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罪恶感

发布时间:2019-09-06 10:52:04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田泖

今年10月是日本女作家三浦绫子去世20周年,即便对这个名字十分陌生,但只要提起《远山的呼唤》和《幸福的黄手帕》,很多人都会生出亲切之感,这两部小说的作者就是三浦绫子,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次拍摄的同名电影将其影响扩展到了海外,产生了轰动效应。


作者:(日)三浦绫子
翻译:田肖霞
出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2年12月
定价:39.5元

三浦绫子于1922年生于日本北海道,42岁时以默默无闻的主妇身份参加朝日新闻社一千万日元征稿比赛,凭《冰点》一举夺魁,令人啧啧称奇。《冰点》在《朝日新闻》开始连载后,其中人物的命运激起了广泛的街谈巷议,连载结束后出版的单行本一鼓作气地销售了70万册,引发了“冰点流行风潮”。许多读者还意犹未尽,纷纷写信请求作者撰写续篇。如今半个世纪过去,读者新老更替,《冰点》在日本已销售超过500万册,它的光芒并未因时间的打磨有所损伤,反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沉淀出了丰富绵厚的回味。

《冰点》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原罪的家庭伦理小说,讲述家人之间暗流涌动、延续十数载的恩怨情仇。故事发生在北海道,医院院长辻口启造拥有一个理想之家,自己德才兼备,妻子优雅美丽,一儿一女纯真可爱。在旁人艳羡的目光里,启造也自视颇高,以谦谦君子自居。然而,当妻子对其他男人心猿意马时,幼女琉璃子意外遇害,凶手随后自杀。启造既恨凶手,又因妻子的失德感到耻辱,冲动之下收养了凶手遗留的女婴,隐瞒其身世,取名阳子。看着妻子对阳子百般疼爱的模样,想到多年之后告诉她真相的情景,启造既享受复仇的快感,又难以平复内心的罪恶感,在自我审判的炼狱烈火中备受煎熬。

一天,妻子夏枝无意间通过日记窥知了丈夫的秘密,这令她无比震惊,就好像多年来住惯了的家里,却有个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房间,有种让人毛骨悚然的不明不白。对于罪恶的旧疮,夏枝没有想去根治和修补,而是为了所谓的尊严,为了避免自己从云端跌进谷底成为笑话,一言不发地将对丈夫的怨恨、对凶手的仇恨发泄在养女身上。阳子却像是上天眷顾的孩子,容貌、性格和学业都极为出色,从小学到大学,她默默承受着母亲精神虐待的冷暴力,用“汗水和泪水只能为别人流”为自己打气——所谓敌人,就是最需要好好相处的对象,在敌人面前哭就等于输了。然而,坚持以光明坦荡、正直诚实承受别人恶意的阳子,在得知身世的瞬间也遭遇了阳光下的冰点,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完全冻结了。作为罪人的孩子,自己无论在多么微小的生命面前都抬不起头来。阳子决定结束生命的一刻,也是一家人的命运停摆之时,他们所坚信和依托的事实是多么不堪一击,所谓的真相也彻底破灭了。

即便在今天,《冰点》的故事情节仍是家庭伦理剧偏爱的主题:妻子精神出轨,养女有不可告人的身世,丈夫的复仇和洛丽塔情结,跨血缘的兄妹恋……似乎哪条都可以单独成剧,被熔于一炉时却没有狗血的感觉,原因或许就在作者是抱持探讨人性的目的在叙事,文风虽然舒缓和煦,叩问人心深处的死角时却不惜笔墨,颇具千锤百炼之势,质朴细腻和磅礴大气兼而有之的昭和时代特点从中也可见一斑。

