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寻渡

发布时间:2019-11-29 10:18:46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作者:刘道玉

出版:北京出版社

时间:2019年1月

定价:68元

□刘英团

一本《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从旁佐证了著名教育家、“武大蔡元培”刘道玉先生对中国教育及创新所做的贡献。任职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他“对恢复统一高考起很大作用”; 武汉大学校长7年,率先推进一系列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如学分制、转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等),拉开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他说:我理想中的大学是,以人为本,大学独立,思想自由,学术至上,民主学风,创造不止。即便失去了改革舞台,依然为教育改革呼喊。不,是呐喊。在新著《教育问题探津》中,刘道玉不但提出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什么是大学的真谛”“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什么是中国教育的病根”等36个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还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回应了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又一个热点问题,并对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政策和制度进行了批评和建言。

津者,水渡也。《教育问题探津》寓意“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渡口”。刘道玉痛心“中国教育……处于狂躁浮肿的状态”。他认为,“消肿除躁”的“药方”,一是摒弃“大一统的教育领导体制”及“陈旧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二是以实验来推动教育及教育改革。“教育领域是一块伟大的实验场地”(阿·波利阿耶夫语),唯有教育实验才能推动教育改革前行,而所谓教育实验,是“以人为实验的对象,以某种新的教育理论(或理念)、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学制度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并观察获得的实验效果。在《教育问题探津》中,刘道玉创造性地提出了“SSR教学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study independently)的学生、形成热衷且善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讨论的氛围(seminar),并最终具备能静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人类社会问题的意识(research)。从教育实践看,运用“SSR创造性教学模式”,既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使课堂更加生动、活跃。

“变法不变本源,而变枝叶,不变全体,而变一端,非徒无效,只增弊耳。”刘道玉认为,教育改革须从本源抓起,如果抓住这个问题,就不会走偏方向。首先,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它的品性是独立、追求真理与学术自由。即,“大学应该为自由教育而设,大学应该提供普遍性和完整的知识教育,而不是狭隘的专门化的教育”(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念》)。其次,“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即,把基础教育权下放给各省市,把大学的权力下放给大学。三是以新的理念、新的体制、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代替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如刘道玉所言,“教育需要发展,但发展不能替代改革,前者是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条件的改善;而改革是质的改变……这是绝对不能混淆的概念。”

“言他人之未言,言他人之不敢言。”从大学管理实践中爱上了教育,并倡导推行“自由教育”及“民主独立”之精神。对功利化、官僚化、排斥现代文明的办学方式,刘道玉更是深恶痛绝。他批评“教育功利化与教育产业化”“戕害人性”,导致“(人们)形而上思维的缺失”,是毒害青少年的“屠宰场”。他很痛心教育改革中的各种瞎指挥及各种浮夸冒进和相互攀比造假到“现在还没有刹车的势头”。如其所言,爱之深,责之严。“我今天对中国教育的很多批评,那都是我对这个国家热爱的一种表现,否则我就不可能去思考。”在书中,刘道玉不但直接回答了“钱学森之问”,还转身为“思考者”。即便进入耄耋之年,依然“继续关注和呼吁教育改革”,矢志不渝地探索理想教育。言论之振聋发聩,犹如晨钟暮鼓般启人心扉。一言蔽之,《教育问题探津》不是一部简单的教育学著作,而是一部极具批判性的启示录,它帮我们找到了解决教育问题的渡口,值得诸君关注。


寻渡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19-11-29

作者:刘道玉

出版:北京出版社

时间:2019年1月

定价:68元

□刘英团

一本《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从旁佐证了著名教育家、“武大蔡元培”刘道玉先生对中国教育及创新所做的贡献。任职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他“对恢复统一高考起很大作用”; 武汉大学校长7年,率先推进一系列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如学分制、转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等),拉开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他说:我理想中的大学是,以人为本,大学独立,思想自由,学术至上,民主学风,创造不止。即便失去了改革舞台,依然为教育改革呼喊。不,是呐喊。在新著《教育问题探津》中,刘道玉不但提出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什么是大学的真谛”“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什么是中国教育的病根”等36个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还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回应了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又一个热点问题,并对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政策和制度进行了批评和建言。

津者,水渡也。《教育问题探津》寓意“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渡口”。刘道玉痛心“中国教育……处于狂躁浮肿的状态”。他认为,“消肿除躁”的“药方”,一是摒弃“大一统的教育领导体制”及“陈旧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二是以实验来推动教育及教育改革。“教育领域是一块伟大的实验场地”(阿·波利阿耶夫语),唯有教育实验才能推动教育改革前行,而所谓教育实验,是“以人为实验的对象,以某种新的教育理论(或理念)、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学制度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并观察获得的实验效果。在《教育问题探津》中,刘道玉创造性地提出了“SSR教学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study independently)的学生、形成热衷且善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讨论的氛围(seminar),并最终具备能静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人类社会问题的意识(research)。从教育实践看,运用“SSR创造性教学模式”,既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使课堂更加生动、活跃。

“变法不变本源,而变枝叶,不变全体,而变一端,非徒无效,只增弊耳。”刘道玉认为,教育改革须从本源抓起,如果抓住这个问题,就不会走偏方向。首先,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它的品性是独立、追求真理与学术自由。即,“大学应该为自由教育而设,大学应该提供普遍性和完整的知识教育,而不是狭隘的专门化的教育”(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念》)。其次,“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即,把基础教育权下放给各省市,把大学的权力下放给大学。三是以新的理念、新的体制、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代替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如刘道玉所言,“教育需要发展,但发展不能替代改革,前者是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条件的改善;而改革是质的改变……这是绝对不能混淆的概念。”

“言他人之未言,言他人之不敢言。”从大学管理实践中爱上了教育,并倡导推行“自由教育”及“民主独立”之精神。对功利化、官僚化、排斥现代文明的办学方式,刘道玉更是深恶痛绝。他批评“教育功利化与教育产业化”“戕害人性”,导致“(人们)形而上思维的缺失”,是毒害青少年的“屠宰场”。他很痛心教育改革中的各种瞎指挥及各种浮夸冒进和相互攀比造假到“现在还没有刹车的势头”。如其所言,爱之深,责之严。“我今天对中国教育的很多批评,那都是我对这个国家热爱的一种表现,否则我就不可能去思考。”在书中,刘道玉不但直接回答了“钱学森之问”,还转身为“思考者”。即便进入耄耋之年,依然“继续关注和呼吁教育改革”,矢志不渝地探索理想教育。言论之振聋发聩,犹如晨钟暮鼓般启人心扉。一言蔽之,《教育问题探津》不是一部简单的教育学著作,而是一部极具批判性的启示录,它帮我们找到了解决教育问题的渡口,值得诸君关注。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