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访著名心理教育专家吴文君

发布时间:2019-08-14 08:53:35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编者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本刊推出“生命工作坊”栏目,目的就是关注心理健康,给读者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

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才能做到心理健康,著名心理教育专家吴文君或许会给您一个答案。

吴文君

□记者 王方琪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此,心理健康问题被广泛关注。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准确判断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怎样做才能确保心理健康?

著名心理教育专家吴文君认为,心理健康重要的衡量指标是情绪,确保心理健康要抓住情绪这个“牛鼻子”。

吴文君,国家首批二级心理咨询师、全国十佳心理教师、国家注册心理师、中国国家培训网系统排列训导师督导导师、亲子导师培育师、幸福家庭四通道课程设计者及品牌创立者、催眠治疗师和能量疗愈师。

情绪是能量状态

情绪实际上不分正负,它只是一种身体和心里内在的能量状态,它只分等级,只分频率的高低。(见下图)

记者:情绪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情绪呢?

吴文君:情绪是一种能量状态,虽然人们经常把情绪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把能量分为正能量和负能量,其实从物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它们不分正负,只有高频和低频之说。

我们一般会被教育为情绪是不好的东西,面对情绪的时候首先是逃避,然后是压抑。有的人说,我是咬着牙攥着拳头把一口气咽下去,其实这份压抑和克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刻压制住了,下一刻有事情刺激到了,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引爆了,爆发的时刻伤人伤己。

要真正处理情绪问题,就要改变对情绪的认知。

情绪是我们内在的一种能量流动,情绪流动时头脑会有变化,身体的每一条血管每一块肌肉,甚至内脏都会有相应的变化。它是流动的,有来有去,你不让它流动就会卡住,就会形成创伤,就会有能量的聚集点;你让它流动起来了,它就不留痕迹了,就像河道不被堵塞了,那样才会是健康的、畅通的。

我们要改变的一个想法是,情绪是由外在的事件引起的。不是,情绪只是被外在事件激发的。情绪不是由外在引起的,是由我们自己内在的信念和想法决定的。所以,我们管理情绪不是管理外在的人和事件,而是管理我们内在的想法和看法。

讲个小案例。一个很能干的女性,一见到高大的男性就会很慌。他的领导换了一位高大男性,她时常浑身发抖,恐慌得无法工作。她也说不出原因。后来我陪她去探索隐藏起来的部分,原来她6岁之前曾经自己跑出去看电影,因为个子矮看不到,被一个高大的男性抱着看。回家后被妈妈骂了一顿,由此而产生了羞愧和恐惧的情绪。这个高大男人对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伤害,但却是她儲留情绪的导火索。几十年过去了,事情她早就忘了,但事件儲留下来的羞愧和恐惧等情绪却会被“高大男人”激发出来。

很多人6岁之前的事情都忘记了,很多人选择性遗忘了某一阶段的某些事情。这是潜意识中的一种保护,变成未知部分。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未知的部分找出来,和他已知的部分结合起来,把儲留情绪做个处理,这样,这个人才会变得有力量。

情绪等级,频率高低示意图

你意识到你有情绪么

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忽略了对情绪的了解、认知和管理,使得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在跟自己真实情绪的隔离中长大。

记者:心理健康有明确的定义,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表达还不够直白,您已经有20多年心理咨询经验,请您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一下什么是心理健康。

吴文君:结合实践,我给出三个衡量指标。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指标是情绪,一个人要心理健康首先要了解自己显现出来的情绪和隐藏的情绪;其次,要接纳自己所有的情绪,无论这种情绪是好的还是坏的,都要悦纳它,不去刻意改造它;第三,要带着一份好奇心去探索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对生活带着好奇心,不让自己处于停滞状态中。

记者:那么,如何才能了解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隐藏起来的情绪呢?

