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辉
深秋的早晨,深圳平安大厦辉映着清澈的晨光。
记者乘电梯来到大厦的17层。穿过密集而忙碌的工作区,在一个半透明的办公室前,远远望见一群人坐在里面。其中,一位中年人穿着一件淡蓝色的衬衫,挥舞着手势,与大家热烈地讨论问题。他们围着一个长条桌子,后面则是一个大白板,画满了各种工作思路与计划。
“他就是肖京博士,这就是他的办公室。”接待记者的员工说。看上去,这分明就是个会议室,而且是忙碌的会议室。
10月21日,2019年度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正式公示,中国平安首席科学家肖京博士荣获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该奖项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代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高荣誉。
特别接地气的科学家
“肖总是一个特别接地气的科学家。”他的助理告诉记者。“他为人非常随和平静,能从高屋建瓴的设计到具体落地的细节,给到我们一些指导,真正地让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应用在像金融、医疗、智慧城市等专业领域。”
接地气的不仅仅是工作。肖京是一个朴实平易的人。“肖总和我们一起唱卡拉OK 时,居然唱崔健的硬核摇滚,而且非常有专业范。”他的同事对此印象深刻。
作为一名科学家,肖京是人工智能大规模深度应用和赋能传统产业的坚定倡导者和引领者。“人工智能是企业的核心引擎,它将是一切业务的驱动力,所以必须理解业务逻辑,帮助业务解决痛点,否则它是没有存在感的。”肖京眼神里透露出信仰的笃定。
“人工智能肯定会从概念和愿景发展到实际的东西,未来这几年,大家会更关注人工智能的落地。”作为一个在这个领域耕耘20 多年的科学家,肖京见证了人工智能的起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很快,但是真正大规模实现价值的应用是很少的。但是只有如此才能产生价值,才能够真正形成一个所谓的产业。”肖京说。
从无到有,肖京努力建立起1200余人的人工智能专家团队,奠定了整个平安集团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和应用的基石,全面促成集团业务AI赋能及智慧化转型方面工作。他主持研发的“平安脑”大数据智能引擎,融合了图计算、对抗神经网络、弱监督学习等最新科研成果,在金融、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落地应用,树立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标杆。
“一个新技术要在业务领域落地是比较难的,中间会有一个非常长的过程,包括和业务的沟通,需求的确认,技术方案的设计,技术方案的验证,原型的设计,从上线到最终迭代等等一系列过程,没有这样一个接地气又有非常深厚专业背景的领军者,很多事情都难做得出来。”肖京的一名助手说。
从爱普生到平安:追逐人工智能应用的脚步
当肖京2015年3月加入平安科技时,他已经是蜚声国际、拥有计算机视觉领域近百项专利的科学家。
早在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读博士期间,他主攻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当时他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应用于军事、航空、医疗、电影等一些领域。“电影阿凡达的面部捕捉技术就是我们做的。” 他回忆起这段经历,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从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毕业后,肖京来到了爱普生美国研究院,负责其算法团队,研究领域从计算机视觉拓展到许多其他领域,从医疗,到辅助驾驶,到3D打印的图像增强,到机器手控制。在这段经历中,他感到:人工智能本身不是一个产业,它一定要依托于另一个产业,赋能它,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在爱普生研究院期间,他会带领团队了解下一年和三年后的业务需求,再据此规划研究领域。其团队研究人员中,一半在做下一年的产品,一半做三年后的产品。“不理解业务,人工智能就无法产生价值。”他坚信这一点。
后来,肖京离开了爱普生到微软,带领一个团队负责微软搜索引擎的算法。这时候,他发现AI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有比较多的方案可用于帮助传统产业了。
从2014年到2015年,肖京敏锐地意识到,人工智能大规模进入传统行业的时机到了。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开始考虑离开微软,进入传统行业。