20世纪60年代,日本文坛还诞生了川端康成的《古都》、三岛由纪夫的《春雪》,与大师笔下纯美的文学作品相比,三浦绫子的《冰点》更接近通俗的大众读物。在这三部作品里,都涉及了“死亡”和“毁灭”。但相较《古都》的虚无悲戚和《春雪》的缥缈浪漫,《冰点》最有脚踏实地的尘世感。三浦绫子将故乡北海道的美丽风物自然地融入书中,故事虽有哀伤却不灰暗。她以精雕细琢的笔触刻画登场人物的内心变化,将每一次犹豫、诘难、悔恨都描摹务尽。生命的原罪仿佛旋涡,而人心就像无根的落叶,在涡流中起起伏伏、进退不定,寻找救赎的方向。或许是作者对人物心理暴露得太透彻,又或许是因为其诚恳谦恭的叙事态度,书中的人物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平衡感,无法对谁真正毫无惋惜地痛斥和憎恶,种种行为都不乏令人同情的无奈一面。在北国柔软无垢的白雪下,是荒凉人生恒久的挣扎与寻索。所谓众生一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谁也无法自全,正是“丧钟在为谁敲,它正为你哀悼”的含意。

之所以能做到对人性如此细致的拷问,也和作家本人的经历不无关系。三浦绫子的人生像她的作品一样富有戏剧性。二战结束时,三浦绫子还是位年轻的小学教师,日本战败的打击几乎令她一蹶不振,随后又因严重的肺结核卧病多年。她对人世感到无望,曾经自杀未遂,后来结识了丈夫,通过宗教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以《冰点》为契机踏入文坛后,三浦绫子又陆续患上心脏病、紫斑病、带状疱疹、直肠癌、帕金森病,因此被戏称为“疾病展览会”。在一次次与病魔的对抗中,她那脆弱的生命始终没有放弃写作,直到77岁去世仍未停笔。三浦绫子相信,生命是捉摸不定、充满混乱的,唯有内心成熟才能忍受这其中的种种不合理。假使我们拒绝接受它们,就等于拒绝了极有可能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因为当你发现生活中出现差错的时候,原本会成为人生最好的转机。在她的身上,以及她的作品里,这一积极的人生信念都贯彻无遗。


罪恶感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9-06

□田泖

今年10月是日本女作家三浦绫子去世20周年,即便对这个名字十分陌生,但只要提起《远山的呼唤》和《幸福的黄手帕》,很多人都会生出亲切之感,这两部小说的作者就是三浦绫子,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次拍摄的同名电影将其影响扩展到了海外,产生了轰动效应。


作者:(日)三浦绫子
翻译:田肖霞
出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2年12月
定价:39.5元

三浦绫子于1922年生于日本北海道,42岁时以默默无闻的主妇身份参加朝日新闻社一千万日元征稿比赛,凭《冰点》一举夺魁,令人啧啧称奇。《冰点》在《朝日新闻》开始连载后,其中人物的命运激起了广泛的街谈巷议,连载结束后出版的单行本一鼓作气地销售了70万册,引发了“冰点流行风潮”。许多读者还意犹未尽,纷纷写信请求作者撰写续篇。如今半个世纪过去,读者新老更替,《冰点》在日本已销售超过500万册,它的光芒并未因时间的打磨有所损伤,反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沉淀出了丰富绵厚的回味。

《冰点》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原罪的家庭伦理小说,讲述家人之间暗流涌动、延续十数载的恩怨情仇。故事发生在北海道,医院院长辻口启造拥有一个理想之家,自己德才兼备,妻子优雅美丽,一儿一女纯真可爱。在旁人艳羡的目光里,启造也自视颇高,以谦谦君子自居。然而,当妻子对其他男人心猿意马时,幼女琉璃子意外遇害,凶手随后自杀。启造既恨凶手,又因妻子的失德感到耻辱,冲动之下收养了凶手遗留的女婴,隐瞒其身世,取名阳子。看着妻子对阳子百般疼爱的模样,想到多年之后告诉她真相的情景,启造既享受复仇的快感,又难以平复内心的罪恶感,在自我审判的炼狱烈火中备受煎熬。