吴文君:首先介绍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如果一个人更多地停留在平静状态,那他的生活品质就比较高,悦纳的成分就比较高;如果更多呆在平静状态之下,悦纳程度就低。同时,也要注意,有的人把情绪压制住了,只有遇到外界事件的刺激,才会爆发出来。如果平时压制比较厉害,有可能会爆发得很猛烈。

基本人人都会有压制情绪的现象。很多人都会有身心分离,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是身心分离,这需要自己静下心来去探索。简单的方式就是看看你和旁边亲近的人的关系。旁边的人就是你的镜子,是帮你看到你未知的部分的镜子。有的女人常说,我跟谁关系都能处理好,就是处理不好和老公的关系。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最亲近的人的某些行为引发了你对自己的不接受,从而有各种形式的爆发。

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忽略了对情绪的了解、认知和管理,使得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在跟自己真实情绪的隔离中长大。

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没有释放掉的情绪不仅会停留在头脑中,还会停留在身体中,会带来认知上的一些偏差,带来情绪上的伤痛。

记者:回到心理健康这个话题,您认为导致一个人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吴文君: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和这个人小时候成长过程中和父母亲的关系有关。和父母的关系可以上溯到怀孕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欢迎程度,怀孕中父母对孩子性别的期待,还包括6岁之前父母是如何对待他的,这些都会成为这个人长大之后心理是否健康埋下的种子。6岁之前父母如何对待他很关键,比如是否按照年龄阶段需求给到了他很好的照顾和陪伴。一岁之前最大的需求是陪伴和母乳,如果该吃的食物没有得到,多次之后,他会得到一个结论,形成信念,有一种会被妈妈抛弃的恐惧,这些都作为情绪被儲留在身体里了。随着年龄增大,自己可以照顾自己,可以应对这些问题了。但是,随着他的孩子的出生,他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这些情绪就可能被激发出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当然有的人的儲留情绪会被激发,有的不会被激发。说到一个人心理健康不健康,说实话,任何一件事都可能激发他的某种情绪。

记者:您能举个例子么?

吴文君:有一个女孩子,她五六岁的时候,喜欢开心地跳舞。有几次,她的父亲会突然大吼“不许跳”。这个女孩子开心的能量正在往外走时突然被截住了,她害怕了,害怕的情绪还流动不出去。这样,开心和害怕这两种情绪都被卡住了。她可能解读为,因为我是女孩子,爸爸不喜欢我。我是没有资格开心的,开心就会带来麻烦。成年之后,她脸上总是挂着愁苦,因为只有这样她才会觉得安全。

所以,没有释放掉的情绪不仅会停留在头脑中,还会停留在身体中,会带来认知上的一些偏差,带来情绪上的伤痛。

记者:由此可见,心理健康不健康和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人在成长过程中,是否有可能摆脱原生家庭到影响?

吴文君:有可能,但是这个人必须主动。首先,要有这样的意识;第二,要去把曾经影响你的这些情绪释放掉,把创伤做处理,让信念有所转换,这样才可能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如果仅靠本能是摆脱不了的。所以,要主动学习,通过学习首先知道影响自己的是什么,其次知道怎样处理。这个修复的过程需要专业的学习过程,不会自发完成。

完成同父母的和解

和父母和解,要放下自己对现实父母成为理想父母的期待,学习接受和尊重现实父母,感恩父母在本质上给予了我们生命。

记者: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第一步是什么?

吴文君:首先要去和自己的父母和解。这个和解太重要了,它是生命的底色,底色不改,上面怎么画基调都不会有太大变化。

和父母和解,才能真正接受父母,他们已经完成任务,把生命给了我们,我们要用生命去创造新的可能性,这时我们才能拿到对生命的尊重和爱,人生才有力量。完成了爱和力量这部分,才能和父母完成分离,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成年人。父母能给的都给了,父母没给的,我会去创造。

怎样才知道和父母已经进行了真正的和解呢?和解的标志是情绪。当我和父母在一起有亲近喜悦的相处,父母不在了,有一种感恩。这种喜悦不是来自于头脑中,我应该如何,而是我们可能很亲近,不会厌烦和可怜。这种感恩也不是来自头脑,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恩。和父母和解之后,还有一个就是自己的生活状态,我很健康,各种关系也很和谐。

记者:为什么和父母和解这么重要?