“我只是一个科技人员,在行业之外,就很难去真正让AI在这个传统行业里面产生价值,因为AI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它的应用一定是对原有生产环节的重构,重新定义生产流程。所以你不融入是不可能把它做好的。”他告诉我。
如何选择自己的舞台?作为一个思维严谨的科学家,肖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是选择哪个市场。肖京发现,美国市场大部分传统行业的企业,都很稳定,而且都是几个大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他们很舒服,没有大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去做创新。而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意味着对业务流程的变革,没有危机感,变革是很难做的。”“而中国市场就不一样了。”肖京观察到,“这片市场竞争激烈,大家竞争压力、紧迫感都非常强,都愿意尝试、创新和变革,这种情况下做人工智能是比较有机会的。”
其次是选择哪个领域。肖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金融领域。“金融业是数字化、智能化最好的标的。”
选择哪个企业呢?环顾国内金融企业,他看到,大部分公司喜欢外包,自己的科技力量比较弱,这样的环境下,干不了太大的创新,很难发挥自己的作用。
而此时的中国平安早已率先向科技驱动转型。2008年平安成立了科技公司,董事长马明哲亲自担任一把手,他给平安的定位于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2012年,平安搭建了集团层面的数据平台,2013年平安开始做数据集中,打通了集团内部的数据孤岛,为智能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些对肖京这位人工智能科学家都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到,平安还有海量的数据、业务场景和客户,“这是人工智能应用的肥沃土壤”;平安自从做综合金融后,就逐渐形成了综合发展的模式,实现了科技与业务的双轮驱动,其机制也非常有利于人工智能的深入落地。目睹于此,在2015年,他来到了中国平安。
开发平安脑,为业务提供智能动力
“我们希望有一个核心的引擎能够来支撑驱动整个集团的智能化转型,所以开发了平安脑。”肖京说。
据肖京介绍,今天的平安已进入了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阶段,从金融服务到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中,上亿的客户、用户,海量的数据、数万亿的资金在其中流动,背后是上百万人支撑起来的庞大运营体系。而在智能时代,这个运营体系的驱动力正向一个叫做平安脑的智能引擎切换。今天平安脑正成为泛金融领域最成功、应用最广泛的智能化产业应用平台。已在平安集团的各个业务公司得到广泛应用,智能服务涉及到互联网金融、远程核保理赔、风险管理反欺诈、互联网健康医疗、以及个性化智能推荐等主要业务场景。
2015年,肖京带领团队开发平安脑时。整个团队在智能化方面几乎是从零起步。从一些金融企业的人工智能平台不同,平安脑的设计思路是建立一个深度学习,自主成长的智能平台。
“平安脑建设分这三步。第一步是建立基础能力,包括我们计算机视觉、听觉等能力,包括人脸识别、微表情、唇语识别、车影像、医疗影像、卫星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等;第二步是建立知识图谱学习体系;第三步是和业务结合,推出解决方案,包括我们的风控、反欺诈、精准营销和交叉营销、智能客服等解决方案。这与人的成长一样。”肖京形象地比喻道。
“面对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我们不能按部就班地做,而是三个阶段同时进行。”肖京坦言。“比如说我建立一个人脸识别系统后,就开始进行相关知识图谱的建设,然后应用于业务痛点,寻找解决方案。同时我也在做第一阶段的语音识别引擎,短中期我都有产出,才能生存下来。”
事实上,平安脑智能引擎就相当于一个不断发育和成长的大脑,最初驯养它的是平安业务场景的数据,经过不断的驯养,大脑快速发育和成熟,驱动整个平安的业务体系和各个生态。未来智能革命时代,这样的引擎将进入整个社会治理体系,通过这个领域数据的驯养成为社会运转的发动机。
目前平安脑已经深度应用于平安的智慧城市战略。肖京率领团队还在深圳、重庆、滁州等国内各线城市,在经济产业、医疗卫生、交通管理、公共安全、政务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打造了多个国际领先的城市智能化管理标杆,显著提升了各地政府的行政决策与管理的效率和精度,对相关行业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从底层开始做科技的逻辑
2018年,中国平安宣布,计划10年内投入1000 亿元,每年拿出收入的1% 用于科技研发。很多人会问,平安作为一个金融企业,直接采用科技企业的底层技术,专注应用层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巨资投入,从头开发人工智能等技术?
