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海
古今中外,凡成大业者或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的。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就是一位热爱阅读,勤于思考的企业家。他能够从博览群书中吸收别人的知识和经验,使自己跟得上事业的发展和时代的步伐。
任正非自称是“宅男”,他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平时不吸烟、不喝酒、不到娱乐场所,最痴迷的就是读书。
几十年来,任正非孜孜不倦地阅读,出差时必带的物品就是书籍,基本上一个礼拜要读一两本书,每天看几本杂志。
任正非平时喜欢阅读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书籍,中外历史方面的书读得最多,而很少读小说和管理之类的书。他认为,“小说太假,不真实,很多管理类书籍都是教授们闭门造车,读多了限制思想,真正的管理哪是几条原理那么简单。”
任正非的办公室虽然简陋和杂乱,但书框里的每一本书都是阅读过的,有的书甚至反复阅读。他看书时还喜欢在书上做批注,写读书心得,与华为人分享。
有一次我问任正非:您最喜欢哪本书?哪本书对您影响最深?
任正非说:“我读过很多书,我喜欢稻盛和夫的书,但不知哪本书影响了我,思想是怎么生成的。我脑袋里产生的想法我也找不到源头在哪里。”
每当看到好书、好文章和好看的电视剧,任正非都忙不迭地推荐给公司高管,这也熏陶了这家卓越公司,日渐将华为的事业推升到哲学与历史的高度。
任正非曾向华为高管们推荐了10多本书,其中包括《五角大楼之脑》《隆美尔战时文件》《CEO的海军陆战队》《战时日记》《国际商法》《闪击英雄》《失去的胜利》《超限战》《落难英雄丁盛将军回忆录》《华为之熵,光明之矢》等,并亲自写推荐语。
战略家
任正非是技术出身,知识面广,志存高远,眼界开阔,富有思想,他在部队就是“学毛标兵”。他现在虽然已经75岁了,但他思想始终处于高度开放的鲜活状态,思维非常敏捷,讲话逻辑性很强,而且富有哲理。
我有一次在北京首都机场偶遇任正非,发现他正在看英国战略家利德尔·哈特所著的《隆美尔战时文件》。该书整理了隆美尔在北非作战期间所保存大量战时文档,里面许多内容都反映了如何在运动中集中兵力,如何在点上突破进而取得全局胜利,以及领会当将军的真谛。读完后推荐给了华为高管们阅读。
在任正非的眼中,只有产生一批设想挖掘“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这样具有大视野的思想家和战略家,华为才能称得上是“国际企业”。华为要想走向世界,必须培养出有大局观的人才,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
因为,任正非深知:随着自己的渐渐老去,华为迟早需要新的船长带领华为继续劈波斩浪。他曾说过:“如果我们的队伍都只会英勇奋战,思想错了,方向错了,我们越厉害华为未来的发展就越有问题。所以我们希望你们中间能产生思想家,不光是技术专家,要产生思想家,构筑未来的世界。将来华为的轮值董事长要做思想家,手脚都要砍掉,只剩下一个脑袋,首席执行官也要做一名战略家,应该站在全局视野上看系统结构,先将其屁股砍掉,让其不能坐在局部利益上。”
学习与思考
在任正非看来,学习本身不是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为此,就必须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口腔咀嚼、肠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取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任正非平时很少和别人闲聊,他会有计划地去选书读,有针对性地和人交流。他一直处在学习、思考、求生存状态。所以说,他一直有着超乎寻常的对现实的担忧、对未来辉煌的向往,急迫感与成就感交织,被时不我待的使命感驱使着前行,放下名利,专心于自己的事业。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学习,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
