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民粹主义害惨了拉美

发布时间:2019-11-29 10:20:29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作者:(智)塞巴斯蒂安.爱德华兹

翻译:郭金兴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时间:2019年6月

定价:68元

□禾刀

要说拉美,优势多多——远离两次世界大战战火;坐拥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海洋;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许多大宗原材料的重要生产源头;紧邻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这棵大树——尽管有一手不错的“牌”,但拉美近半个世纪以来却陷入了经济停滞不前,社会动荡的局面。为什么?

《掉队的拉美:民粹主义的致命诱惑》的作者塞巴斯蒂安·爱德华兹出生于智利,在学术生涯中长期关注拉美经济问题。在世界银行任职期间,他负责拉美经济事务,经验丰富。本书中,塞巴斯蒂安用翔实的资料特别是数据,剖析了拉美地区因何从繁荣走向衰落。

塞巴斯蒂安认为,民粹主义政策盛行是拉美缓慢而持续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拉美国家的政客利用民族主义和平等主义,强调收入分配,对外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对内实施严格管制。这种民粹主义政策的结果就是经济扭曲,效率低下,最终牺牲的不仅是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还有民众的收入和福利。

“大萧条”后的泾渭之别

作为经济学者,塞巴斯蒂安的笔触充满感情色彩——“拉美经济史宛如一曲悲歌,充满哀伤与挫折,已逾500年。1700年,北美和南美的殖民地生活水准大致相同。然而截至1820年,拉美的人均收入仅是美国、加拿大的2/3。到了2009年,拉美的人均收入大约降至北美的1/5。”

总体上看,摆脱殖民统治后的拉美便开始拉开了与北美的距离,这倒不是为殖民唱赞歌,而是独立后的拉美确实没能很好地解决殖民时代留下的负面遗产。不过,拉美真正与北美差距拉大,当是“大萧条”之后。

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重创全球经济,北美亦深受其害。美国之所以能够率先走出“大萧条”,首功当属“罗斯福新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国出台了促进对外贸易的《贸易法》,一扫此前美国推行关税壁垒的障碍。

“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原本应成为拉美国家效仿的样板,然而,“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拉美所有国家关闭了自由市场的大门,依靠广泛的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

拉美的保护政策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推行本国货币盯住美元,导致币值高估,本地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出口停滞,积累大量贸易赤字;二是推行保护主义政策。然而,受到保护的部门的生产率并未提高,而进口关税、许可证与各种禁令却成为拉美经济的顽疾之一。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拉美是世界上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例如1985年,平均进口关税在南美洲为51%,在中美洲为66%;相比之下,在非洲的进口关税为40%,东亚仅为25%;三是大量国有企业效率极低,“亏损严重,为公共部门财政制造了大笔赤字,进而催生了通胀压力”。

民粹主义的阴霾

在塞巴斯蒂安看来,拉美民粹主义思潮的盛行,选举出来的领导人大都只能急功近利,在原来的保护主义政策上层层加码,导致积重难返。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阿根廷为遏制通胀,采取盯住美元策略。物价确实立竿见影,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政治收益”。但此举背后是币值错估,资源错配,这也是阿根廷频陷货币危机的根源所在。

前些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飙涨,一度为拉美提供了深化改革的喘息之机,但除了智利、乌拉圭等少数国家,许多国家改革只是进一步强化过去的民粹主义,当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资金链断裂,社会重回动荡。

民粹主义往往披着捍卫民族利益的华丽外衣,强化保护主义,滥发福利,但又背离经济常识,仇视外来的一切。现实中,民粹主义常常打着改善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旗号。毫无疑问,消除贫富差距确实是许多国家努力的目标,但经济学上的不平等,并非真就万恶不赦。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曾指出,发展导致了不平等,不平等却时常有益发展,比如它会为后进者指明发展方向,或者刺激后进者去迎头赶上。

增加底层群体收入有很多选择,这也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夫妇俩长期研究的内容。二人通过合著的《贫穷的本质》一书,告诉了人们一个质朴的道理:帮助底层脱贫关系到创造教育机会、工作机会、公平竞争等一系列问题。

