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描摹自然的散文诗

发布时间:2019-11-29 10:19:34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作者:(苏联)比安基

翻译:沈念驹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时间:2018年6月

定价:43元

□田泖

“4月20日,燕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5月23日,布谷鸟初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一位瘦削的老人经常走进北海公园散步,但他并不像其他老人那样简单游逛,而是仔细观察公园里动植物的变化,并记录在日记里。他就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变化,在他来看却是无比珍贵。经过20多年持之以恒地观察和记录,那些简单的文字汇聚成了一部完整的北京物候原始资料。此后,这种记录方式还走进小学校,成为了自然课堂的一项长期作业。小朋友如果能掌握丰富的自然知识,善于辨别自然环境,那么他不仅可以更加亲近、热爱自然,还能多一项生存技能。

其实,前苏联曾经出版过一部与物候记录十分类似的科普文学作品,它是通过新闻通讯的形式向大家普及一年四季大自然的变化。这就是前苏联著名的科普文学作家比安基创作的《森林报》,它首次出版是在1927年,而且在1954年曾被我国引进出版,由王石安先生翻译。

寓教于乐

《森林报》有着“森林百科全书”的美誉,它以春天为伊始,按照森林万物的生长特点划分成12个月,每月一期,每期都起了反映季节的名称,如“冬眠初醒月”“候鸟离乡月”,而且像报纸一样介绍森林里发生的新鲜事,以专栏的形式讲述狩猎故事,其间还穿插了观察日记、读者来信和来自四面八方的特稿,所涉及的生物领域极为广泛。寻常报纸上刊载的是人的事情,《森林报》讲述的却是森林的四时变化和森林居民的日常生活:森林里有独特的月历和节日,有收获期和离别季;动物中有严父、慈母,也有强盗、杀手;植物会为了传播种子各显身手,也会为了争夺地盘一战数十年。

森林是最好的观察自然的窗口,动物和环境的密切联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森林里的山谷、河流、沼泽、池塘、空地、土丘,小到树根苔藓下的缝隙,大到绿浪翻滚的林冠,处处是动物们栖息的家园。在《森林报》里,描述动物生活的故事占了大部分篇幅。有的故事从细微的视角出发,捕捉到了动物生活里短暂却动人的瞬间,有的故事充满浓浓的生活氛围,把动物的一举一动描绘得活灵活现。从这些动物身上,小读者们可以读到做人所需的可贵品格,比如勇敢、顽强、团结、永不放弃、对目标热烈追求……可以说,《森林报》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同时还向小读者们昭示:只要人类真诚善良地与飞鸟、野兽、昆虫、游鱼相处,就一定能获得无穷的乐趣和心灵的满足。

《森林报》的作者维塔利·比安基是苏联自然儿童文学的奠基作家,一生创作了300多篇关于动物习性和大自然的作品,这与他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和童年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比安基的父亲是一位动物博物馆的馆长,也是颇有名气的昆虫学家。还是小男孩的时候,比安基就常常跟着父亲和兄弟去森林、郊野、海滨游玩,每一株植物、每一只动物都在他心底烙下了鲜明的印记。渐渐地,他积累了很多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观察、思考和比较的方法。进入中学和大学后,每年春天比安基都搬到乡村居住,或是去全国各地游历研究,采访当地的山民、猎人,为此付出了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这为他日后描写森林里的动植物积累了丰富素材。1922年,比安基参加了儿童文学作家小组的活动,在著名儿童剧作家马尔夏克的引导下走上了文学道路,以充满温情的笔触描写林间的飞禽走兽。1924年,比安基开始为杂志撰写森林四季物候志,并且创造性地采用了报纸栏目形式,这就是后来在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别具洞天的《森林报》的雏形。

内容不断充实

有趣的是,虽然比安基是《森林报》最初的作者,但随着这部书出版后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喜爱,很多热衷观察自然、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和作家以“森林通讯员”的身份加入了作者队伍,以至于全书的内容一直在不断扩充。比安基在世时,《森林报》一共出了10版,每次再版都开拓了新领域、增加了新内容。《森林报》初版时,内容只涉及自然环境下的植物、动物,第二版时收录了住在乡村和城市的小读者的来信。1940年,第五版《森林报》增加了介绍农场生活的栏目,讲述四季庄稼、蔬菜的耕种和家禽家畜饲养中的趣事。1949年和1952年,《森林报》出版了第六版、第七版,新添了城市新闻和来自东南西北各地的自然报道。1958年的《森林报》第九版刊载了大量优秀科普作家的自然观察文章,出现了连载故事,还应钓鱼迷的请求补充了很多有趣的钓鱼知识。

自然是有限的,自然奥秘却是无穷的,《森林报》的作者们将自己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传达给孩子们,让孩子们“以亲切的态度去关注地球上和我们一起生活的有生命的东西”。乐趣带来喜悦,人便会将自己沉浸在自然之中,而非凌驾于自然至上,以爱、平等、敬畏的心情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这样宝贵的精神食粮也将被喜爱《森林报》的读者一代一代传扬下去。