任正非认为,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在任正非的思想体系中,你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智慧,比如“无为而治”“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深淘滩,低作堰”等,也可以看到近代毛泽东思想中的“批判与自我批判”、“农村包围城市”;不仅可以看到古希腊神话中的丹科,而且可以看到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雄人物“蓝血十杰”。不仅可以看到“凤凰”“乌龟”“狼狈”,还可以看到“黑寡妇”“猫头鹰”甚至是“眼镜蛇”;至于“青纱帐”“土八路”“上甘岭”“炮楼”等更是比比皆是。
以史为鉴
2009年,任正非在游览四川都江堰时,从李冰父子治水的故事中得到启示,写了一篇《深淘滩,低作堰》的文章,第一次明确提出:“将来的竞争就是一条产业链与一条产业链的竞争。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链的整体强健,就是华为生存之本。”常识推到极致就是宗教。这句话用在华为身上是恰如其分的。
任正非是一位兼具哲学思想与人文情怀的企业家,也是一位史学发烧友,始终“以史为鉴”。他看电视剧《大秦帝国》,对商鞅这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悲剧性改革家充满了敬重,又充满遗憾。他说,“商鞅变法的路子是对的,可惜太激进,变革不能太激进,会人为增加变革的成本。”
任正非一直倡导华为高管们要有“宽文化背景”。他说:“未来公司需要什么样的干部,我认为未来公司需要的管理干部是对市场有深刻体验和宽文化背景的人,宽文化背景怎么理解,“大杂烩”,什么都懂一点。要成为高级干部都要有宽文化背景,干部要进行必要的循环,这是宽文化学习的好机会。”
什么是任正非定义中的“大杂烩”?历史、哲学、军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这是他20多年来的一贯倡导,不仅对中高级干部这么要求,甚至在10多年前的秘书工作会议上,也这样要求公司的秘书们。
读的书多了,杂了,文化背景深厚了,同时在实践中又时常面对和处理各种复杂情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就会变得系统多元,而不是简单和机械,不是形而上的黑白分明。
思考是孤独的,难以让商业领袖享受到成就感。30年来,任正非思维的兴奋点几乎从没有离开过华为。一个白手起家的知识型退伍军人,一个从来都不甘居人后的理想家,一个贫困潦倒、走投无路,44岁才开始创业的男人,一种或自发、或自觉的使命感,使他付出了全部的身心。
任正非善于交流,从国内到国际,经济政治外交,无一不侃侃而谈,但这一切都不离开对华为的深入思考。
在任正非看来,“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勤于学习和思考的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构成现代人才体系的三大能力,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余胜海
古今中外,凡成大业者或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的。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就是一位热爱阅读,勤于思考的企业家。他能够从博览群书中吸收别人的知识和经验,使自己跟得上事业的发展和时代的步伐。
任正非自称是“宅男”,他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平时不吸烟、不喝酒、不到娱乐场所,最痴迷的就是读书。
几十年来,任正非孜孜不倦地阅读,出差时必带的物品就是书籍,基本上一个礼拜要读一两本书,每天看几本杂志。
任正非平时喜欢阅读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书籍,中外历史方面的书读得最多,而很少读小说和管理之类的书。他认为,“小说太假,不真实,很多管理类书籍都是教授们闭门造车,读多了限制思想,真正的管理哪是几条原理那么简单。”
任正非的办公室虽然简陋和杂乱,但书框里的每一本书都是阅读过的,有的书甚至反复阅读。他看书时还喜欢在书上做批注,写读书心得,与华为人分享。
有一次我问任正非:您最喜欢哪本书?哪本书对您影响最深?