拉美从来不缺改革热情。1989年推行的“华盛顿共识”包括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等10条政策措施,一开始也收到了效果,比如物价涨幅收窄,工资增长。然而,当改革逐渐走向深水区时,拉美的民粹主义便不愿再做出让步,结果金融、贸易包括政府监管改革雷声大雨点小,这也是“华盛顿共识”夭折的主要原因。

墨西哥在改革方面的步子曾迈得更大,几乎照搬美国从宪法到国内的诸多政策,但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就此,塞巴斯蒂安借乌拉圭学者与作家何塞·恩里克·罗多的话指出,“与艺术和文学一样,盲目模仿只会使我们成为该模式的低劣复制品”。

“例外”的尴尬

塞巴斯蒂安认为:“大多数拉美国家的经济仍受到世界上最为严格、最为扭曲、最具保护主义色彩的监管。在拉美的许多国家,开办一家企业的成本极高,繁文缛节扼杀了活力,沉重的税负难以承受。除了极少几个例外……”

塞巴斯蒂安对智利大书特书,这是因为智利是拉美国家中少有的亮点。智利最丰富的资源是铜矿,但仅靠铜矿,智利显然难以发展壮大。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批年轻的智利经济学家将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场制度应用于本国,不仅挽救了本国经济,也间接地推动了政治改革”(学者李子语)。他们被称为“芝加哥小子”。经过数十年的坚决改革,阵痛过后,智利经济开始走向复苏,经济发展水平渐渐接近南欧国家,在拉美,已经堪称耀眼的明星。

塞巴斯蒂安怎么也没有预料到,被其在书中作为拉美经济标杆的智利,最近却陷入了严重的动荡,这使他的论据明显失去了应有的力度。

自10月份起,智利爆发了针对公交系统票价上涨的抗议活动,并最终演变为全国性暴力和流血冲突。为此,智利取消了APEC峰会,至于其他国际国内活动的取消、改期或改地更是不在少数。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智利动荡毫不意外,凸显新自由主义失败。”

智利真的像塞巴斯蒂安让你说的那样走出了民粹主义阴影,还是在新的阴影中迷失了呢?相信许多学者都在努力寻找答案。现在来看,拉美的动荡未来很可能仍会持续,拉美仍可能在迷失的自我与自我的迷失中苦苦求索,包括智利。


民粹主义害惨了拉美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19-11-29

作者:(智)塞巴斯蒂安.爱德华兹

翻译:郭金兴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时间:2019年6月

定价:68元

□禾刀

要说拉美,优势多多——远离两次世界大战战火;坐拥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海洋;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许多大宗原材料的重要生产源头;紧邻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这棵大树——尽管有一手不错的“牌”,但拉美近半个世纪以来却陷入了经济停滞不前,社会动荡的局面。为什么?

《掉队的拉美:民粹主义的致命诱惑》的作者塞巴斯蒂安·爱德华兹出生于智利,在学术生涯中长期关注拉美经济问题。在世界银行任职期间,他负责拉美经济事务,经验丰富。本书中,塞巴斯蒂安用翔实的资料特别是数据,剖析了拉美地区因何从繁荣走向衰落。

塞巴斯蒂安认为,民粹主义政策盛行是拉美缓慢而持续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拉美国家的政客利用民族主义和平等主义,强调收入分配,对外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对内实施严格管制。这种民粹主义政策的结果就是经济扭曲,效率低下,最终牺牲的不仅是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还有民众的收入和福利。

“大萧条”后的泾渭之别

作为经济学者,塞巴斯蒂安的笔触充满感情色彩——“拉美经济史宛如一曲悲歌,充满哀伤与挫折,已逾500年。1700年,北美和南美的殖民地生活水准大致相同。然而截至1820年,拉美的人均收入仅是美国、加拿大的2/3。到了2009年,拉美的人均收入大约降至北美的1/5。”

总体上看,摆脱殖民统治后的拉美便开始拉开了与北美的距离,这倒不是为殖民唱赞歌,而是独立后的拉美确实没能很好地解决殖民时代留下的负面遗产。不过,拉美真正与北美差距拉大,当是“大萧条”之后。

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重创全球经济,北美亦深受其害。美国之所以能够率先走出“大萧条”,首功当属“罗斯福新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国出台了促进对外贸易的《贸易法》,一扫此前美国推行关税壁垒的障碍。

“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原本应成为拉美国家效仿的样板,然而,“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拉美所有国家关闭了自由市场的大门,依靠广泛的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

