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技术有那么可怕吗?

发布时间:2019-11-08 10:00:4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作者:(美)尼尔·波斯曼
翻译: 何道宽
出版: 中信出版社
时间:2019年4月
定价:58元

□禾刀

没有人比家长更能体会到咄咄逼人技术带来的伤害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眼花缭乱的智能手机游戏缺乏自控力——孩子们就像是智能时代的“小白鼠”,因为手机,家长与孩子间的矛盾越聚越多,最后如火山爆发滑向极端的例子亦不鲜见。然而,尽管许多家长对此深恶痛绝,但技术界依旧麻木不仁,反倒在追求更能令人着迷的软件上一路狂奔。

作为美国媒介环境学派精神领袖人物的尼尔·波斯曼,以典型的批评风格闻名。1982年尼尔出版了《童年的消逝》,对电视文化狂泄炮火。1985年他又出版了《娱乐至死》,将矛头对准低俗化浅薄化的大众娱乐。1993年《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英文版问世,志在给那些技术狂热者一记闷棍。

“他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

技术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尼尔的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1931年,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就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未来被技术套牢的社会:未来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绝大多数人却无法逃脱这样的尴尬命运,即从胚胎受精到日常工作,从生活到娱乐,一切在严格的科学技术规制之中,井井有条的背后让人感到一种不寒而栗的僵硬气息……更让人感到可怕的是,生活在那个世界里的人大都认为这就是人生的本来面目,自己的生活就是幸福的模样。

脑洞大开的好莱坞科幻电影,早已设想了诸多惊悚的未来,虽然每次人类最终战胜了智能,但我们无法预知,技术发展一定会遵从人类书写的脚本。在谈到未来那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美丽新世界”时,赫胥黎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尼尔认为,技术垄断将会导致“信息的失控、泛滥、委琐化和泡沫化使世界难以把握。人可能沦为信息的奴隶,可能会被无序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死”。今天的现实早已应证了尼尔的预言:十几年前信息尚属稀缺品,反窥当下,信息早就泛滥成灾。美国统计学家纳特·西尔弗曾在《信号与噪声》一书中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人类一天创造的内容甚至超过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内容”。

如同温水煮青蛙,技术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人类对技术的依赖必将更加强烈,这意味人类祖先积累的自然生存本能也会加速消退。未来的人类也许会蜕变为一种严重依赖各类技术的“恒温动物”,整日龟缩在技术打造的“恒温箱”里。

“周围满是独眼龙似的先知”

许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前往医院看病,哪怕一个极为普通的病,医生也会开一大堆化验单。患者认为这是加重医疗负担,但站在医生角度,只有穷尽手段,才可能逃避误诊漏诊医疗责任。尼尔借此案例导出,技术正在影响并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即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再从人性本身出发,而是基于技术角度的考量。

新技术的思维误区,根本一点在于人类对技术的选择性审视。在资本的助推下,技术收益被放大,其负效应则被淡化或者无视,尤其是对人文影响的负效应。因之,尼尔的批评尖锐刺耳:我们周围满是独眼龙似的先知,他们只看到新技术之所能,想不到新技术帮倒忙的后果。

也许有人会质疑,每个人自呱呱坠地之时起,便陷入技术包围圈之中,难道过去就没有技术垄断忧虑吗?这当然是尼尔思考的问题之一。尼尔将人类技术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对三个阶段,尼尔作了清楚地界定,即“工具使用文化从远古到17世纪,技术统治文化滥觞于18世纪末瓦特的蒸汽机的发明(1765年)和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1776年),技术垄断文化滥觞于20世纪初”。尼尔把当时已经高度发达的美国看成是“唯一的技术垄断的文化”,并断言,未来将有更多国家会加入这一阵营。

无论是工具使用还是技术统治时代,技术与人类还是依附关系,人类主导地位牢不可撼。技术垄断时代则不同,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早就打乱了人类既有想象空间,许多时候人类来不及思考,新的技术已经铺天盖地而来,新技术正在悄然占领主导地位,而人类也在悄然沦为技术的“奴隶”。

尼尔担心,技术垄断有朝一日成为颠覆人类的奇点。确实,既然没有技术能够做到百分百的完美,那么各种技术难以避免的缺陷,会不会聚少成多,最后因耦合效应放大缺陷,至而成为孕育奇点的沃土呢?

