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生命絮语:关系半径

发布时间:2019-08-14 09:15:47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文/杜亮

冯仑曾经说过,谋人钱财的难度仅次于夺人贞操。情非得已,不可为之。他举了一个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说在你落魄的时候,能借给你钱的不超过10个人。这项研究进一步说,人一生能交到的朋友不超过100个;另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在《社群的进化》一书中提到,人真正能打理的朋友圈上限是150人,这个数被称为“邓巴数”。那么,人的“关系半径”极限到底是100,还是150?我们暂且放在一边。

这两项研究所指的朋友是宽泛的概念,包括同学、现同事、前同事、商业伙伴,甚至部分亲戚等。为了更好地描绘“关系半径”的圈层,我把朋友的概念做了切割、窄化,即专指“工作中建立的关系、志趣相投或某方面志趣相投”的人,和同学、同事、商业伙伴等并列。

按照亲疏远近,“关系半径”最核心的原点是“自我”;处在第一圈的是“亲人”,包括至亲的人以及联系频密的亲戚;第二圈的是“同学”,包括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以及研究生等继续教育的同学;第三圈是同事,包括现同事、前同事。这是你每天工作必须打交道的人,很重要;但是如果你离开了,关系可能就淡了;第四圈是“朋友”,即按照前述相对窄化的定义;第五圈层就是“商业伙伴”,就是与自己所在公司发生业务往来的一帮人,往来的多,关系就近;反之则反。对我们媒体人来讲,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企业公关;第六圈就是最外围的一圈,我把他们称为“认识的人”,或者说“换过名片的人”,这部分人数量最大,但一辈子可能只联系一次,大部分止于“换过名片”;不过也别小瞧这部分“换过名片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也可能通过一两次“关键转化”一跃成为你的“商业伙伴”甚至“朋友”。

每个人的“关系半径”是不一样的,按照我换过的名片计算,粗略估计大概二三千人,这个数字有点虚火,因为大部分换过名片的跟没换过也差不多;如果要再精准一点,就看我现在的微信朋友圈。我微信朋友圈的联系人有1200多,但实际上“日活”(每天发朋友圈)人数也就300,“月活”(每月发朋友圈)人数大概400;而近三个月有过点对点联系的也就150人——和“邓巴数”惊人的一致。

朋友,就是要经常联系。按照这一观念,我的“关系半径”就是150人。我属于接触人较广泛的媒体人;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也就100人吧。这又和冯仑举的心理学研究的数字吻合。

人心都是肉长的,人的社会拓展能力也是有极限的。我们这一辈子、半辈子不断拓展、大力拓展了二三千个人脉关系,到后来才发现有用能用的不过100人。那我们为什么不去悉心经营这100人的“关系半径”呢?这就是我想要说的,一定要“喜旧不厌新”。在旧的关系中,发掘出新的机会,获取成功的概率最大。

我曾经写过人成功要依靠“情感账户”和“能力账户”,情感账户是靠积累,靠时间打磨的;能力账户也有积累的因素,但更多靠天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账户”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朋友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是“喜旧不厌新”的由来。

再有,就是不同能力的个体拥有不同长度的“关系半径”。关系半径决定了一个人做事的大小或曰格局。大领导做大事,拥有的关系半径很大;小职员做小事,拥有的关系半径很小。关系半径的大小也可转化。例如,从原单位出来创业的,他的关系半径就会迅速扩大,因为他要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原来一些处于休眠的关系就被激活了,并且随着他事业的逐步扩大,关系半径也逐步扩大。

我想最后说的是,关系半径不在大小,而在是否善于经营。


生命絮语:关系半径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8-14

文/杜亮

冯仑曾经说过,谋人钱财的难度仅次于夺人贞操。情非得已,不可为之。他举了一个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说在你落魄的时候,能借给你钱的不超过10个人。这项研究进一步说,人一生能交到的朋友不超过100个;另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在《社群的进化》一书中提到,人真正能打理的朋友圈上限是150人,这个数被称为“邓巴数”。那么,人的“关系半径”极限到底是100,还是150?我们暂且放在一边。

这两项研究所指的朋友是宽泛的概念,包括同学、现同事、前同事、商业伙伴,甚至部分亲戚等。为了更好地描绘“关系半径”的圈层,我把朋友的概念做了切割、窄化,即专指“工作中建立的关系、志趣相投或某方面志趣相投”的人,和同学、同事、商业伙伴等并列。

按照亲疏远近,“关系半径”最核心的原点是“自我”;处在第一圈的是“亲人”,包括至亲的人以及联系频密的亲戚;第二圈的是“同学”,包括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以及研究生等继续教育的同学;第三圈是同事,包括现同事、前同事。这是你每天工作必须打交道的人,很重要;但是如果你离开了,关系可能就淡了;第四圈是“朋友”,即按照前述相对窄化的定义;第五圈层就是“商业伙伴”,就是与自己所在公司发生业务往来的一帮人,往来的多,关系就近;反之则反。对我们媒体人来讲,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企业公关;第六圈就是最外围的一圈,我把他们称为“认识的人”,或者说“换过名片的人”,这部分人数量最大,但一辈子可能只联系一次,大部分止于“换过名片”;不过也别小瞧这部分“换过名片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也可能通过一两次“关键转化”一跃成为你的“商业伙伴”甚至“朋友”。

每个人的“关系半径”是不一样的,按照我换过的名片计算,粗略估计大概二三千人,这个数字有点虚火,因为大部分换过名片的跟没换过也差不多;如果要再精准一点,就看我现在的微信朋友圈。我微信朋友圈的联系人有1200多,但实际上“日活”(每天发朋友圈)人数也就300,“月活”(每月发朋友圈)人数大概400;而近三个月有过点对点联系的也就150人——和“邓巴数”惊人的一致。

朋友,就是要经常联系。按照这一观念,我的“关系半径”就是150人。我属于接触人较广泛的媒体人;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也就100人吧。这又和冯仑举的心理学研究的数字吻合。

人心都是肉长的,人的社会拓展能力也是有极限的。我们这一辈子、半辈子不断拓展、大力拓展了二三千个人脉关系,到后来才发现有用能用的不过100人。那我们为什么不去悉心经营这100人的“关系半径”呢?这就是我想要说的,一定要“喜旧不厌新”。在旧的关系中,发掘出新的机会,获取成功的概率最大。

我曾经写过人成功要依靠“情感账户”和“能力账户”,情感账户是靠积累,靠时间打磨的;能力账户也有积累的因素,但更多靠天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账户”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朋友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是“喜旧不厌新”的由来。

再有,就是不同能力的个体拥有不同长度的“关系半径”。关系半径决定了一个人做事的大小或曰格局。大领导做大事,拥有的关系半径很大;小职员做小事,拥有的关系半径很小。关系半径的大小也可转化。例如,从原单位出来创业的,他的关系半径就会迅速扩大,因为他要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原来一些处于休眠的关系就被激活了,并且随着他事业的逐步扩大,关系半径也逐步扩大。

我想最后说的是,关系半径不在大小,而在是否善于经营。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