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童柯敏:画境

发布时间:2019-08-30 09:55:29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方磊

胸无成竹

“胸无成竹”无疑是从“胸有成竹”来的。一直以来,人们常以“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等词语来形容一个画家的作品,这似乎都成了衡量一件作品的最高标准。但童柯敏直言自己做不到这些,也不想这么去要求自己。他弱弱地声明:“我胸无成竹”。

创作中的童柯敏。

“我只知道艺术是永无止境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品追求完美性,也奢望唯一性。重复没有价值,重复古人、重复别人、重复自己都没有价值。达·芬奇创作了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但他不可能‘胸有成竹’地继续画100幅《蒙娜丽莎》,即便去画,也是‘胸无成竹’地画100副不同味道的蒙娜丽莎,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

我们经常看到画家们的杂耍似的笔会,“胸有成竹”地画出一幅又一幅油滑熟练的图式,如同复印机一般。怪不得有人指出,这种画家一辈子只画了一张画,然后重复1000次。

童柯敏相信绘画过程不是工艺流程,不是中药配方,它既要有精神上的跌宕起伏,也要有误打误撞的偶得趣味,充满了娱乐游戏元素,是主动精神贯穿始终的。“每幅作品都有可能失败,而失败了又重来,所以说作品是改出来的。所谓创新,就是提倡实验精神。面对新的题材、新的感悟、画家自己是否能呈现新的精神状态乃至新的作品面貌,这才是要重视的。”他如此确信!

“胸有成竹”在惯性使然下将永远是褒义词,但他觉得惯性、成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艺术家的手脚,那结果就会是一幅幅平庸的作品。

画画是件矛盾的事

几十年光阴过去,一个人孤独地在画室工作或几个人满世界写生,都是没事找事。“谁要求过你?谁强迫过你呢?为什么你还那么无怨无悔,乐此不疲!?”童柯敏常常这样问自己。

“画画首先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只是沉重艰辛都被你的热爱、执著所化解,不知不觉、心甘情愿罢了。”前段时间看了一个帖子,题为《一份职业艺术家的成本清单》,很是详细。里面吃住行的基础成本;画材、资料、采风的创作成本;展览、出版、媒体的宣传成本;对外交流的交际成本等等。可谓成本高昂,还别指望有多少回报。

但在童柯敏看来画画也是一件轻松的事,“如果在外面混的不顺心,在家里还受老婆的气,一到了画面上还是可以纯爷们一个,自己说了算!怎么玩都没人管你。画累了约三五个画友自驾出游,写生、拍照、吃农家乐。时不时卖出去几幅画,回头再去讨老婆欢喜。”

但最终童柯敏还是认同:画画是件矛盾的事。“都知道人一辈子能干自己喜欢的事,并将其作为职业,并以此技能养家糊口是件幸福的事。但现实中纯靠卖画养家的还真不多,大部分老百姓的消费还没有考虑买原创艺术品这一块。绝大部分画家都在某单位工作,在学校里当美术老师的最为普遍。还有一些画家的工作与绘画完全无关,这就是说,你要完成好岗位的工作之后再去挤时间画画,有多少时间就靠你自己挤了。”显然,在童柯敏看来没有什么大于时间。

“套路”与“风格”

“套路”与“风格”是两码子事,只是有关联而已。“套路“是个人作画的习惯,是题材选择、作画程序、构图喜好、色彩倾向等艺术本体方面的一个惯性。而风格是画家长期艺术创作中自然形成的艺术现象,与艺术家的生活阅历、思想性格、审美趣味、艺术才能、文化修养密切相关。

童柯敏认为是风格通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表现出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任何的个人风格都与时代风格和社会思潮脱不了干系。”正如:马克思引用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话:“风格既人”。刘勰也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是非常不容易的,在中国无数的画家中,归纳出若干组“千人一面”所谓的“风格”倒不是件难事。

“用已被社会承认的某种‘风格’重复自己,貌似真情,实则装腔作势,还美其名曰要有自己的绘画语言。”这是童柯敏认为最糟糕的。一旦找到一种样式,便抱定不放,唯恐丢了自己……用自己的样式替代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感知。他认为,画家一旦形成“套路”,画笔必然远离心灵,艺术就变成了画术,“作品就变成了空壳,也就自然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这大概也是一些优秀画家艺术生命短暂的症结所在吧。”