吴文君:差不多每个人心中都有两种父母的形象,一种是现实的父母,一种是理想的父母。现实的父母有各种各样的缺点,而理想父母却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是我们所希望的完美的父母。我们往往对现实父母有种种抱怨,不理解和不接受。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第三种父母——本质父母。本质父母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把孩子生下来,父母已经成为永恒的和唯一的。

和父母和解,要放下自己对现实父母成为理想父母的期待,学习接受和尊重现实父母,感恩父母在本质上给予了我们生命。

和解之后才会和父母产生连接,连接之后才会真正完成和父母的分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这时候,我们才有足够的能力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有一个挺流行的词叫“妈宝男”,妈宝男就是没有和父母完成和解,没有完成情感连接,没有连接就没法分离,没有办法独立。也有很多人是因为妈妈成为妈宝男的,妈妈需要他成为妈宝男,所以他才成了这样。美国一个故事:女儿杀掉母亲,因为妈妈需要抓住这个孩子,孩子要成长,妈妈不允许,最后极端的结局是女儿杀掉了母亲才能正常成长。

妈宝男要主动完成和父母的分离。要真正和父母建立连接,从情感上知道父母已经给了他所能做到的,从理智上也知道父母无论怎样都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作为成年子女,不用去负载父母的生活。很多妈宝男其实有一个误解,认为听爸爸妈妈的话才是孝顺父母,其实不是。作为一个成年人,一定要认清一点,无论你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父母老去和要离去的事实。所以,你要学会转身,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高压力行业需要专业干预

高压力行业从业者如何对待情绪呢?三个词:允许、安全、转化。

记者:在您所提供的心理服务中,银行或者保险领域的咨询者多么?

吴文君:很多。银行从业者属于高压力人群,他们在高压力工作和生活节奏下,很容易产生情绪,并且情绪可能还没有觉察就被忽略掉了,因此,在身体内儲留下来的情绪比较多。在某一个时间遇到某一个事件就容易被激发出来。

银行从业者来心理咨询出现的时间很早,需求量很大。但是,给银行员工做培训比较辛苦,因为他们随时都处于紧张状态,很难让自己处于安全和放松的环境下。

我有很多学员是保险公司的。他们从事的职业很挑战,需要不断应对变化的业绩需求。因为压力大,使得这个群体的人必须被迫提升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更重要的就是心理接受能力。保险公司有比较灵活的培训机制,使得他们的心理培训很早就开始了,因为它们要把员工打造成有能力应对压力和变化。但是不同保险公司的培训水平不一致,有的励志培训是靠打鸡血一样的外在刺激,造成一段时间虚幻的状态。但这种培训不能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心理能力,培训要从内在来培训。

记者:我们都知道高压力人群更需要关注心理健康,关键是如何做到呢?

吴文君:知道了做不到没有改变生活状态。

我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首先是修身体。比如我每天要站桩来保证身体质量,不健康的身体无法承载厚重的思想;其次,每天主动觉察情绪的变化,并随时释放。遇到事情后要觉察到,这个事件引起我情绪上的反应意味着我有内在有需要处理的部分,这样就不会怨天尤人,而把精力集中在处理自己情绪上。

如何处理情绪?用三个词概括:允许、安全、转化。

允许自己觉察到所有情绪,不对自己的情绪做任何判断和否定。无论我怎样做,我还是会愤怒,还是会委屈。怎么办?允许!允许自己的愤怒,允许自己的委屈。

给自己创设一个安全的空间,不被打扰的空间。

转化的方法是需要学习的,比如做“接受父母”的练习,做“与内在小孩对话”的练习。“内在小孩”是个比喻,是心理上的,是我们成长过程中被压抑、被忽略、被否定的,或者受到伤害的经历,让我们卡在了某一个年龄段。


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访著名心理教育专家吴文君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8-14

编者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本刊推出“生命工作坊”栏目,目的就是关注心理健康,给读者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

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才能做到心理健康,著名心理教育专家吴文君或许会给您一个答案。

吴文君

□记者 王方琪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此,心理健康问题被广泛关注。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准确判断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怎样做才能确保心理健康?

