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能上能下的华世亭

发布时间:2019-09-20 20:48:31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陈格欣

黄土高坡,沟壑纵横,坡路蜿蜒,华世亭熟练地驾着小车在奔驰,白天他忙着考察贷款申请户的信用情况和催收欠款,晚上回来打开电脑,静静地处理手头的工作。“我很享受这份工作,为老百姓服务不在于职务的高低,而是要扑下身子务实办事!”

华世亭是山西芮城农商银行中夭支行的一名信贷员,一位扎根在“三农”沃土上一干就是34年的农信人。在中夭支行工作的13年时间里,华世亭累计为2000余户农户发放小额贷款2亿余元,贷款的累计收回率超过99%。他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从省级荣誉到行社奖励,他可谓是服务三农的水平越来越高。可令人跌眼镜的是职务越走越低,工作的地点越来越偏远。从古仁信用社负责人“下来”,变成普通信贷员,从经济开发区被调到偏远山区乡村,再被调到更远乡村……


华世亭

这是怎么回事?还是从头说起吧。

干就干出模样

1964年出生的华世亭是山西省芮城县阳城镇人。1985年,高中毕业的华世亭进入芮城联社原村信用社(后改名永乐信用社)。从后勤做起,两年后,他顺利转正。

出纳、储蓄会计、信贷员等岗位轮流干,在永乐信用社工作的11年,他埋头苦干,个人业务能力迅速提升。工作业绩的突出他获得“计算利息第一名”、“收贷能手”、“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1996年,古仁信用社在经营中出现一些问题,业务下滑,效益极差,人心浮动。领导考虑选一个能让古仁重振雄风的将才,选中了华世亭。“说干就干,干就干出个模样,不让领导和大家失望!”在古仁信用社的两年里,华世亭忘我地工作,千方百计提高员工待遇、规范账目管理、清收不良贷款,全社上下齐心协力,使一个“落后”社在全县业务排名不断前移,位居中游。

正当华世亭信心满满,鼓足干劲时,上级监管部门的新规定来了,担任负责人职务的人必须有职称等要求,华世亭没有职称,转眼间“信用社负责人”的头衔没了,且无新的任用。社里的同事们开玩笑地说:36岁是人生的一道坎,谁让你今年36岁呢?

下来之后,华世亭割舍不下的,倒不是那个令人艳羡的“主任”头衔,而是自己苦心经营的一片天地。然而他也明白,当初任命他去当“一把手”,是着眼发展的需要,需要能人去“打江山”;现在免去他负责人头衔,同样是事业发展的需要。“我的心里很苦涩,但埋怨谁都不该,组织自有难处。任何时候,对组织不能使性子、出难题,对自己更不能自暴自弃。”

“上和下,都是农信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基层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农民的贴心人,为三农做好服务。”华世亭的话语间饱含自信。仅仅两个月后,华世亭自告奋勇去风陵渡信用社,当一名普通的信贷员!

“成为一般员工,就干不好工作了吗?离开领导岗位,就只配作旁观者吗?”华世亭扪心自问。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他向社里申请了一间宿舍,把老婆和孩子从几十里外的阳城老家接来,并在风陵渡为孩子找好了学校。1999年3月,刚过农历正月十五,华世亭正式上班了。

风陵渡是个经济开发区,地处三省交界之处,经济相对活跃,在这儿干工作有奔头。华世亭憋足一股劲,扑下身子,工作没有适应期,第一个月的业绩就在风陵渡信用社排名第一。

不久,华世亭被任命为收贷组组长。当时的风陵渡信用社,面临收贷难。业务能力强的华世亭收贷有绝招,他把重点放在解决贷款户思想问题上。东章村有一泥瓦工,1985年的150元贷款,逾期十多年不还,连本带利带罚息,累计达1300元。华世亭给他算了一笔账:“1985年,你日工资是1元,150元贷款算你150个工作日;现在你的日工资是15元,150个工作日就是2250元,减去本息1300元,你还净赚差不多1000块,是占了信用社大便宜哩,这难道还不划算?”第二天,这家人就凑足钱,结清了所欠的本息。

他收回的最古老的一笔账是1962年的贷款,金额300元,借款人是东太阳乡三里村的一个老党员。此前,多位催收人把他家的门槛都快踏破了,均无功而返。对方不还钱的理由:“我在信用社有股份,每年的分红太少;多年来,我为党工作,听说有贷款可以豁免,别人的能免,我的也应该免。要是不免,我还要退股!”华世亭去了几次都吃了闭门羹,回到社里后,他仔细查询了老党员的股份和分红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过了几天,华世亭再次登门,当时正是做午饭时间,窑洞里没有烟道,呛得待不住人,俩人就蹲坐在窑洞门口。华世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做通了老党员的思想工作。老党员把家里积攒的块块、毛毛钱悉数拿出,凑了1000多元连本带息还清了贷款。老党员对华世亭说:“钱还了,我心里的疙瘩解开了,我也不怕将来子女说我什么了。股也不退啦,多多少少给孩子们留点念想!”