“平安的基因就是科技。”肖京说, “在互联网时代,你可以外包科技,因为那个时候,往往只需要建线下流程平移到线上,不需要对于原有业务流程进行太大改造,所以对业务的理解也不需要那么深;但是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在业务领域的深度应用,需要替换、改变、升级原有业务人员的工作,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构,这就要求科技与业务无缝结合,这时候外包科技,就会带来融合问题,让科技落地速度变慢。”“而如果自己从头开始做,你对技术和业务的理解深,而且也完全掌握技术的底层,可以更灵活地和真实的业务场景匹配。”除此外, “系统做好后,还要运营和维护,今天,业务、场景、技术的变化这么快,你需要不断而快速地对系统进行迭代更新,外包团队很难做到。”
“未来大家会更关注人工智能的大规模落地,这才是它的意义所在。”说到这里,肖京的眼睛炯炯有神。
□记者 赵辉
深秋的早晨,深圳平安大厦辉映着清澈的晨光。
记者乘电梯来到大厦的17层。穿过密集而忙碌的工作区,在一个半透明的办公室前,远远望见一群人坐在里面。其中,一位中年人穿着一件淡蓝色的衬衫,挥舞着手势,与大家热烈地讨论问题。他们围着一个长条桌子,后面则是一个大白板,画满了各种工作思路与计划。
“他就是肖京博士,这就是他的办公室。”接待记者的员工说。看上去,这分明就是个会议室,而且是忙碌的会议室。
10月21日,2019年度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正式公示,中国平安首席科学家肖京博士荣获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该奖项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代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高荣誉。
特别接地气的科学家
“肖总是一个特别接地气的科学家。”他的助理告诉记者。“他为人非常随和平静,能从高屋建瓴的设计到具体落地的细节,给到我们一些指导,真正地让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应用在像金融、医疗、智慧城市等专业领域。”
接地气的不仅仅是工作。肖京是一个朴实平易的人。“肖总和我们一起唱卡拉OK 时,居然唱崔健的硬核摇滚,而且非常有专业范。”他的同事对此印象深刻。
作为一名科学家,肖京是人工智能大规模深度应用和赋能传统产业的坚定倡导者和引领者。“人工智能是企业的核心引擎,它将是一切业务的驱动力,所以必须理解业务逻辑,帮助业务解决痛点,否则它是没有存在感的。”肖京眼神里透露出信仰的笃定。
“人工智能肯定会从概念和愿景发展到实际的东西,未来这几年,大家会更关注人工智能的落地。”作为一个在这个领域耕耘20 多年的科学家,肖京见证了人工智能的起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很快,但是真正大规模实现价值的应用是很少的。但是只有如此才能产生价值,才能够真正形成一个所谓的产业。”肖京说。
从无到有,肖京努力建立起1200余人的人工智能专家团队,奠定了整个平安集团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和应用的基石,全面促成集团业务AI赋能及智慧化转型方面工作。他主持研发的“平安脑”大数据智能引擎,融合了图计算、对抗神经网络、弱监督学习等最新科研成果,在金融、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落地应用,树立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标杆。
“一个新技术要在业务领域落地是比较难的,中间会有一个非常长的过程,包括和业务的沟通,需求的确认,技术方案的设计,技术方案的验证,原型的设计,从上线到最终迭代等等一系列过程,没有这样一个接地气又有非常深厚专业背景的领军者,很多事情都难做得出来。”肖京的一名助手说。
从爱普生到平安:追逐人工智能应用的脚步
当肖京2015年3月加入平安科技时,他已经是蜚声国际、拥有计算机视觉领域近百项专利的科学家。
早在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读博士期间,他主攻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当时他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应用于军事、航空、医疗、电影等一些领域。“电影阿凡达的面部捕捉技术就是我们做的。” 他回忆起这段经历,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从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毕业后,肖京来到了爱普生美国研究院,负责其算法团队,研究领域从计算机视觉拓展到许多其他领域,从医疗,到辅助驾驶,到3D打印的图像增强,到机器手控制。在这段经历中,他感到:人工智能本身不是一个产业,它一定要依托于另一个产业,赋能它,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在爱普生研究院期间,他会带领团队了解下一年和三年后的业务需求,再据此规划研究领域。其团队研究人员中,一半在做下一年的产品,一半做三年后的产品。“不理解业务,人工智能就无法产生价值。”他坚信这一点。
后来,肖京离开了爱普生到微软,带领一个团队负责微软搜索引擎的算法。这时候,他发现AI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有比较多的方案可用于帮助传统产业了。
从2014年到2015年,肖京敏锐地意识到,人工智能大规模进入传统行业的时机到了。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开始考虑离开微软,进入传统行业。
“我只是一个科技人员,在行业之外,就很难去真正让AI在这个传统行业里面产生价值,因为AI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它的应用一定是对原有生产环节的重构,重新定义生产流程。所以你不融入是不可能把它做好的。”他告诉我。