著名心理教育专家吴文君认为,心理健康重要的衡量指标是情绪,确保心理健康要抓住情绪这个“牛鼻子”。

吴文君,国家首批二级心理咨询师、全国十佳心理教师、国家注册心理师、中国国家培训网系统排列训导师督导导师、亲子导师培育师、幸福家庭四通道课程设计者及品牌创立者、催眠治疗师和能量疗愈师。

情绪是能量状态

情绪实际上不分正负,它只是一种身体和心里内在的能量状态,它只分等级,只分频率的高低。(见下图)

记者:情绪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情绪呢?

吴文君:情绪是一种能量状态,虽然人们经常把情绪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把能量分为正能量和负能量,其实从物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它们不分正负,只有高频和低频之说。

我们一般会被教育为情绪是不好的东西,面对情绪的时候首先是逃避,然后是压抑。有的人说,我是咬着牙攥着拳头把一口气咽下去,其实这份压抑和克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刻压制住了,下一刻有事情刺激到了,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引爆了,爆发的时刻伤人伤己。

要真正处理情绪问题,就要改变对情绪的认知。

情绪是我们内在的一种能量流动,情绪流动时头脑会有变化,身体的每一条血管每一块肌肉,甚至内脏都会有相应的变化。它是流动的,有来有去,你不让它流动就会卡住,就会形成创伤,就会有能量的聚集点;你让它流动起来了,它就不留痕迹了,就像河道不被堵塞了,那样才会是健康的、畅通的。

我们要改变的一个想法是,情绪是由外在的事件引起的。不是,情绪只是被外在事件激发的。情绪不是由外在引起的,是由我们自己内在的信念和想法决定的。所以,我们管理情绪不是管理外在的人和事件,而是管理我们内在的想法和看法。

讲个小案例。一个很能干的女性,一见到高大的男性就会很慌。他的领导换了一位高大男性,她时常浑身发抖,恐慌得无法工作。她也说不出原因。后来我陪她去探索隐藏起来的部分,原来她6岁之前曾经自己跑出去看电影,因为个子矮看不到,被一个高大的男性抱着看。回家后被妈妈骂了一顿,由此而产生了羞愧和恐惧的情绪。这个高大男人对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伤害,但却是她儲留情绪的导火索。几十年过去了,事情她早就忘了,但事件儲留下来的羞愧和恐惧等情绪却会被“高大男人”激发出来。

很多人6岁之前的事情都忘记了,很多人选择性遗忘了某一阶段的某些事情。这是潜意识中的一种保护,变成未知部分。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未知的部分找出来,和他已知的部分结合起来,把儲留情绪做个处理,这样,这个人才会变得有力量。

情绪等级,频率高低示意图

你意识到你有情绪么

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忽略了对情绪的了解、认知和管理,使得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在跟自己真实情绪的隔离中长大。

记者:心理健康有明确的定义,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表达还不够直白,您已经有20多年心理咨询经验,请您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一下什么是心理健康。

吴文君:结合实践,我给出三个衡量指标。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指标是情绪,一个人要心理健康首先要了解自己显现出来的情绪和隐藏的情绪;其次,要接纳自己所有的情绪,无论这种情绪是好的还是坏的,都要悦纳它,不去刻意改造它;第三,要带着一份好奇心去探索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对生活带着好奇心,不让自己处于停滞状态中。

记者:那么,如何才能了解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隐藏起来的情绪呢?