童柯敏眼中“套路”画家在我们身边是不少的,犹如复印机般源源不断地生产批量的“套画”。“这种画家有懒惰的脚力、有不愿观察的眼力、有误读误判的脑力、有一成不变的笔力而成为了‘套中人’。”他指出。而何时解套重新激活新的生命力,也只能靠“套中人”自己了。

上门功夫

做“上门功夫“在童柯敏家乡是指请工匠来家里做事的师傅,或木工、或泥工、或电工什么的。“他们都靠各自的手艺营生。画家有点不同,想的东西多一些。技术技巧要掌握,艺术观念要提升,还要左顾右盼找市场,这样一来虚伪的可能性也就大一些。不像工匠那么直白简单,一个工多少钱把事做好了,给钱走人。画家就要复杂一些,观念立意重要啊,这是作品的灵魂,这是格调的体现,是学术超越的标志;技术也重要啊,这是混迹美术江湖的基础、艺术表达的支撑、传达观念的手段;市场当然更重要啊,没有它让画家喝西北风啊。”童柯敏相当直率。

“有趣的是我们的画家观念见长的,喜欢贴上功底扎实的标签,技术见长的喜欢拼凑、延伸、强加给作品一些观念。市场卖得好的画家更加是两顶帽子都想戴,所以就有了虚伪、矫情的画坛百态。甚至矫情到不愿承认自己是“大国工匠”。童柯敏在犀利之中表达了自己对于部分画家的失望。

中国金融美协立志要打造“金融画派”在童柯敏看来肯定是好事,“这表明中国金融美协智囊团对这个平台的足够信心,从而引发了与之相匹配的雄心和目标”,他也很期待成为“金融画派”中的一员。他同样相信有朝一日“金融画派”的画家们一定能走出国门,一起出去做“上门功夫”。

人物素描

童柯敏:1955年出生于湖南株洲,定居长沙。当过工人、军人,1988年转业到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湖南省油画风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湖南省油画学会副秘书长、湖南省当代油画院副院长、湖南省金融美协名誉主席。


童柯敏:画境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8-30

□记者 方磊

胸无成竹

“胸无成竹”无疑是从“胸有成竹”来的。一直以来,人们常以“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等词语来形容一个画家的作品,这似乎都成了衡量一件作品的最高标准。但童柯敏直言自己做不到这些,也不想这么去要求自己。他弱弱地声明:“我胸无成竹”。

创作中的童柯敏。

“我只知道艺术是永无止境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品追求完美性,也奢望唯一性。重复没有价值,重复古人、重复别人、重复自己都没有价值。达·芬奇创作了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但他不可能‘胸有成竹’地继续画100幅《蒙娜丽莎》,即便去画,也是‘胸无成竹’地画100副不同味道的蒙娜丽莎,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

我们经常看到画家们的杂耍似的笔会,“胸有成竹”地画出一幅又一幅油滑熟练的图式,如同复印机一般。怪不得有人指出,这种画家一辈子只画了一张画,然后重复1000次。

童柯敏相信绘画过程不是工艺流程,不是中药配方,它既要有精神上的跌宕起伏,也要有误打误撞的偶得趣味,充满了娱乐游戏元素,是主动精神贯穿始终的。“每幅作品都有可能失败,而失败了又重来,所以说作品是改出来的。所谓创新,就是提倡实验精神。面对新的题材、新的感悟、画家自己是否能呈现新的精神状态乃至新的作品面貌,这才是要重视的。”他如此确信!

“胸有成竹”在惯性使然下将永远是褒义词,但他觉得惯性、成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艺术家的手脚,那结果就会是一幅幅平庸的作品。

画画是件矛盾的事

几十年光阴过去,一个人孤独地在画室工作或几个人满世界写生,都是没事找事。“谁要求过你?谁强迫过你呢?为什么你还那么无怨无悔,乐此不疲!?”童柯敏常常这样问自己。

“画画首先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只是沉重艰辛都被你的热爱、执著所化解,不知不觉、心甘情愿罢了。”前段时间看了一个帖子,题为《一份职业艺术家的成本清单》,很是详细。里面吃住行的基础成本;画材、资料、采风的创作成本;展览、出版、媒体的宣传成本;对外交流的交际成本等等。可谓成本高昂,还别指望有多少回报。

