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燕
近日,一条关于健康中国的重磅新闻刷爆了各大报纸和朋友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为建设健康中国,《意见》提出了健康中国基本原则:“普及知识、提升素养,自主自律、健康生活,早期干预、完善服务,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32字方针。制定了健康中国目标:到2022年,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意见》还明确了健康中国行动指南:即三方面共15个专项行动,一是从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等方面综合施策,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二是关注妇幼、中小学生、劳动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三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四类慢性病以及传染病、地方病,加强重大疾病防控。通过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
我注意到,在健康中国的基本原则、具体目标和行动指南中,排在首位的都是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从而让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特别是慢性病。
的确,有健康知识才有健康选择权,那么,问题就来了,怎样才能获得科学靠谱的健康知识呢?
举个例子,我的临床医学本科同学群有200多名医生在群,四年前的某一天,一位担任医院副院长的老同学在群里发了一篇阅读量达到10万+的微信链接文章,大概意思是鱼刺卡到喉咙可以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群里医生们一片感谢声,并纷纷表示立即转发出去。不瞒你说,出于对老同学特别是领导的信任,我也转了。
直到今年6月,我因为《中国保险报》大健康版块约一篇关于急救的文章,检索科学文献时才发现:原来海姆立克急救法是用来解决异物堵塞气管,并不是用来解决鱼刺卡喉咙的!
作为脑内科医生的我了解到,原来鱼刺卡喉咙这事,靠猛喝醋来软化鱼刺并不靠谱,因为醋和鱼刺接触时间很短,不可能软化鱼刺,反倒可能伤胃;还有让你吞饭菜想把鱼刺带下去也不可取,因为这样可能使鱼刺越卡越深,如果扎进大血管,或卡在食道,就可能有生命危险。耳鼻喉科专家指出,正确的方法是立即停止进食,含一口水,头微上仰,口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漱几次后吐出,重复几次,如果鱼刺扎的不深,有可能吐出来;如果不管用,应立即到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用特殊的仪器帮您找到并取出异物。并且,由于鱼刺扎得厉害时,可穿透食道、刺破动脉,所以此时若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挤压腹部,用力不当很可能加重出血等危险,弄得不好要出人命。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很多医生包括我的知识范围是局限的,加上现代医学越分越细,所谓专家嘛,就是在其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的人,因此专家们通常在本人“专”的领域有话语权,所以各位不要指望医生包括专家什么疾病甚至健康问题都懂。
这件事促使我认真思考,连我们医生都会被健康不实信息忽悠,那没有医学背景的公众呢?根据我的长期观察和反思总结,一碗“健康鸡汤”送到眼前来,是否能喝,大家可以从三方面来看:
第一、看原文是否出自靠谱的健康科普媒体。
以微信为例,首先,我建议大家关注大的官媒,因为他们通常是以传播科学靠谱的健康知识作为第一目标。比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人民网的微信公众号:健康时报;中国科协主办的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以及《中国保险报》这样带“中国”字头的行业媒体的健康版块。其次,还有《果壳》那样请专业人士写稿、致力科学传播的私媒平台等等。
第二、看原文是否出自靠谱的健康科普作者。
看完是否靠谱的媒体,接下来要看作者的简介,通过看他/她的专业背景,来判断他们在谈论的疾病或者健康话题方面是否有话语权和权威性?一般来说,有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职称的人员专业知识会比较扎实、经验也相对丰富,特别是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硕士博士,因为他们接受过系统的科学研究的训练,因此更有科学研究精神,在写文章前他们通常会认真查阅科学文献,因此写出来的东西会比较严谨靠谱。但是,也只是限于他/她所在的专业。因此,你要了解如何吃的营养知识,可关注营养专家比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范志红老师的微信公众号:范志红-原创营养信息;要了解疾病营养,可关注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专家于康教授的微信公众号:吃好每天三餐饭;要了解肿瘤相关知识,可关注留美博士、北京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李治中的公众号:菠萝因子,等等。总之,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根据您的需要,搜索专业媒体和专业人士。
第三、看是否来自靠谱的转载者和转发者。
除了以上三招,最后再来一招:现在的微信公众号基本可以搜历史文章,你就用“关键词”去搜靠谱平台和靠谱作者的文章来对照判断,比如用“鱼刺”去“健康中国”或“果壳”公众号等科普媒体中搜索,你就能搜到耳鼻喉科医生写的科学靠谱、安全有效的办法了。
总之,人命关天,我们大家要学会鉴别真伪,以免听信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健康信息,采取了错误的健康养生或治疗手段,结果延误病情甚至适得其反,导致终身遗憾!