任正非说:“我读过很多书,我喜欢稻盛和夫的书,但不知哪本书影响了我,思想是怎么生成的。我脑袋里产生的想法我也找不到源头在哪里。”
每当看到好书、好文章和好看的电视剧,任正非都忙不迭地推荐给公司高管,这也熏陶了这家卓越公司,日渐将华为的事业推升到哲学与历史的高度。
任正非曾向华为高管们推荐了10多本书,其中包括《五角大楼之脑》《隆美尔战时文件》《CEO的海军陆战队》《战时日记》《国际商法》《闪击英雄》《失去的胜利》《超限战》《落难英雄丁盛将军回忆录》《华为之熵,光明之矢》等,并亲自写推荐语。
战略家
任正非是技术出身,知识面广,志存高远,眼界开阔,富有思想,他在部队就是“学毛标兵”。他现在虽然已经75岁了,但他思想始终处于高度开放的鲜活状态,思维非常敏捷,讲话逻辑性很强,而且富有哲理。
我有一次在北京首都机场偶遇任正非,发现他正在看英国战略家利德尔·哈特所著的《隆美尔战时文件》。该书整理了隆美尔在北非作战期间所保存大量战时文档,里面许多内容都反映了如何在运动中集中兵力,如何在点上突破进而取得全局胜利,以及领会当将军的真谛。读完后推荐给了华为高管们阅读。
在任正非的眼中,只有产生一批设想挖掘“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这样具有大视野的思想家和战略家,华为才能称得上是“国际企业”。华为要想走向世界,必须培养出有大局观的人才,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
因为,任正非深知:随着自己的渐渐老去,华为迟早需要新的船长带领华为继续劈波斩浪。他曾说过:“如果我们的队伍都只会英勇奋战,思想错了,方向错了,我们越厉害华为未来的发展就越有问题。所以我们希望你们中间能产生思想家,不光是技术专家,要产生思想家,构筑未来的世界。将来华为的轮值董事长要做思想家,手脚都要砍掉,只剩下一个脑袋,首席执行官也要做一名战略家,应该站在全局视野上看系统结构,先将其屁股砍掉,让其不能坐在局部利益上。”
学习与思考
在任正非看来,学习本身不是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为此,就必须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口腔咀嚼、肠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取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任正非平时很少和别人闲聊,他会有计划地去选书读,有针对性地和人交流。他一直处在学习、思考、求生存状态。所以说,他一直有着超乎寻常的对现实的担忧、对未来辉煌的向往,急迫感与成就感交织,被时不我待的使命感驱使着前行,放下名利,专心于自己的事业。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学习,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
任正非认为,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在任正非的思想体系中,你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智慧,比如“无为而治”“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深淘滩,低作堰”等,也可以看到近代毛泽东思想中的“批判与自我批判”、“农村包围城市”;不仅可以看到古希腊神话中的丹科,而且可以看到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雄人物“蓝血十杰”。不仅可以看到“凤凰”“乌龟”“狼狈”,还可以看到“黑寡妇”“猫头鹰”甚至是“眼镜蛇”;至于“青纱帐”“土八路”“上甘岭”“炮楼”等更是比比皆是。
以史为鉴
2009年,任正非在游览四川都江堰时,从李冰父子治水的故事中得到启示,写了一篇《深淘滩,低作堰》的文章,第一次明确提出:“将来的竞争就是一条产业链与一条产业链的竞争。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链的整体强健,就是华为生存之本。”常识推到极致就是宗教。这句话用在华为身上是恰如其分的。
任正非是一位兼具哲学思想与人文情怀的企业家,也是一位史学发烧友,始终“以史为鉴”。他看电视剧《大秦帝国》,对商鞅这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悲剧性改革家充满了敬重,又充满遗憾。他说,“商鞅变法的路子是对的,可惜太激进,变革不能太激进,会人为增加变革的成本。”
任正非一直倡导华为高管们要有“宽文化背景”。他说:“未来公司需要什么样的干部,我认为未来公司需要的管理干部是对市场有深刻体验和宽文化背景的人,宽文化背景怎么理解,“大杂烩”,什么都懂一点。要成为高级干部都要有宽文化背景,干部要进行必要的循环,这是宽文化学习的好机会。”
什么是任正非定义中的“大杂烩”?历史、哲学、军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这是他20多年来的一贯倡导,不仅对中高级干部这么要求,甚至在10多年前的秘书工作会议上,也这样要求公司的秘书们。
读的书多了,杂了,文化背景深厚了,同时在实践中又时常面对和处理各种复杂情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就会变得系统多元,而不是简单和机械,不是形而上的黑白分明。
思考是孤独的,难以让商业领袖享受到成就感。30年来,任正非思维的兴奋点几乎从没有离开过华为。一个白手起家的知识型退伍军人,一个从来都不甘居人后的理想家,一个贫困潦倒、走投无路,44岁才开始创业的男人,一种或自发、或自觉的使命感,使他付出了全部的身心。
任正非善于交流,从国内到国际,经济政治外交,无一不侃侃而谈,但这一切都不离开对华为的深入思考。
在任正非看来,“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勤于学习和思考的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构成现代人才体系的三大能力,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