“技术垄断的故事没有一个道德核心”

在尼尔看来,技术垄断过于“强调效率、利益和经济进步。”当技术与这些赋予所谓文明或幸福内涵的指标紧密联姻时,彼此便会唇齿相依,抱团发展,至而忽视技术应当蕴含的人文内涵。

尼尔忠告人类,“一种新技术的利弊长短不会势均力敌”。许多时候人类对于新技术利弊并没有真正做好思想准备,人文学科没有跟上新技术发展节奏。

短短数十年,互联网技术发展实现了巨大飞越。回过头看,互联网所带来的似乎只有技术二字,互联网本身对于其可能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自制力,如前面所讲的令无数小孩深陷其中的手机游戏。前几年,社会对网瘾少年尚且给予高度关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问题虽然有增无减,质疑声音却已消停。

对于人类正在堕入的技术垄断魔症,尼尔认为当务之急是重建人文学科,让“人文”二字成为技术发展的内核,这也就是尼尔所说的“道德核心”。为日新月异的技术装上“道德”内核,让技术充满浓浓的人性温度,这是尼尔所期待的未来。尼尔告诫世人,当“我们容许一种技术进入一种文化时,就必须要瞪大眼睛看它的利弊。”

这种审视思维不只是当前流行的所谓可行性研究,而是上升到人文学科层面。不过,现实的最大困难在于,着重于精神修炼的人文学科对许多人而言似乎太过虚无缥缈,反倒是沉甸甸的物质更实在更令人神往。

困难确实很大,还好我们开始正视这一难题。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在技术发展的同时,非常需要有人放慢脚步,静心思考。只要人类没有放弃思考,赫胥黎描绘的那种新世界就不太可能出现。


技术有那么可怕吗?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19-11-08


作者:(美)尼尔·波斯曼
翻译: 何道宽
出版: 中信出版社
时间:2019年4月
定价:58元

□禾刀

没有人比家长更能体会到咄咄逼人技术带来的伤害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眼花缭乱的智能手机游戏缺乏自控力——孩子们就像是智能时代的“小白鼠”,因为手机,家长与孩子间的矛盾越聚越多,最后如火山爆发滑向极端的例子亦不鲜见。然而,尽管许多家长对此深恶痛绝,但技术界依旧麻木不仁,反倒在追求更能令人着迷的软件上一路狂奔。

作为美国媒介环境学派精神领袖人物的尼尔·波斯曼,以典型的批评风格闻名。1982年尼尔出版了《童年的消逝》,对电视文化狂泄炮火。1985年他又出版了《娱乐至死》,将矛头对准低俗化浅薄化的大众娱乐。1993年《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英文版问世,志在给那些技术狂热者一记闷棍。

“他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

技术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尼尔的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1931年,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就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未来被技术套牢的社会:未来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绝大多数人却无法逃脱这样的尴尬命运,即从胚胎受精到日常工作,从生活到娱乐,一切在严格的科学技术规制之中,井井有条的背后让人感到一种不寒而栗的僵硬气息……更让人感到可怕的是,生活在那个世界里的人大都认为这就是人生的本来面目,自己的生活就是幸福的模样。

脑洞大开的好莱坞科幻电影,早已设想了诸多惊悚的未来,虽然每次人类最终战胜了智能,但我们无法预知,技术发展一定会遵从人类书写的脚本。在谈到未来那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美丽新世界”时,赫胥黎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尼尔认为,技术垄断将会导致“信息的失控、泛滥、委琐化和泡沫化使世界难以把握。人可能沦为信息的奴隶,可能会被无序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死”。今天的现实早已应证了尼尔的预言:十几年前信息尚属稀缺品,反窥当下,信息早就泛滥成灾。美国统计学家纳特·西尔弗曾在《信号与噪声》一书中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人类一天创造的内容甚至超过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内容”。