拉美的保护政策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推行本国货币盯住美元,导致币值高估,本地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出口停滞,积累大量贸易赤字;二是推行保护主义政策。然而,受到保护的部门的生产率并未提高,而进口关税、许可证与各种禁令却成为拉美经济的顽疾之一。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拉美是世界上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例如1985年,平均进口关税在南美洲为51%,在中美洲为66%;相比之下,在非洲的进口关税为40%,东亚仅为25%;三是大量国有企业效率极低,“亏损严重,为公共部门财政制造了大笔赤字,进而催生了通胀压力”。

民粹主义的阴霾

在塞巴斯蒂安看来,拉美民粹主义思潮的盛行,选举出来的领导人大都只能急功近利,在原来的保护主义政策上层层加码,导致积重难返。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阿根廷为遏制通胀,采取盯住美元策略。物价确实立竿见影,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政治收益”。但此举背后是币值错估,资源错配,这也是阿根廷频陷货币危机的根源所在。

前些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飙涨,一度为拉美提供了深化改革的喘息之机,但除了智利、乌拉圭等少数国家,许多国家改革只是进一步强化过去的民粹主义,当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资金链断裂,社会重回动荡。

民粹主义往往披着捍卫民族利益的华丽外衣,强化保护主义,滥发福利,但又背离经济常识,仇视外来的一切。现实中,民粹主义常常打着改善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旗号。毫无疑问,消除贫富差距确实是许多国家努力的目标,但经济学上的不平等,并非真就万恶不赦。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曾指出,发展导致了不平等,不平等却时常有益发展,比如它会为后进者指明发展方向,或者刺激后进者去迎头赶上。

增加底层群体收入有很多选择,这也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夫妇俩长期研究的内容。二人通过合著的《贫穷的本质》一书,告诉了人们一个质朴的道理:帮助底层脱贫关系到创造教育机会、工作机会、公平竞争等一系列问题。

拉美从来不缺改革热情。1989年推行的“华盛顿共识”包括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等10条政策措施,一开始也收到了效果,比如物价涨幅收窄,工资增长。然而,当改革逐渐走向深水区时,拉美的民粹主义便不愿再做出让步,结果金融、贸易包括政府监管改革雷声大雨点小,这也是“华盛顿共识”夭折的主要原因。

墨西哥在改革方面的步子曾迈得更大,几乎照搬美国从宪法到国内的诸多政策,但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就此,塞巴斯蒂安借乌拉圭学者与作家何塞·恩里克·罗多的话指出,“与艺术和文学一样,盲目模仿只会使我们成为该模式的低劣复制品”。

“例外”的尴尬

塞巴斯蒂安认为:“大多数拉美国家的经济仍受到世界上最为严格、最为扭曲、最具保护主义色彩的监管。在拉美的许多国家,开办一家企业的成本极高,繁文缛节扼杀了活力,沉重的税负难以承受。除了极少几个例外……”

塞巴斯蒂安对智利大书特书,这是因为智利是拉美国家中少有的亮点。智利最丰富的资源是铜矿,但仅靠铜矿,智利显然难以发展壮大。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批年轻的智利经济学家将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场制度应用于本国,不仅挽救了本国经济,也间接地推动了政治改革”(学者李子语)。他们被称为“芝加哥小子”。经过数十年的坚决改革,阵痛过后,智利经济开始走向复苏,经济发展水平渐渐接近南欧国家,在拉美,已经堪称耀眼的明星。

塞巴斯蒂安怎么也没有预料到,被其在书中作为拉美经济标杆的智利,最近却陷入了严重的动荡,这使他的论据明显失去了应有的力度。

自10月份起,智利爆发了针对公交系统票价上涨的抗议活动,并最终演变为全国性暴力和流血冲突。为此,智利取消了APEC峰会,至于其他国际国内活动的取消、改期或改地更是不在少数。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智利动荡毫不意外,凸显新自由主义失败。”

智利真的像塞巴斯蒂安让你说的那样走出了民粹主义阴影,还是在新的阴影中迷失了呢?相信许多学者都在努力寻找答案。现在来看,拉美的动荡未来很可能仍会持续,拉美仍可能在迷失的自我与自我的迷失中苦苦求索,包括智利。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