论孩子出现怎样的错误,她都温柔耐心,笑容如初,她永远不会恶语伤人,永远不急不躁。

虚拟世界中的“完美”教师

想认识一下这位完美的仙女教师吗?其实拥有一个网络平台账号,就可召唤“仙女”,她是由海量大数据支撑、以超强算法为驱动,集成数以千百名教师智慧于一体的虚拟教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曾经的异想天开,正一步步在技术的驱动下,化成现实可行的方法路径。在国内外已有多家智能教育平台,可以通过测试精准找到孩子的薄弱点,帮助孩子从不会学起,克服学习障碍,查漏补缺,逐步补齐短板,而不是让孩子无助地在茫茫题海中四处碰壁。

在《学习的升级》中,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约翰·库奇指出现代生产线式标准教育模式,令大量颇具天赋的儿童,因无法适应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育,而受到伤害,失去了学习的热情,自信心也跌至谷底。作者团队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应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兴趣和热情所在,然后才是以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的朝目标努力。这中间,以尊重天性为前提,以认识每一个人的独特性,接受彼此间的认知差异为核心,而按自己的节奏,循序渐进的努力是通往目标的路径,是达成心愿的方法之道。

先来看一下激发孩子们学习热情的案例:

面对一群随时准备辍学的贫困孩子,演讲者说出的第一句话是:“你们谁想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正值青春茂盛、活力无限的男孩子们立即举起了手,旋即他们的眼神就黯淡了,因为这个目标离他们太遥远了。

“嗯,我相信你们会成功的,而且我还会助你一臂之力。”在场所有的人都对他投去了不解的目光,校方请他来,不是解决孩子们高辍学率的问题吗?怎么谈到了体育运动,他又如何帮助这些贫困的孩子实现梦想?接下来他说“没错,达成这个心愿很难,以进入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NBA)为例,怎样才能使你进入NBA的机会提升到最大值呢?”聊着聊着,为杜克大学、堪萨斯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篮球队效力的想法便出现了……

孩子们的眼神逐渐亮了起了,他们知道实现梦想并非不可能,但前提是首先得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此时,还有人想辍学吗?

这就是教育——点燃孩子心中的梦想,而不是做梦想的辣手摧花人;告诉孩子找对方法路径一切皆有可能,而不是告诉孩子你根本不是这块料;帮助孩子在不断地挫折中,培养越挫越勇的韧劲和力量,而不是让孩子把失败作为一种不可改变的结局。

“泰勒主义”下迷失的教育

再来看一下在我们的现实中大行其道的教育模式,每一位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既定的教学进度、标准化的讲课方法,重复着年复一年的讲课内容。他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按照孩子们的平均认知水平来讲课,那些接受速度较快的学生也要陪其他孩子一遍一遍地重复做早已掌握的题目,那些在某一方面接受能力较弱的孩子,却不得不一路踉跄着,在没有搞懂上一个知识点之前,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显然这样的学习,对接受能力强的孩子是时间上的浪费,对接受速度慢的孩子,却是日复一日的折磨。

这确实是一个恶性循环,问题出现在哪?作者在书中剑指泰勒,认为是泰勒为了提升工厂化的生产效率,把工作分解成若干由任何人都能完成的小任务,从而引入标准化考核,抹杀了流水线上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泰勒主义”者看来,想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和生产量,管理人员需要善于动脑,而工人则只需要完全按指令完成任务。无疑,泰勒的管理理论,在一定时期,帮助很多企业实现了规范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不幸的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被当时的美国教育界奉为了圣经,并据此对当时生动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旨在培养大批适应生产线作业的低技工人,而不是要将孩子培养成个性张扬的哲学家、学者、作家、演说家、艺术家。

其实,泰勒成为后来教育界的众矢之的,也有其冤屈之处,毕竟,他所要提升的是工厂的生产效率,要“标准化”的是流水线上的每一个步骤,并不是要从“娃娃”抓起,拿着斧凿把孩子的棱角削去磨平,将现代教育的失败归咎于泰勒未免武断,这中间有太多的成因。比如教师有限,一个老师要同时教导50名甚至更多的孩子,他(她)并没有办法一一因材施教;比如学校想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提升教学质量,但为了相对公平的考核,不得不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归类,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把孩子们的学习成效归结为一个“单纯”的考试分数。

这些权宜之计,终究是违背孩子的认知学习规律,其带来的益处和产生的副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科技让教育越来越人性化