一天,妻子夏枝无意间通过日记窥知了丈夫的秘密,这令她无比震惊,就好像多年来住惯了的家里,却有个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房间,有种让人毛骨悚然的不明不白。对于罪恶的旧疮,夏枝没有想去根治和修补,而是为了所谓的尊严,为了避免自己从云端跌进谷底成为笑话,一言不发地将对丈夫的怨恨、对凶手的仇恨发泄在养女身上。阳子却像是上天眷顾的孩子,容貌、性格和学业都极为出色,从小学到大学,她默默承受着母亲精神虐待的冷暴力,用“汗水和泪水只能为别人流”为自己打气——所谓敌人,就是最需要好好相处的对象,在敌人面前哭就等于输了。然而,坚持以光明坦荡、正直诚实承受别人恶意的阳子,在得知身世的瞬间也遭遇了阳光下的冰点,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完全冻结了。作为罪人的孩子,自己无论在多么微小的生命面前都抬不起头来。阳子决定结束生命的一刻,也是一家人的命运停摆之时,他们所坚信和依托的事实是多么不堪一击,所谓的真相也彻底破灭了。

即便在今天,《冰点》的故事情节仍是家庭伦理剧偏爱的主题:妻子精神出轨,养女有不可告人的身世,丈夫的复仇和洛丽塔情结,跨血缘的兄妹恋……似乎哪条都可以单独成剧,被熔于一炉时却没有狗血的感觉,原因或许就在作者是抱持探讨人性的目的在叙事,文风虽然舒缓和煦,叩问人心深处的死角时却不惜笔墨,颇具千锤百炼之势,质朴细腻和磅礴大气兼而有之的昭和时代特点从中也可见一斑。

20世纪60年代,日本文坛还诞生了川端康成的《古都》、三岛由纪夫的《春雪》,与大师笔下纯美的文学作品相比,三浦绫子的《冰点》更接近通俗的大众读物。在这三部作品里,都涉及了“死亡”和“毁灭”。但相较《古都》的虚无悲戚和《春雪》的缥缈浪漫,《冰点》最有脚踏实地的尘世感。三浦绫子将故乡北海道的美丽风物自然地融入书中,故事虽有哀伤却不灰暗。她以精雕细琢的笔触刻画登场人物的内心变化,将每一次犹豫、诘难、悔恨都描摹务尽。生命的原罪仿佛旋涡,而人心就像无根的落叶,在涡流中起起伏伏、进退不定,寻找救赎的方向。或许是作者对人物心理暴露得太透彻,又或许是因为其诚恳谦恭的叙事态度,书中的人物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平衡感,无法对谁真正毫无惋惜地痛斥和憎恶,种种行为都不乏令人同情的无奈一面。在北国柔软无垢的白雪下,是荒凉人生恒久的挣扎与寻索。所谓众生一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谁也无法自全,正是“丧钟在为谁敲,它正为你哀悼”的含意。

之所以能做到对人性如此细致的拷问,也和作家本人的经历不无关系。三浦绫子的人生像她的作品一样富有戏剧性。二战结束时,三浦绫子还是位年轻的小学教师,日本战败的打击几乎令她一蹶不振,随后又因严重的肺结核卧病多年。她对人世感到无望,曾经自杀未遂,后来结识了丈夫,通过宗教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以《冰点》为契机踏入文坛后,三浦绫子又陆续患上心脏病、紫斑病、带状疱疹、直肠癌、帕金森病,因此被戏称为“疾病展览会”。在一次次与病魔的对抗中,她那脆弱的生命始终没有放弃写作,直到77岁去世仍未停笔。三浦绫子相信,生命是捉摸不定、充满混乱的,唯有内心成熟才能忍受这其中的种种不合理。假使我们拒绝接受它们,就等于拒绝了极有可能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因为当你发现生活中出现差错的时候,原本会成为人生最好的转机。在她的身上,以及她的作品里,这一积极的人生信念都贯彻无遗。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