风陵渡镇一个叫田村的地方,有30多户贷款户欠款不还,每笔都是小额,不超过百元,借款时间为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麦收时节,华世亭到碾麦场一户一户地做工作,过些日子,又晚上登门拜访。工作始终打不开缺口,华世亭选择从最有影响力的人作为突破口,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军人,他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华世亭去找老人,老人说:“我扛过枪,负过伤。这么多人都借钱不还,因而我也不想还。”华世亭说:“当时每个人在信用社的借款,后面都附有一张介绍信,说明借款的缘由。信用社的钱是老百姓存款,欠钱不还,您良心能过得去吗?何况国家现在给您还有工资。当时您家里借钱是给老人治病,信用社在危难时出手帮助有错吗?”经过反复交谈,做通了老军人的工作。老人带头还了钱,还动员其他人还钱。很快村里的其他人相继还了款。

“不是老百姓不讲理,而是要找到理来讲。没有还不了的钱,只有不想还钱的人!”华世亭说。

在风陵渡8年,华世亭脚踏实地,从信贷员、收贷组长,一直干到信贷组长。他个人经手的贷款,无一笔形成不良;他负责的信贷组经手的业务,不良率仅占2%。当时的信用社主任把信贷审批权委托给华世亭。一时间,他几乎成了“二把手”。

扎根三农沃土

2007年5月,一纸调令,让40多岁的华世亭去更加偏远的中夭信用社,全县最偏远的地方,山路崎岖,坡陡弯急。

“我也纠结过,可我是从农民家庭走出来的,多年深深的黄土情节,打消了我的一切杂念。”

5月25日,华世亭背着铺盖卷报到,没有片刻的歇息,立即投入工作。距月底仅剩几天了,华世亭分到的12个村,是乡里较偏远的自然村,他骑着摩托车奔走在“扬灰”和“水泥”路上,圆满完成当月信贷任务。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华世亭通过分期贷款买了一辆小轿车。车子俨然成了“流动办公室”,各种宣传资料和单证一应俱全。

在他的支持下,立志为村民花椒找销路的农民常忠宝,贷款额度从5万元一步步增加到50万元,直至建起创富农产品购销有限公司,拥有5台花椒烘干机、600平方米厂房,年销售额达两千万元左右,为成千上万椒农增加了收入;在他的支持下,一位销售花椒的“80”后姚博博,刚开始放贷额1.99万元,接着从5万、10万、20万直到现在的48万元,不仅建起了厂房,还办起了农产品销售公司和花椒专业合作社,实施“订单农业”,业务不断向周边省份辐射;在他的支持下,当年一贫如洗的上田村村民杜峰,如今成为存栏300多头猪的养殖大户。

如今,中夭信用社80%的银行卡存款,都来自华世亭贷款扶持的农户。截止2019年8月,他名下管理着2800余万贷款,数额不仅高出全系统信贷员平均贷款余额的两倍多,难能可贵的是贷款回收率保持在99%以上。

因为心中装着农业、农村和农民,所以他把工作上的“下”都干成了“上”。30多年,不管雨打风吹,华世亭倾情服务“三农”的信念从未动摇,始终把根扎在农民之中。

心系百姓冷暖

华世亭不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有人认为,放贷工作就是要选经济条件好的富人。

2011年9月,一场大雨将古伦村低保户钟建武的房子“泡”塌了。房子毁了,几乎也毁了钟建武活下去的希望。万分绝望之时,华世亭来了。“贷还是不贷,贷是冒一定的风险;不贷,这位60多岁的老人将陷入绝境。”思考再三,华世亭决定给老人贷2万元建房款,他深知钟老汉的为人,每每面对贫困户,他过不了自己内心的那道坎。钟建武的房子顺利盖起,现在的他和老伴在陕西一家煤矿开了个小饭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是华主任,我家就完咧!”回忆过往,钟建武感慨地说。

华世亭通过扶贫、扶智和扶志相结合,为贫困户传信息、引项目、推广技术,采取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策略,让好几户的山区百姓搬到山下去,搬到城里去,过上好日子。

领导多次让华世亭填写“后备干部推荐表”,他都拒绝了。“怕自己胜任不了。替老百姓办事,不在于职务的高低。”领导想让他“上”,他不“上”,却只知道往“下”跑。华世亭常年奔波在乡村田野,午饭常常是冷馒头、一根黄瓜和一瓶矿泉水。

2017年6月,他被中国银行业协会授予“2016年度中国银行业最佳社会责任管理者奖”。

“我的座右铭是:视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华世亭说。原来,这就是他能上能下的秘密和动力所在!