幸运的是,科技飞速发展,大数据这条隐秘的数字之河终于可以在智能运算的帮助下,在教育领域大显身手,人工智能也在逐渐替代老师针对每一个孩子,量身定做适合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孩子的掌握程度,同步调整。它可以让孩子用有限的精力,精准学习当前最急需攻破的认知难点。在从易到难的学习过程中,即使是曾经在学校备受打击的孩子,也能在点点滴滴的小进步、小成功中找到信心,看到希望。

比如书中的小婉颖,在初二的时候,学习成绩只有三四十分,无论如何补习,都不见成效,在使用某平台的智能学习账号后,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学习成绩就提高了20分,且在以后的学习中,成绩稳步提升,直至考入理想中的学校。

除了帮助孩子学习课本知识之外,无穷大的数字世界,还可以让孩子们尽早学会团队协作,以更多的交互方式,在网络中触及广阔的空间,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它并非总如很多家长以为的那样,如洪水猛兽般蚕食孩子们的时间和精力,只要引导有方,技术可以让每个人都成为终身学习者,无限拓展个人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技术能成为学习强大的助推力毋庸置疑,但假如利用技术的方法不正确,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发挥效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强调孩子们应该尽早学习计算机编程,此举的目的,并不是想让每一个孩子将来都成为一名程序员,而是借助编程的学习与实践,让孩子们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计算思维能力,它能令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活学活用,这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有效方式。而我们的很多孩子,在应试教育中学会了“考试之道”,一些记忆力强的孩子甚至会在考前的半天时间内突击记忆很多内容,而在考试结束半小时后,就将这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全部忘光,更勿谈实际应用了,这种应试模式,当属这个世纪最大的资源浪费。

作者在书中呼吁要由内而外的重塑教育,这种内,就是改变我们自身的偏见,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框架,框住孩子未来的无限可能,要将每一个孩子理解成为单独的个体,拒绝用平均标尺作为衡量孩子的主要标准,这是我们改变教育的内在因素;而外在因素,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主动拥抱技术,让技术成为辅助孩子学习的利器,成为延伸教师智识、精力的好帮手,让技术释放孩子们的学习潜能,并成为终身学习者,这才是学习的升级、教育的升级。


教育,能不能“人性化”一点?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8-02


作者:(美)约翰·库奇 贾森·汤 栗浩洋
翻译:徐烨华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9年5月
定价:69.9元

胡艳丽

一个网瘾少年,考试成绩只有7分,在学校自信心备受打击,父母也失去了“挽救”孩子的信心。就在此时,一位优雅智慧的老师出现了,她通过一个小测试,就了解了孩子的学习水平,为孩子讲授他能听得懂的内容,将知识点拆分成一个个“纳米级”小微颗粒,一点一点帮孩子厘清思路、筑牢基础,拾级而上。不论孩子出现怎样的错误,她都温柔耐心,笑容如初,她永远不会恶语伤人,永远不急不躁。

虚拟世界中的“完美”教师

想认识一下这位完美的仙女教师吗?其实拥有一个网络平台账号,就可召唤“仙女”,她是由海量大数据支撑、以超强算法为驱动,集成数以千百名教师智慧于一体的虚拟教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曾经的异想天开,正一步步在技术的驱动下,化成现实可行的方法路径。在国内外已有多家智能教育平台,可以通过测试精准找到孩子的薄弱点,帮助孩子从不会学起,克服学习障碍,查漏补缺,逐步补齐短板,而不是让孩子无助地在茫茫题海中四处碰壁。

在《学习的升级》中,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约翰·库奇指出现代生产线式标准教育模式,令大量颇具天赋的儿童,因无法适应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育,而受到伤害,失去了学习的热情,自信心也跌至谷底。作者团队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应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兴趣和热情所在,然后才是以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的朝目标努力。这中间,以尊重天性为前提,以认识每一个人的独特性,接受彼此间的认知差异为核心,而按自己的节奏,循序渐进的努力是通往目标的路径,是达成心愿的方法之道。

先来看一下激发孩子们学习热情的案例:

面对一群随时准备辍学的贫困孩子,演讲者说出的第一句话是:“你们谁想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正值青春茂盛、活力无限的男孩子们立即举起了手,旋即他们的眼神就黯淡了,因为这个目标离他们太遥远了。

“嗯,我相信你们会成功的,而且我还会助你一臂之力。”在场所有的人都对他投去了不解的目光,校方请他来,不是解决孩子们高辍学率的问题吗?怎么谈到了体育运动,他又如何帮助这些贫困的孩子实现梦想?接下来他说“没错,达成这个心愿很难,以进入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NBA)为例,怎样才能使你进入NBA的机会提升到最大值呢?”聊着聊着,为杜克大学、堪萨斯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篮球队效力的想法便出现了……

孩子们的眼神逐渐亮了起了,他们知道实现梦想并非不可能,但前提是首先得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此时,还有人想辍学吗?