如何选择自己的舞台?作为一个思维严谨的科学家,肖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是选择哪个市场。肖京发现,美国市场大部分传统行业的企业,都很稳定,而且都是几个大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他们很舒服,没有大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去做创新。而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意味着对业务流程的变革,没有危机感,变革是很难做的。”“而中国市场就不一样了。”肖京观察到,“这片市场竞争激烈,大家竞争压力、紧迫感都非常强,都愿意尝试、创新和变革,这种情况下做人工智能是比较有机会的。”
其次是选择哪个领域。肖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金融领域。“金融业是数字化、智能化最好的标的。”
选择哪个企业呢?环顾国内金融企业,他看到,大部分公司喜欢外包,自己的科技力量比较弱,这样的环境下,干不了太大的创新,很难发挥自己的作用。
而此时的中国平安早已率先向科技驱动转型。2008年平安成立了科技公司,董事长马明哲亲自担任一把手,他给平安的定位于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2012年,平安搭建了集团层面的数据平台,2013年平安开始做数据集中,打通了集团内部的数据孤岛,为智能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些对肖京这位人工智能科学家都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到,平安还有海量的数据、业务场景和客户,“这是人工智能应用的肥沃土壤”;平安自从做综合金融后,就逐渐形成了综合发展的模式,实现了科技与业务的双轮驱动,其机制也非常有利于人工智能的深入落地。目睹于此,在2015年,他来到了中国平安。
开发平安脑,为业务提供智能动力
“我们希望有一个核心的引擎能够来支撑驱动整个集团的智能化转型,所以开发了平安脑。”肖京说。
据肖京介绍,今天的平安已进入了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阶段,从金融服务到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中,上亿的客户、用户,海量的数据、数万亿的资金在其中流动,背后是上百万人支撑起来的庞大运营体系。而在智能时代,这个运营体系的驱动力正向一个叫做平安脑的智能引擎切换。今天平安脑正成为泛金融领域最成功、应用最广泛的智能化产业应用平台。已在平安集团的各个业务公司得到广泛应用,智能服务涉及到互联网金融、远程核保理赔、风险管理反欺诈、互联网健康医疗、以及个性化智能推荐等主要业务场景。
2015年,肖京带领团队开发平安脑时。整个团队在智能化方面几乎是从零起步。从一些金融企业的人工智能平台不同,平安脑的设计思路是建立一个深度学习,自主成长的智能平台。
“平安脑建设分这三步。第一步是建立基础能力,包括我们计算机视觉、听觉等能力,包括人脸识别、微表情、唇语识别、车影像、医疗影像、卫星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等;第二步是建立知识图谱学习体系;第三步是和业务结合,推出解决方案,包括我们的风控、反欺诈、精准营销和交叉营销、智能客服等解决方案。这与人的成长一样。”肖京形象地比喻道。
“面对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我们不能按部就班地做,而是三个阶段同时进行。”肖京坦言。“比如说我建立一个人脸识别系统后,就开始进行相关知识图谱的建设,然后应用于业务痛点,寻找解决方案。同时我也在做第一阶段的语音识别引擎,短中期我都有产出,才能生存下来。”
事实上,平安脑智能引擎就相当于一个不断发育和成长的大脑,最初驯养它的是平安业务场景的数据,经过不断的驯养,大脑快速发育和成熟,驱动整个平安的业务体系和各个生态。未来智能革命时代,这样的引擎将进入整个社会治理体系,通过这个领域数据的驯养成为社会运转的发动机。
目前平安脑已经深度应用于平安的智慧城市战略。肖京率领团队还在深圳、重庆、滁州等国内各线城市,在经济产业、医疗卫生、交通管理、公共安全、政务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打造了多个国际领先的城市智能化管理标杆,显著提升了各地政府的行政决策与管理的效率和精度,对相关行业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从底层开始做科技的逻辑
2018年,中国平安宣布,计划10年内投入1000 亿元,每年拿出收入的1% 用于科技研发。很多人会问,平安作为一个金融企业,直接采用科技企业的底层技术,专注应用层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巨资投入,从头开发人工智能等技术?
“平安的基因就是科技。”肖京说, “在互联网时代,你可以外包科技,因为那个时候,往往只需要建线下流程平移到线上,不需要对于原有业务流程进行太大改造,所以对业务的理解也不需要那么深;但是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在业务领域的深度应用,需要替换、改变、升级原有业务人员的工作,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构,这就要求科技与业务无缝结合,这时候外包科技,就会带来融合问题,让科技落地速度变慢。”“而如果自己从头开始做,你对技术和业务的理解深,而且也完全掌握技术的底层,可以更灵活地和真实的业务场景匹配。”除此外, “系统做好后,还要运营和维护,今天,业务、场景、技术的变化这么快,你需要不断而快速地对系统进行迭代更新,外包团队很难做到。”
“未来大家会更关注人工智能的大规模落地,这才是它的意义所在。”说到这里,肖京的眼睛炯炯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