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文明的暗影

发布时间:2019-11-15 10:43:13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这个社会努力要做的,就是避免让贫穷自我加固,要千方百计消除贫困的根源,化解贫者致贫的难题,为他们提供更多均等的机会,在贫穷的恶性循环中设置一个反转踏板。

作者:(印)阿比吉特·班纳吉 (法)埃斯特·迪弗洛

翻译:景芳

出版:中信出版社

时间:2018年9月

定价:58元

□胡艳丽

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昌盛、社会进步的今天,我们仍回避不了文明的暗影,那就是在“背光”之处,这个世界上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全球超过7亿人生活水平极低,每年仍有大约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可以廉价方法预防或治愈的疾病,世界上有一半的儿童离开学校时没有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他们不仅无法享受到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还在“消化”着文明的副产品,住在被污染过的环境中,喝着不洁的水。

到贫困现场了解贫困的真相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挑战之一,也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终于将奖项颁给了致力于消除贫穷,多年不懈研究贫穷,并提出解决方案的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以表彰他们为减轻全球贫困所采取的实验性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把这个问题分成更小、更容易处理的问题单元,去各个击破。例如,改善教育成果分享机制,为儿童健康提供有效干预等。他们已经证明,这些更小、更精确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在最受影响的人群中得到最好的回答。人类工业革命以来,看似数百年无解的难题,其实回到问题的最本源之处,并非没有突破的切入点。

在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联合著述的《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中,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对贫穷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探讨。15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产生贫困,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让穷人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社会援助等多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该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对贫穷产生的原因、穷人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予以任何主观设定,而是对每一种流行观点及主观认识进行严谨的现实求证,以同理心求解。

例如,经过大量随机调查,作者发现给予贫者补助,并不能让他们吃得更营养,这是因为贫者在匮乏的生活中太需要一点调剂品,让乏味的日子过得下去,因此,他们在能吃饱的情况下,会优先用这些额外收入来买一些味道更好而不是更营养的食品,或者购买一直希望拥有却始终无力拥有的“小奢侈品”,比如用一台电视机来弥补生活中的空白。另外,他们对于专家的营养指导建议多半存疑,他们并不怀疑自己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

科学证明,胎儿和儿童若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会影孩子的身高和智力,营养不良甚至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处世能力。基于此,作者认为政府应重点针对贫困人群中的孕妇及儿童直接进行营养投资,向她们发放强化食品,提供富含微量营养元素的膳食,给孩子提供抗蠕虫药,这更有利于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解决营养问题,让贫穷儿童拥有“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身体素质和智力,将来也会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良好的收入。

其实,理解贫者的一些选择偏好,并非难题,我们只需摘除有色眼镜,深入贫困者的生活现场,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发现那些看似不理性的行为,有着现实的成因。贫穷者偶尔购买轻侈品,就如同“小资”女性,在经济危机之时会购买口红一般,都是在寻找心理慰藉。

为挣脱“贫穷陷阱”设置反转开关

再比如贫者为什么不愿意花费低廉的成本购买蚊帐、消毒药粉,来保障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却愿意为了治病而花费高昂的代价?在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后,作者指出这是因为“时间矛盾”在阻碍我们将目的转化为行动。做好这些预防性保健措施,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非显而易见。人们并不会将自己没有患病归结为提前做好了预防,人们看不到预防的直接效益,但是生病治疗的效果往往是明显的。人们在远期的“看不见”和近期的“看得见”的选择之间,必然倾向于后者。这就如同投资者的投资偏好,我们更愿意为近期所能得到的好处支付成本,而不愿意等待远期并不确定的收益。

解决这种问题,有多种渠道,比如通过公共净水设施的修建为贫 困者提供消过毒的清洁用水、不断加大信息宣传力度让贫困者接触到他们平时接触不到的资讯,了解更多卫生保健知识,或者通过政府直接干预的方式,将有形的手直接伸向贫困者生活的最忧患之处。开始行动,远比坐而论道要实际得多。

每一种贫穷背后,必有错综复杂的成因,而要挣脱“贫穷陷阱”,跳出贫者一代更比一代贫的代际循环,则需要一代人、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比人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富有者早已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拥有的东西,在贫穷者看来往往可望而不可即,比如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市场咨询、公平就业的机会等,这些都需要外力的系统性援助。

“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尽管世界上不乏穷人依靠自身努力改写命运的成功案例,但它们的光环并不能掩盖这仅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的事实。贫者抗风险能力极弱,任何意外事件都有可能令他们本就贫穷的生活雪上加霜。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便有可能使他们勉强够用的营运资金瞬间失血,进而导致一家人陷入更深层的困顿,一个孩子可能就此失去受教育的权利,由此,一代人的贫穷开始在下一代人身上复演,“贫穷”成了遗传基因。