描摹自然的散文诗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19-11-29

作者:(苏联)比安基

翻译:沈念驹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时间:2018年6月

定价:43元

□田泖

“4月20日,燕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5月23日,布谷鸟初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一位瘦削的老人经常走进北海公园散步,但他并不像其他老人那样简单游逛,而是仔细观察公园里动植物的变化,并记录在日记里。他就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变化,在他来看却是无比珍贵。经过20多年持之以恒地观察和记录,那些简单的文字汇聚成了一部完整的北京物候原始资料。此后,这种记录方式还走进小学校,成为了自然课堂的一项长期作业。小朋友如果能掌握丰富的自然知识,善于辨别自然环境,那么他不仅可以更加亲近、热爱自然,还能多一项生存技能。

其实,前苏联曾经出版过一部与物候记录十分类似的科普文学作品,它是通过新闻通讯的形式向大家普及一年四季大自然的变化。这就是前苏联著名的科普文学作家比安基创作的《森林报》,它首次出版是在1927年,而且在1954年曾被我国引进出版,由王石安先生翻译。

寓教于乐

《森林报》有着“森林百科全书”的美誉,它以春天为伊始,按照森林万物的生长特点划分成12个月,每月一期,每期都起了反映季节的名称,如“冬眠初醒月”“候鸟离乡月”,而且像报纸一样介绍森林里发生的新鲜事,以专栏的形式讲述狩猎故事,其间还穿插了观察日记、读者来信和来自四面八方的特稿,所涉及的生物领域极为广泛。寻常报纸上刊载的是人的事情,《森林报》讲述的却是森林的四时变化和森林居民的日常生活:森林里有独特的月历和节日,有收获期和离别季;动物中有严父、慈母,也有强盗、杀手;植物会为了传播种子各显身手,也会为了争夺地盘一战数十年。

森林是最好的观察自然的窗口,动物和环境的密切联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森林里的山谷、河流、沼泽、池塘、空地、土丘,小到树根苔藓下的缝隙,大到绿浪翻滚的林冠,处处是动物们栖息的家园。在《森林报》里,描述动物生活的故事占了大部分篇幅。有的故事从细微的视角出发,捕捉到了动物生活里短暂却动人的瞬间,有的故事充满浓浓的生活氛围,把动物的一举一动描绘得活灵活现。从这些动物身上,小读者们可以读到做人所需的可贵品格,比如勇敢、顽强、团结、永不放弃、对目标热烈追求……可以说,《森林报》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同时还向小读者们昭示:只要人类真诚善良地与飞鸟、野兽、昆虫、游鱼相处,就一定能获得无穷的乐趣和心灵的满足。

《森林报》的作者维塔利·比安基是苏联自然儿童文学的奠基作家,一生创作了300多篇关于动物习性和大自然的作品,这与他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和童年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比安基的父亲是一位动物博物馆的馆长,也是颇有名气的昆虫学家。还是小男孩的时候,比安基就常常跟着父亲和兄弟去森林、郊野、海滨游玩,每一株植物、每一只动物都在他心底烙下了鲜明的印记。渐渐地,他积累了很多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观察、思考和比较的方法。进入中学和大学后,每年春天比安基都搬到乡村居住,或是去全国各地游历研究,采访当地的山民、猎人,为此付出了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这为他日后描写森林里的动植物积累了丰富素材。1922年,比安基参加了儿童文学作家小组的活动,在著名儿童剧作家马尔夏克的引导下走上了文学道路,以充满温情的笔触描写林间的飞禽走兽。1924年,比安基开始为杂志撰写森林四季物候志,并且创造性地采用了报纸栏目形式,这就是后来在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别具洞天的《森林报》的雏形。

内容不断充实

有趣的是,虽然比安基是《森林报》最初的作者,但随着这部书出版后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喜爱,很多热衷观察自然、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和作家以“森林通讯员”的身份加入了作者队伍,以至于全书的内容一直在不断扩充。比安基在世时,《森林报》一共出了10版,每次再版都开拓了新领域、增加了新内容。《森林报》初版时,内容只涉及自然环境下的植物、动物,第二版时收录了住在乡村和城市的小读者的来信。1940年,第五版《森林报》增加了介绍农场生活的栏目,讲述四季庄稼、蔬菜的耕种和家禽家畜饲养中的趣事。1949年和1952年,《森林报》出版了第六版、第七版,新添了城市新闻和来自东南西北各地的自然报道。1958年的《森林报》第九版刊载了大量优秀科普作家的自然观察文章,出现了连载故事,还应钓鱼迷的请求补充了很多有趣的钓鱼知识。

自然是有限的,自然奥秘却是无穷的,《森林报》的作者们将自己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传达给孩子们,让孩子们“以亲切的态度去关注地球上和我们一起生活的有生命的东西”。乐趣带来喜悦,人便会将自己沉浸在自然之中,而非凌驾于自然至上,以爱、平等、敬畏的心情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这样宝贵的精神食粮也将被喜爱《森林报》的读者一代一代传扬下去。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