但在童柯敏看来画画也是一件轻松的事,“如果在外面混的不顺心,在家里还受老婆的气,一到了画面上还是可以纯爷们一个,自己说了算!怎么玩都没人管你。画累了约三五个画友自驾出游,写生、拍照、吃农家乐。时不时卖出去几幅画,回头再去讨老婆欢喜。”

但最终童柯敏还是认同:画画是件矛盾的事。“都知道人一辈子能干自己喜欢的事,并将其作为职业,并以此技能养家糊口是件幸福的事。但现实中纯靠卖画养家的还真不多,大部分老百姓的消费还没有考虑买原创艺术品这一块。绝大部分画家都在某单位工作,在学校里当美术老师的最为普遍。还有一些画家的工作与绘画完全无关,这就是说,你要完成好岗位的工作之后再去挤时间画画,有多少时间就靠你自己挤了。”显然,在童柯敏看来没有什么大于时间。

“套路”与“风格”

“套路”与“风格”是两码子事,只是有关联而已。“套路“是个人作画的习惯,是题材选择、作画程序、构图喜好、色彩倾向等艺术本体方面的一个惯性。而风格是画家长期艺术创作中自然形成的艺术现象,与艺术家的生活阅历、思想性格、审美趣味、艺术才能、文化修养密切相关。

童柯敏认为是风格通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表现出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任何的个人风格都与时代风格和社会思潮脱不了干系。”正如:马克思引用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话:“风格既人”。刘勰也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是非常不容易的,在中国无数的画家中,归纳出若干组“千人一面”所谓的“风格”倒不是件难事。

“用已被社会承认的某种‘风格’重复自己,貌似真情,实则装腔作势,还美其名曰要有自己的绘画语言。”这是童柯敏认为最糟糕的。一旦找到一种样式,便抱定不放,唯恐丢了自己……用自己的样式替代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感知。他认为,画家一旦形成“套路”,画笔必然远离心灵,艺术就变成了画术,“作品就变成了空壳,也就自然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这大概也是一些优秀画家艺术生命短暂的症结所在吧。”

童柯敏眼中“套路”画家在我们身边是不少的,犹如复印机般源源不断地生产批量的“套画”。“这种画家有懒惰的脚力、有不愿观察的眼力、有误读误判的脑力、有一成不变的笔力而成为了‘套中人’。”他指出。而何时解套重新激活新的生命力,也只能靠“套中人”自己了。

上门功夫

做“上门功夫“在童柯敏家乡是指请工匠来家里做事的师傅,或木工、或泥工、或电工什么的。“他们都靠各自的手艺营生。画家有点不同,想的东西多一些。技术技巧要掌握,艺术观念要提升,还要左顾右盼找市场,这样一来虚伪的可能性也就大一些。不像工匠那么直白简单,一个工多少钱把事做好了,给钱走人。画家就要复杂一些,观念立意重要啊,这是作品的灵魂,这是格调的体现,是学术超越的标志;技术也重要啊,这是混迹美术江湖的基础、艺术表达的支撑、传达观念的手段;市场当然更重要啊,没有它让画家喝西北风啊。”童柯敏相当直率。

“有趣的是我们的画家观念见长的,喜欢贴上功底扎实的标签,技术见长的喜欢拼凑、延伸、强加给作品一些观念。市场卖得好的画家更加是两顶帽子都想戴,所以就有了虚伪、矫情的画坛百态。甚至矫情到不愿承认自己是“大国工匠”。童柯敏在犀利之中表达了自己对于部分画家的失望。

中国金融美协立志要打造“金融画派”在童柯敏看来肯定是好事,“这表明中国金融美协智囊团对这个平台的足够信心,从而引发了与之相匹配的雄心和目标”,他也很期待成为“金融画派”中的一员。他同样相信有朝一日“金融画派”的画家们一定能走出国门,一起出去做“上门功夫”。

人物素描

童柯敏:1955年出生于湖南株洲,定居长沙。当过工人、军人,1988年转业到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湖南省油画风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湖南省油画学会副秘书长、湖南省当代油画院副院长、湖南省金融美协名誉主席。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