吴文君:首先介绍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如果一个人更多地停留在平静状态,那他的生活品质就比较高,悦纳的成分就比较高;如果更多呆在平静状态之下,悦纳程度就低。同时,也要注意,有的人把情绪压制住了,只有遇到外界事件的刺激,才会爆发出来。如果平时压制比较厉害,有可能会爆发得很猛烈。

基本人人都会有压制情绪的现象。很多人都会有身心分离,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是身心分离,这需要自己静下心来去探索。简单的方式就是看看你和旁边亲近的人的关系。旁边的人就是你的镜子,是帮你看到你未知的部分的镜子。有的女人常说,我跟谁关系都能处理好,就是处理不好和老公的关系。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最亲近的人的某些行为引发了你对自己的不接受,从而有各种形式的爆发。

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忽略了对情绪的了解、认知和管理,使得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在跟自己真实情绪的隔离中长大。

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没有释放掉的情绪不仅会停留在头脑中,还会停留在身体中,会带来认知上的一些偏差,带来情绪上的伤痛。

记者:回到心理健康这个话题,您认为导致一个人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吴文君: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和这个人小时候成长过程中和父母亲的关系有关。和父母的关系可以上溯到怀孕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欢迎程度,怀孕中父母对孩子性别的期待,还包括6岁之前父母是如何对待他的,这些都会成为这个人长大之后心理是否健康埋下的种子。6岁之前父母如何对待他很关键,比如是否按照年龄阶段需求给到了他很好的照顾和陪伴。一岁之前最大的需求是陪伴和母乳,如果该吃的食物没有得到,多次之后,他会得到一个结论,形成信念,有一种会被妈妈抛弃的恐惧,这些都作为情绪被儲留在身体里了。随着年龄增大,自己可以照顾自己,可以应对这些问题了。但是,随着他的孩子的出生,他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这些情绪就可能被激发出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当然有的人的儲留情绪会被激发,有的不会被激发。说到一个人心理健康不健康,说实话,任何一件事都可能激发他的某种情绪。

记者:您能举个例子么?

吴文君:有一个女孩子,她五六岁的时候,喜欢开心地跳舞。有几次,她的父亲会突然大吼“不许跳”。这个女孩子开心的能量正在往外走时突然被截住了,她害怕了,害怕的情绪还流动不出去。这样,开心和害怕这两种情绪都被卡住了。她可能解读为,因为我是女孩子,爸爸不喜欢我。我是没有资格开心的,开心就会带来麻烦。成年之后,她脸上总是挂着愁苦,因为只有这样她才会觉得安全。

所以,没有释放掉的情绪不仅会停留在头脑中,还会停留在身体中,会带来认知上的一些偏差,带来情绪上的伤痛。

记者:由此可见,心理健康不健康和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人在成长过程中,是否有可能摆脱原生家庭到影响?

吴文君:有可能,但是这个人必须主动。首先,要有这样的意识;第二,要去把曾经影响你的这些情绪释放掉,把创伤做处理,让信念有所转换,这样才可能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如果仅靠本能是摆脱不了的。所以,要主动学习,通过学习首先知道影响自己的是什么,其次知道怎样处理。这个修复的过程需要专业的学习过程,不会自发完成。

完成同父母的和解

和父母和解,要放下自己对现实父母成为理想父母的期待,学习接受和尊重现实父母,感恩父母在本质上给予了我们生命。

记者: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第一步是什么?

吴文君:首先要去和自己的父母和解。这个和解太重要了,它是生命的底色,底色不改,上面怎么画基调都不会有太大变化。

和父母和解,才能真正接受父母,他们已经完成任务,把生命给了我们,我们要用生命去创造新的可能性,这时我们才能拿到对生命的尊重和爱,人生才有力量。完成了爱和力量这部分,才能和父母完成分离,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成年人。父母能给的都给了,父母没给的,我会去创造。

怎样才知道和父母已经进行了真正的和解呢?和解的标志是情绪。当我和父母在一起有亲近喜悦的相处,父母不在了,有一种感恩。这种喜悦不是来自于头脑中,我应该如何,而是我们可能很亲近,不会厌烦和可怜。这种感恩也不是来自头脑,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恩。和父母和解之后,还有一个就是自己的生活状态,我很健康,各种关系也很和谐。

记者:为什么和父母和解这么重要?