能上能下的华世亭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9-20

□陈格欣

黄土高坡,沟壑纵横,坡路蜿蜒,华世亭熟练地驾着小车在奔驰,白天他忙着考察贷款申请户的信用情况和催收欠款,晚上回来打开电脑,静静地处理手头的工作。“我很享受这份工作,为老百姓服务不在于职务的高低,而是要扑下身子务实办事!”

华世亭是山西芮城农商银行中夭支行的一名信贷员,一位扎根在“三农”沃土上一干就是34年的农信人。在中夭支行工作的13年时间里,华世亭累计为2000余户农户发放小额贷款2亿余元,贷款的累计收回率超过99%。他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从省级荣誉到行社奖励,他可谓是服务三农的水平越来越高。可令人跌眼镜的是职务越走越低,工作的地点越来越偏远。从古仁信用社负责人“下来”,变成普通信贷员,从经济开发区被调到偏远山区乡村,再被调到更远乡村……


华世亭

这是怎么回事?还是从头说起吧。

干就干出模样

1964年出生的华世亭是山西省芮城县阳城镇人。1985年,高中毕业的华世亭进入芮城联社原村信用社(后改名永乐信用社)。从后勤做起,两年后,他顺利转正。

出纳、储蓄会计、信贷员等岗位轮流干,在永乐信用社工作的11年,他埋头苦干,个人业务能力迅速提升。工作业绩的突出他获得“计算利息第一名”、“收贷能手”、“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1996年,古仁信用社在经营中出现一些问题,业务下滑,效益极差,人心浮动。领导考虑选一个能让古仁重振雄风的将才,选中了华世亭。“说干就干,干就干出个模样,不让领导和大家失望!”在古仁信用社的两年里,华世亭忘我地工作,千方百计提高员工待遇、规范账目管理、清收不良贷款,全社上下齐心协力,使一个“落后”社在全县业务排名不断前移,位居中游。

正当华世亭信心满满,鼓足干劲时,上级监管部门的新规定来了,担任负责人职务的人必须有职称等要求,华世亭没有职称,转眼间“信用社负责人”的头衔没了,且无新的任用。社里的同事们开玩笑地说:36岁是人生的一道坎,谁让你今年36岁呢?

下来之后,华世亭割舍不下的,倒不是那个令人艳羡的“主任”头衔,而是自己苦心经营的一片天地。然而他也明白,当初任命他去当“一把手”,是着眼发展的需要,需要能人去“打江山”;现在免去他负责人头衔,同样是事业发展的需要。“我的心里很苦涩,但埋怨谁都不该,组织自有难处。任何时候,对组织不能使性子、出难题,对自己更不能自暴自弃。”

“上和下,都是农信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基层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农民的贴心人,为三农做好服务。”华世亭的话语间饱含自信。仅仅两个月后,华世亭自告奋勇去风陵渡信用社,当一名普通的信贷员!

“成为一般员工,就干不好工作了吗?离开领导岗位,就只配作旁观者吗?”华世亭扪心自问。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他向社里申请了一间宿舍,把老婆和孩子从几十里外的阳城老家接来,并在风陵渡为孩子找好了学校。1999年3月,刚过农历正月十五,华世亭正式上班了。

风陵渡是个经济开发区,地处三省交界之处,经济相对活跃,在这儿干工作有奔头。华世亭憋足一股劲,扑下身子,工作没有适应期,第一个月的业绩就在风陵渡信用社排名第一。

不久,华世亭被任命为收贷组组长。当时的风陵渡信用社,面临收贷难。业务能力强的华世亭收贷有绝招,他把重点放在解决贷款户思想问题上。东章村有一泥瓦工,1985年的150元贷款,逾期十多年不还,连本带利带罚息,累计达1300元。华世亭给他算了一笔账:“1985年,你日工资是1元,150元贷款算你150个工作日;现在你的日工资是15元,150个工作日就是2250元,减去本息1300元,你还净赚差不多1000块,是占了信用社大便宜哩,这难道还不划算?”第二天,这家人就凑足钱,结清了所欠的本息。

他收回的最古老的一笔账是1962年的贷款,金额300元,借款人是东太阳乡三里村的一个老党员。此前,多位催收人把他家的门槛都快踏破了,均无功而返。对方不还钱的理由:“我在信用社有股份,每年的分红太少;多年来,我为党工作,听说有贷款可以豁免,别人的能免,我的也应该免。要是不免,我还要退股!”华世亭去了几次都吃了闭门羹,回到社里后,他仔细查询了老党员的股份和分红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过了几天,华世亭再次登门,当时正是做午饭时间,窑洞里没有烟道,呛得待不住人,俩人就蹲坐在窑洞门口。华世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做通了老党员的思想工作。老党员把家里积攒的块块、毛毛钱悉数拿出,凑了1000多元连本带息还清了贷款。老党员对华世亭说:“钱还了,我心里的疙瘩解开了,我也不怕将来子女说我什么了。股也不退啦,多多少少给孩子们留点念想!”