这就是教育——点燃孩子心中的梦想,而不是做梦想的辣手摧花人;告诉孩子找对方法路径一切皆有可能,而不是告诉孩子你根本不是这块料;帮助孩子在不断地挫折中,培养越挫越勇的韧劲和力量,而不是让孩子把失败作为一种不可改变的结局。

“泰勒主义”下迷失的教育

再来看一下在我们的现实中大行其道的教育模式,每一位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既定的教学进度、标准化的讲课方法,重复着年复一年的讲课内容。他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按照孩子们的平均认知水平来讲课,那些接受速度较快的学生也要陪其他孩子一遍一遍地重复做早已掌握的题目,那些在某一方面接受能力较弱的孩子,却不得不一路踉跄着,在没有搞懂上一个知识点之前,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显然这样的学习,对接受能力强的孩子是时间上的浪费,对接受速度慢的孩子,却是日复一日的折磨。

这确实是一个恶性循环,问题出现在哪?作者在书中剑指泰勒,认为是泰勒为了提升工厂化的生产效率,把工作分解成若干由任何人都能完成的小任务,从而引入标准化考核,抹杀了流水线上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泰勒主义”者看来,想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和生产量,管理人员需要善于动脑,而工人则只需要完全按指令完成任务。无疑,泰勒的管理理论,在一定时期,帮助很多企业实现了规范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不幸的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被当时的美国教育界奉为了圣经,并据此对当时生动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旨在培养大批适应生产线作业的低技工人,而不是要将孩子培养成个性张扬的哲学家、学者、作家、演说家、艺术家。

其实,泰勒成为后来教育界的众矢之的,也有其冤屈之处,毕竟,他所要提升的是工厂的生产效率,要“标准化”的是流水线上的每一个步骤,并不是要从“娃娃”抓起,拿着斧凿把孩子的棱角削去磨平,将现代教育的失败归咎于泰勒未免武断,这中间有太多的成因。比如教师有限,一个老师要同时教导50名甚至更多的孩子,他(她)并没有办法一一因材施教;比如学校想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提升教学质量,但为了相对公平的考核,不得不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归类,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把孩子们的学习成效归结为一个“单纯”的考试分数。

这些权宜之计,终究是违背孩子的认知学习规律,其带来的益处和产生的副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科技让教育越来越人性化

幸运的是,科技飞速发展,大数据这条隐秘的数字之河终于可以在智能运算的帮助下,在教育领域大显身手,人工智能也在逐渐替代老师针对每一个孩子,量身定做适合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孩子的掌握程度,同步调整。它可以让孩子用有限的精力,精准学习当前最急需攻破的认知难点。在从易到难的学习过程中,即使是曾经在学校备受打击的孩子,也能在点点滴滴的小进步、小成功中找到信心,看到希望。

比如书中的小婉颖,在初二的时候,学习成绩只有三四十分,无论如何补习,都不见成效,在使用某平台的智能学习账号后,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学习成绩就提高了20分,且在以后的学习中,成绩稳步提升,直至考入理想中的学校。

除了帮助孩子学习课本知识之外,无穷大的数字世界,还可以让孩子们尽早学会团队协作,以更多的交互方式,在网络中触及广阔的空间,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它并非总如很多家长以为的那样,如洪水猛兽般蚕食孩子们的时间和精力,只要引导有方,技术可以让每个人都成为终身学习者,无限拓展个人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技术能成为学习强大的助推力毋庸置疑,但假如利用技术的方法不正确,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发挥效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强调孩子们应该尽早学习计算机编程,此举的目的,并不是想让每一个孩子将来都成为一名程序员,而是借助编程的学习与实践,让孩子们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计算思维能力,它能令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活学活用,这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有效方式。而我们的很多孩子,在应试教育中学会了“考试之道”,一些记忆力强的孩子甚至会在考前的半天时间内突击记忆很多内容,而在考试结束半小时后,就将这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全部忘光,更勿谈实际应用了,这种应试模式,当属这个世纪最大的资源浪费。

作者在书中呼吁要由内而外的重塑教育,这种内,就是改变我们自身的偏见,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框架,框住孩子未来的无限可能,要将每一个孩子理解成为单独的个体,拒绝用平均标尺作为衡量孩子的主要标准,这是我们改变教育的内在因素;而外在因素,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主动拥抱技术,让技术成为辅助孩子学习的利器,成为延伸教师智识、精力的好帮手,让技术释放孩子们的学习潜能,并成为终身学习者,这才是学习的升级、教育的升级。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