吴文君:差不多每个人心中都有两种父母的形象,一种是现实的父母,一种是理想的父母。现实的父母有各种各样的缺点,而理想父母却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是我们所希望的完美的父母。我们往往对现实父母有种种抱怨,不理解和不接受。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第三种父母——本质父母。本质父母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把孩子生下来,父母已经成为永恒的和唯一的。

和父母和解,要放下自己对现实父母成为理想父母的期待,学习接受和尊重现实父母,感恩父母在本质上给予了我们生命。

和解之后才会和父母产生连接,连接之后才会真正完成和父母的分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这时候,我们才有足够的能力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有一个挺流行的词叫“妈宝男”,妈宝男就是没有和父母完成和解,没有完成情感连接,没有连接就没法分离,没有办法独立。也有很多人是因为妈妈成为妈宝男的,妈妈需要他成为妈宝男,所以他才成了这样。美国一个故事:女儿杀掉母亲,因为妈妈需要抓住这个孩子,孩子要成长,妈妈不允许,最后极端的结局是女儿杀掉了母亲才能正常成长。

妈宝男要主动完成和父母的分离。要真正和父母建立连接,从情感上知道父母已经给了他所能做到的,从理智上也知道父母无论怎样都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作为成年子女,不用去负载父母的生活。很多妈宝男其实有一个误解,认为听爸爸妈妈的话才是孝顺父母,其实不是。作为一个成年人,一定要认清一点,无论你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父母老去和要离去的事实。所以,你要学会转身,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高压力行业需要专业干预

高压力行业从业者如何对待情绪呢?三个词:允许、安全、转化。

记者:在您所提供的心理服务中,银行或者保险领域的咨询者多么?

吴文君:很多。银行从业者属于高压力人群,他们在高压力工作和生活节奏下,很容易产生情绪,并且情绪可能还没有觉察就被忽略掉了,因此,在身体内儲留下来的情绪比较多。在某一个时间遇到某一个事件就容易被激发出来。

银行从业者来心理咨询出现的时间很早,需求量很大。但是,给银行员工做培训比较辛苦,因为他们随时都处于紧张状态,很难让自己处于安全和放松的环境下。

我有很多学员是保险公司的。他们从事的职业很挑战,需要不断应对变化的业绩需求。因为压力大,使得这个群体的人必须被迫提升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更重要的就是心理接受能力。保险公司有比较灵活的培训机制,使得他们的心理培训很早就开始了,因为它们要把员工打造成有能力应对压力和变化。但是不同保险公司的培训水平不一致,有的励志培训是靠打鸡血一样的外在刺激,造成一段时间虚幻的状态。但这种培训不能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心理能力,培训要从内在来培训。

记者:我们都知道高压力人群更需要关注心理健康,关键是如何做到呢?

吴文君:知道了做不到没有改变生活状态。

我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首先是修身体。比如我每天要站桩来保证身体质量,不健康的身体无法承载厚重的思想;其次,每天主动觉察情绪的变化,并随时释放。遇到事情后要觉察到,这个事件引起我情绪上的反应意味着我有内在有需要处理的部分,这样就不会怨天尤人,而把精力集中在处理自己情绪上。

如何处理情绪?用三个词概括:允许、安全、转化。

允许自己觉察到所有情绪,不对自己的情绪做任何判断和否定。无论我怎样做,我还是会愤怒,还是会委屈。怎么办?允许!允许自己的愤怒,允许自己的委屈。

给自己创设一个安全的空间,不被打扰的空间。

转化的方法是需要学习的,比如做“接受父母”的练习,做“与内在小孩对话”的练习。“内在小孩”是个比喻,是心理上的,是我们成长过程中被压抑、被忽略、被否定的,或者受到伤害的经历,让我们卡在了某一个年龄段。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