风陵渡镇一个叫田村的地方,有30多户贷款户欠款不还,每笔都是小额,不超过百元,借款时间为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麦收时节,华世亭到碾麦场一户一户地做工作,过些日子,又晚上登门拜访。工作始终打不开缺口,华世亭选择从最有影响力的人作为突破口,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军人,他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华世亭去找老人,老人说:“我扛过枪,负过伤。这么多人都借钱不还,因而我也不想还。”华世亭说:“当时每个人在信用社的借款,后面都附有一张介绍信,说明借款的缘由。信用社的钱是老百姓存款,欠钱不还,您良心能过得去吗?何况国家现在给您还有工资。当时您家里借钱是给老人治病,信用社在危难时出手帮助有错吗?”经过反复交谈,做通了老军人的工作。老人带头还了钱,还动员其他人还钱。很快村里的其他人相继还了款。

“不是老百姓不讲理,而是要找到理来讲。没有还不了的钱,只有不想还钱的人!”华世亭说。

在风陵渡8年,华世亭脚踏实地,从信贷员、收贷组长,一直干到信贷组长。他个人经手的贷款,无一笔形成不良;他负责的信贷组经手的业务,不良率仅占2%。当时的信用社主任把信贷审批权委托给华世亭。一时间,他几乎成了“二把手”。

扎根三农沃土

2007年5月,一纸调令,让40多岁的华世亭去更加偏远的中夭信用社,全县最偏远的地方,山路崎岖,坡陡弯急。

“我也纠结过,可我是从农民家庭走出来的,多年深深的黄土情节,打消了我的一切杂念。”

5月25日,华世亭背着铺盖卷报到,没有片刻的歇息,立即投入工作。距月底仅剩几天了,华世亭分到的12个村,是乡里较偏远的自然村,他骑着摩托车奔走在“扬灰”和“水泥”路上,圆满完成当月信贷任务。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华世亭通过分期贷款买了一辆小轿车。车子俨然成了“流动办公室”,各种宣传资料和单证一应俱全。

在他的支持下,立志为村民花椒找销路的农民常忠宝,贷款额度从5万元一步步增加到50万元,直至建起创富农产品购销有限公司,拥有5台花椒烘干机、600平方米厂房,年销售额达两千万元左右,为成千上万椒农增加了收入;在他的支持下,一位销售花椒的“80”后姚博博,刚开始放贷额1.99万元,接着从5万、10万、20万直到现在的48万元,不仅建起了厂房,还办起了农产品销售公司和花椒专业合作社,实施“订单农业”,业务不断向周边省份辐射;在他的支持下,当年一贫如洗的上田村村民杜峰,如今成为存栏300多头猪的养殖大户。

如今,中夭信用社80%的银行卡存款,都来自华世亭贷款扶持的农户。截止2019年8月,他名下管理着2800余万贷款,数额不仅高出全系统信贷员平均贷款余额的两倍多,难能可贵的是贷款回收率保持在99%以上。

因为心中装着农业、农村和农民,所以他把工作上的“下”都干成了“上”。30多年,不管雨打风吹,华世亭倾情服务“三农”的信念从未动摇,始终把根扎在农民之中。

心系百姓冷暖

华世亭不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有人认为,放贷工作就是要选经济条件好的富人。

2011年9月,一场大雨将古伦村低保户钟建武的房子“泡”塌了。房子毁了,几乎也毁了钟建武活下去的希望。万分绝望之时,华世亭来了。“贷还是不贷,贷是冒一定的风险;不贷,这位60多岁的老人将陷入绝境。”思考再三,华世亭决定给老人贷2万元建房款,他深知钟老汉的为人,每每面对贫困户,他过不了自己内心的那道坎。钟建武的房子顺利盖起,现在的他和老伴在陕西一家煤矿开了个小饭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是华主任,我家就完咧!”回忆过往,钟建武感慨地说。

华世亭通过扶贫、扶智和扶志相结合,为贫困户传信息、引项目、推广技术,采取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策略,让好几户的山区百姓搬到山下去,搬到城里去,过上好日子。

领导多次让华世亭填写“后备干部推荐表”,他都拒绝了。“怕自己胜任不了。替老百姓办事,不在于职务的高低。”领导想让他“上”,他不“上”,却只知道往“下”跑。华世亭常年奔波在乡村田野,午饭常常是冷馒头、一根黄瓜和一瓶矿泉水。

2017年6月,他被中国银行业协会授予“2016年度中国银行业最佳社会责任管理者奖”。

“我的座右铭是:视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华世亭说。原来,这就是他能上能下的秘密和动力所在!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