打个比方,在健康知识方面,公众就好比先天缺母乳的新生儿,靠谱的健康科普作者好比是会选择吃优质牧草的优质奶牛,这些优质奶牛产出的健康科普文章就是优质牛奶,优质牛奶通过靠谱的健康科普媒体这些个“靠谱保姆”,喂给公众这些新生儿。这样,公众通过靠谱的健康科普媒体和健康科普作者,就能得到健康素养,从而健康成长了。
(作者刘飞燕,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生命科技产业协会副秘书长)
□刘飞燕
近日,一条关于健康中国的重磅新闻刷爆了各大报纸和朋友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为建设健康中国,《意见》提出了健康中国基本原则:“普及知识、提升素养,自主自律、健康生活,早期干预、完善服务,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32字方针。制定了健康中国目标:到2022年,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意见》还明确了健康中国行动指南:即三方面共15个专项行动,一是从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等方面综合施策,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二是关注妇幼、中小学生、劳动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三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四类慢性病以及传染病、地方病,加强重大疾病防控。通过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
我注意到,在健康中国的基本原则、具体目标和行动指南中,排在首位的都是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从而让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特别是慢性病。
的确,有健康知识才有健康选择权,那么,问题就来了,怎样才能获得科学靠谱的健康知识呢?
举个例子,我的临床医学本科同学群有200多名医生在群,四年前的某一天,一位担任医院副院长的老同学在群里发了一篇阅读量达到10万+的微信链接文章,大概意思是鱼刺卡到喉咙可以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群里医生们一片感谢声,并纷纷表示立即转发出去。不瞒你说,出于对老同学特别是领导的信任,我也转了。
直到今年6月,我因为《中国保险报》大健康版块约一篇关于急救的文章,检索科学文献时才发现:原来海姆立克急救法是用来解决异物堵塞气管,并不是用来解决鱼刺卡喉咙的!
作为脑内科医生的我了解到,原来鱼刺卡喉咙这事,靠猛喝醋来软化鱼刺并不靠谱,因为醋和鱼刺接触时间很短,不可能软化鱼刺,反倒可能伤胃;还有让你吞饭菜想把鱼刺带下去也不可取,因为这样可能使鱼刺越卡越深,如果扎进大血管,或卡在食道,就可能有生命危险。耳鼻喉科专家指出,正确的方法是立即停止进食,含一口水,头微上仰,口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漱几次后吐出,重复几次,如果鱼刺扎的不深,有可能吐出来;如果不管用,应立即到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用特殊的仪器帮您找到并取出异物。并且,由于鱼刺扎得厉害时,可穿透食道、刺破动脉,所以此时若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挤压腹部,用力不当很可能加重出血等危险,弄得不好要出人命。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很多医生包括我的知识范围是局限的,加上现代医学越分越细,所谓专家嘛,就是在其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的人,因此专家们通常在本人“专”的领域有话语权,所以各位不要指望医生包括专家什么疾病甚至健康问题都懂。
这件事促使我认真思考,连我们医生都会被健康不实信息忽悠,那没有医学背景的公众呢?根据我的长期观察和反思总结,一碗“健康鸡汤”送到眼前来,是否能喝,大家可以从三方面来看:
第一、看原文是否出自靠谱的健康科普媒体。
以微信为例,首先,我建议大家关注大的官媒,因为他们通常是以传播科学靠谱的健康知识作为第一目标。比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人民网的微信公众号:健康时报;中国科协主办的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以及《中国保险报》这样带“中国”字头的行业媒体的健康版块。其次,还有《果壳》那样请专业人士写稿、致力科学传播的私媒平台等等。
第二、看原文是否出自靠谱的健康科普作者。
看完是否靠谱的媒体,接下来要看作者的简介,通过看他/她的专业背景,来判断他们在谈论的疾病或者健康话题方面是否有话语权和权威性?一般来说,有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职称的人员专业知识会比较扎实、经验也相对丰富,特别是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硕士博士,因为他们接受过系统的科学研究的训练,因此更有科学研究精神,在写文章前他们通常会认真查阅科学文献,因此写出来的东西会比较严谨靠谱。但是,也只是限于他/她所在的专业。因此,你要了解如何吃的营养知识,可关注营养专家比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范志红老师的微信公众号:范志红-原创营养信息;要了解疾病营养,可关注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专家于康教授的微信公众号:吃好每天三餐饭;要了解肿瘤相关知识,可关注留美博士、北京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李治中的公众号:菠萝因子,等等。总之,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根据您的需要,搜索专业媒体和专业人士。
第三、看是否来自靠谱的转载者和转发者。
除了以上三招,最后再来一招:现在的微信公众号基本可以搜历史文章,你就用“关键词”去搜靠谱平台和靠谱作者的文章来对照判断,比如用“鱼刺”去“健康中国”或“果壳”公众号等科普媒体中搜索,你就能搜到耳鼻喉科医生写的科学靠谱、安全有效的办法了。
总之,人命关天,我们大家要学会鉴别真伪,以免听信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健康信息,采取了错误的健康养生或治疗手段,结果延误病情甚至适得其反,导致终身遗憾!
打个比方,在健康知识方面,公众就好比先天缺母乳的新生儿,靠谱的健康科普作者好比是会选择吃优质牧草的优质奶牛,这些优质奶牛产出的健康科普文章就是优质牛奶,优质牛奶通过靠谱的健康科普媒体这些个“靠谱保姆”,喂给公众这些新生儿。这样,公众通过靠谱的健康科普媒体和健康科普作者,就能得到健康素养,从而健康成长了。
(作者刘飞燕,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生命科技产业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