这个社会努力要做的,就是避免让贫穷自我加固,要千方百计消除贫困的根源,化解贫者的难题,为他们提供更多均等的机会,在贫穷的恶性循环中设置一个反转踏板。

解决贫困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诚意

《贫穷的本质》用大量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两位作者认为,要摆脱贫穷并非易事,但只要抱着“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提供一点儿信息、给一点推动力,有时候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特别值得提醒的是,那些长篇大论、专业术语堆叠的保障方案、申领办法并不适合受教育程度低的贫困者,他们需要更浅白易懂的解读和更明确易操作的申领步骤,很多时候,复杂性就让贫困者对争取自己的权益望而却步。此时,若有指导者为他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政策、文件才可能从空中落地,产生惠贫实效。

埃斯特·迪弗洛在公开场合,就以小小的疫苗问题为例,讲述了让惠民政策发挥实效的路径。目前,疫苗成本已经有效降低,但穷人仍不接种,往往是因为忙于其他对他们而言更重要的事情,不觉得接种疫苗是个紧急的事情。她曾挑选120个村落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其中,部分村落没有任何干预措施,接种率只有5%,而稍加努力进行干预的村落,接种率能够达到37%。接种疫苗,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周围的人负责,接种的人数越多,也就等于在无形中为一个群体的健康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假如政府部门只是简单告知贫困者可以免费接种疫苗,却无督导措施,那么这项福利,就只会停留在空中。可见,助贫是否产生实效,还要从推进路径上寻找着力点,更重要的是执政者、执行者都需要更多一点的诚意和耐心。

作者认为,要想减少乃至消除贫困,并不一定要对政体进行激烈的改革,只要执政者从思想认识上作一个转变,从底层民众的角度来看待制度,深入地解构底层民众的生活,了解他们深层的困境,亟须突破的难点,即使是从小处做起,也能极大地推动减少贫困。在现有政策框架下,温和改革,循序渐进,在扶贫、减贫的路上,仍然大有可为。不要轻易为贫穷问题下定义,贫者有时比富人拥有更多的智慧,他们缺少的仅仅是机会和路径,问计于“贫”,有时比问政于“权”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让更多普通百姓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并以高度的责任感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不断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力求在2020年消除贫困。为此,全国上下总动员,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而这本《贫穷的本质》,以及获奖经济学家不断发布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具有实操性的精准扶贫建议。借鉴书中方法,在具体扶贫工作中,从投入少却能福泽后代的营养、卫生等角度进行着手,在公共设施、信贷体系建设上更多地考虑贫困人群的实际需求,更有助于提升扶贫效能,让“精准扶贫”更长远的惠及后代。

 


文明的暗影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19-11-15

这个社会努力要做的,就是避免让贫穷自我加固,要千方百计消除贫困的根源,化解贫者致贫的难题,为他们提供更多均等的机会,在贫穷的恶性循环中设置一个反转踏板。

作者:(印)阿比吉特·班纳吉 (法)埃斯特·迪弗洛

翻译:景芳

出版:中信出版社

时间:2018年9月

定价:58元

□胡艳丽

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昌盛、社会进步的今天,我们仍回避不了文明的暗影,那就是在“背光”之处,这个世界上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全球超过7亿人生活水平极低,每年仍有大约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可以廉价方法预防或治愈的疾病,世界上有一半的儿童离开学校时没有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他们不仅无法享受到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还在“消化”着文明的副产品,住在被污染过的环境中,喝着不洁的水。

到贫困现场了解贫困的真相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挑战之一,也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终于将奖项颁给了致力于消除贫穷,多年不懈研究贫穷,并提出解决方案的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以表彰他们为减轻全球贫困所采取的实验性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把这个问题分成更小、更容易处理的问题单元,去各个击破。例如,改善教育成果分享机制,为儿童健康提供有效干预等。他们已经证明,这些更小、更精确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在最受影响的人群中得到最好的回答。人类工业革命以来,看似数百年无解的难题,其实回到问题的最本源之处,并非没有突破的切入点。

在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联合著述的《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中,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对贫穷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探讨。15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产生贫困,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让穷人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社会援助等多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该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对贫穷产生的原因、穷人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予以任何主观设定,而是对每一种流行观点及主观认识进行严谨的现实求证,以同理心求解。

例如,经过大量随机调查,作者发现给予贫者补助,并不能让他们吃得更营养,这是因为贫者在匮乏的生活中太需要一点调剂品,让乏味的日子过得下去,因此,他们在能吃饱的情况下,会优先用这些额外收入来买一些味道更好而不是更营养的食品,或者购买一直希望拥有却始终无力拥有的“小奢侈品”,比如用一台电视机来弥补生活中的空白。另外,他们对于专家的营养指导建议多半存疑,他们并不怀疑自己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

科学证明,胎儿和儿童若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会影孩子的身高和智力,营养不良甚至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处世能力。基于此,作者认为政府应重点针对贫困人群中的孕妇及儿童直接进行营养投资,向她们发放强化食品,提供富含微量营养元素的膳食,给孩子提供抗蠕虫药,这更有利于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解决营养问题,让贫穷儿童拥有“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身体素质和智力,将来也会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良好的收入。