如同温水煮青蛙,技术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人类对技术的依赖必将更加强烈,这意味人类祖先积累的自然生存本能也会加速消退。未来的人类也许会蜕变为一种严重依赖各类技术的“恒温动物”,整日龟缩在技术打造的“恒温箱”里。

“周围满是独眼龙似的先知”

许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前往医院看病,哪怕一个极为普通的病,医生也会开一大堆化验单。患者认为这是加重医疗负担,但站在医生角度,只有穷尽手段,才可能逃避误诊漏诊医疗责任。尼尔借此案例导出,技术正在影响并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即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再从人性本身出发,而是基于技术角度的考量。

新技术的思维误区,根本一点在于人类对技术的选择性审视。在资本的助推下,技术收益被放大,其负效应则被淡化或者无视,尤其是对人文影响的负效应。因之,尼尔的批评尖锐刺耳:我们周围满是独眼龙似的先知,他们只看到新技术之所能,想不到新技术帮倒忙的后果。

也许有人会质疑,每个人自呱呱坠地之时起,便陷入技术包围圈之中,难道过去就没有技术垄断忧虑吗?这当然是尼尔思考的问题之一。尼尔将人类技术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对三个阶段,尼尔作了清楚地界定,即“工具使用文化从远古到17世纪,技术统治文化滥觞于18世纪末瓦特的蒸汽机的发明(1765年)和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1776年),技术垄断文化滥觞于20世纪初”。尼尔把当时已经高度发达的美国看成是“唯一的技术垄断的文化”,并断言,未来将有更多国家会加入这一阵营。

无论是工具使用还是技术统治时代,技术与人类还是依附关系,人类主导地位牢不可撼。技术垄断时代则不同,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早就打乱了人类既有想象空间,许多时候人类来不及思考,新的技术已经铺天盖地而来,新技术正在悄然占领主导地位,而人类也在悄然沦为技术的“奴隶”。

尼尔担心,技术垄断有朝一日成为颠覆人类的奇点。确实,既然没有技术能够做到百分百的完美,那么各种技术难以避免的缺陷,会不会聚少成多,最后因耦合效应放大缺陷,至而成为孕育奇点的沃土呢?

“技术垄断的故事没有一个道德核心”

在尼尔看来,技术垄断过于“强调效率、利益和经济进步。”当技术与这些赋予所谓文明或幸福内涵的指标紧密联姻时,彼此便会唇齿相依,抱团发展,至而忽视技术应当蕴含的人文内涵。

尼尔忠告人类,“一种新技术的利弊长短不会势均力敌”。许多时候人类对于新技术利弊并没有真正做好思想准备,人文学科没有跟上新技术发展节奏。

短短数十年,互联网技术发展实现了巨大飞越。回过头看,互联网所带来的似乎只有技术二字,互联网本身对于其可能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自制力,如前面所讲的令无数小孩深陷其中的手机游戏。前几年,社会对网瘾少年尚且给予高度关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问题虽然有增无减,质疑声音却已消停。

对于人类正在堕入的技术垄断魔症,尼尔认为当务之急是重建人文学科,让“人文”二字成为技术发展的内核,这也就是尼尔所说的“道德核心”。为日新月异的技术装上“道德”内核,让技术充满浓浓的人性温度,这是尼尔所期待的未来。尼尔告诫世人,当“我们容许一种技术进入一种文化时,就必须要瞪大眼睛看它的利弊。”

这种审视思维不只是当前流行的所谓可行性研究,而是上升到人文学科层面。不过,现实的最大困难在于,着重于精神修炼的人文学科对许多人而言似乎太过虚无缥缈,反倒是沉甸甸的物质更实在更令人神往。

困难确实很大,还好我们开始正视这一难题。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在技术发展的同时,非常需要有人放慢脚步,静心思考。只要人类没有放弃思考,赫胥黎描绘的那种新世界就不太可能出现。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