其实,理解贫者的一些选择偏好,并非难题,我们只需摘除有色眼镜,深入贫困者的生活现场,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发现那些看似不理性的行为,有着现实的成因。贫穷者偶尔购买轻侈品,就如同“小资”女性,在经济危机之时会购买口红一般,都是在寻找心理慰藉。

为挣脱“贫穷陷阱”设置反转开关

再比如贫者为什么不愿意花费低廉的成本购买蚊帐、消毒药粉,来保障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却愿意为了治病而花费高昂的代价?在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后,作者指出这是因为“时间矛盾”在阻碍我们将目的转化为行动。做好这些预防性保健措施,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非显而易见。人们并不会将自己没有患病归结为提前做好了预防,人们看不到预防的直接效益,但是生病治疗的效果往往是明显的。人们在远期的“看不见”和近期的“看得见”的选择之间,必然倾向于后者。这就如同投资者的投资偏好,我们更愿意为近期所能得到的好处支付成本,而不愿意等待远期并不确定的收益。

解决这种问题,有多种渠道,比如通过公共净水设施的修建为贫 困者提供消过毒的清洁用水、不断加大信息宣传力度让贫困者接触到他们平时接触不到的资讯,了解更多卫生保健知识,或者通过政府直接干预的方式,将有形的手直接伸向贫困者生活的最忧患之处。开始行动,远比坐而论道要实际得多。

每一种贫穷背后,必有错综复杂的成因,而要挣脱“贫穷陷阱”,跳出贫者一代更比一代贫的代际循环,则需要一代人、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比人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富有者早已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拥有的东西,在贫穷者看来往往可望而不可即,比如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市场咨询、公平就业的机会等,这些都需要外力的系统性援助。

“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尽管世界上不乏穷人依靠自身努力改写命运的成功案例,但它们的光环并不能掩盖这仅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的事实。贫者抗风险能力极弱,任何意外事件都有可能令他们本就贫穷的生活雪上加霜。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便有可能使他们勉强够用的营运资金瞬间失血,进而导致一家人陷入更深层的困顿,一个孩子可能就此失去受教育的权利,由此,一代人的贫穷开始在下一代人身上复演,“贫穷”成了遗传基因。

这个社会努力要做的,就是避免让贫穷自我加固,要千方百计消除贫困的根源,化解贫者的难题,为他们提供更多均等的机会,在贫穷的恶性循环中设置一个反转踏板。

解决贫困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诚意

《贫穷的本质》用大量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两位作者认为,要摆脱贫穷并非易事,但只要抱着“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提供一点儿信息、给一点推动力,有时候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特别值得提醒的是,那些长篇大论、专业术语堆叠的保障方案、申领办法并不适合受教育程度低的贫困者,他们需要更浅白易懂的解读和更明确易操作的申领步骤,很多时候,复杂性就让贫困者对争取自己的权益望而却步。此时,若有指导者为他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政策、文件才可能从空中落地,产生惠贫实效。

埃斯特·迪弗洛在公开场合,就以小小的疫苗问题为例,讲述了让惠民政策发挥实效的路径。目前,疫苗成本已经有效降低,但穷人仍不接种,往往是因为忙于其他对他们而言更重要的事情,不觉得接种疫苗是个紧急的事情。她曾挑选120个村落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其中,部分村落没有任何干预措施,接种率只有5%,而稍加努力进行干预的村落,接种率能够达到37%。接种疫苗,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周围的人负责,接种的人数越多,也就等于在无形中为一个群体的健康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假如政府部门只是简单告知贫困者可以免费接种疫苗,却无督导措施,那么这项福利,就只会停留在空中。可见,助贫是否产生实效,还要从推进路径上寻找着力点,更重要的是执政者、执行者都需要更多一点的诚意和耐心。

作者认为,要想减少乃至消除贫困,并不一定要对政体进行激烈的改革,只要执政者从思想认识上作一个转变,从底层民众的角度来看待制度,深入地解构底层民众的生活,了解他们深层的困境,亟须突破的难点,即使是从小处做起,也能极大地推动减少贫困。在现有政策框架下,温和改革,循序渐进,在扶贫、减贫的路上,仍然大有可为。不要轻易为贫穷问题下定义,贫者有时比富人拥有更多的智慧,他们缺少的仅仅是机会和路径,问计于“贫”,有时比问政于“权”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让更多普通百姓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并以高度的责任感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不断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力求在2020年消除贫困。为此,全国上下总动员,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而这本《贫穷的本质》,以及获奖经济学家不断发布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具有实操性的精准扶贫建议。借鉴书中方法,在具体扶贫工作中,从投入少却能福泽后代的营养、卫生等角度进行着手,在公共设施、信贷体系建设上更多地考虑贫困人群的实际需求,更有助于提升扶贫效能,让“精准扶贫”更长远的惠及后代。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