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敬之
出版:华文出版社
时间:2019年10月
定价:52.8元
□胡艳丽
历史的细节中藏着太多血色、太多悲凉。在《清史不忍细读》中,明清史学者向敬之通过比对大量明清实录、起居注、朱批、奏疏、档案、笔记、方志等,在对比分析,怀疑、判断中,逐层抽丝剥茧,尽可能去探析历史真相。一部大清史,也是一部人伦悲剧史、帝王心术史。
明史与暗史
《清史不忍细读》基本按清朝的辽东崛起、问鼎中原、康雍兴盛、乾嘉中衰与王朝末路五个时期脉络,从努尔哈赤凭遗甲十三副、属众数十人挑战拥兵百万的大明朝起笔,笔锋层层荡漾,从清史中那些颇富戏剧性与转折性事件为切入点,展开一段段“明史”与“暗史”交融的书写,并在各历史事件中进行勾连,寻求因果,并指出当下影视剧对清史的种种形变及“艺术”演绎的“大事不拘、小节不虚”的种种不足。
向敬之以他者之眼,去讲述那300年夹杂着血腥、暴力与悲情的历史,在幽深的时光隧道中透过文字记载的吉光片羽,尽可能去揭开大清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谜团。努尔哈赤为何起兵一统女真,又是如何在阳奉明廷边臣的背后对明多次发起挑战;皇太极为何要改变八王共议国政的祖制成法;多尔衮统兵入关为何诚惶诚恐,顺治帝推行满汉一体,又是为何内部矛盾重重;在各种复杂的利益格局中,康乾如何寻求权利的平衡之道;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朝后期统治者犯了哪些错误,又做了哪些有益而无奈的尝试;那些令人难以捉摸的帝王心术,又是在怎样的历史情势下形成的。一切书中自有答案。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万骨并不仅仅是战场上倒下的征战者,也包括在权力、利益争夺战中倒下的王孙将相。书中,历代帝王的生是明线,皇子皇孙、折断的旁系枝丫则是暗线,帝王性格特质、情感迷雾,帝国名臣的宦海沉浮往事则是明线与暗线之上结出的盘结,而那些由偶然和必然共同推动形成的历史大事件,则是这条帝王生死链上的血色珍珠。
深情与薄情
大清马上得天下。不论是胆略过人的努尔哈赤,还是他的兄弟舒尔哈齐,以及儿孙辈,都自有勇武的一面。但见惯了长枪巨斧、生死难料的战场,这些马背英雄也都练就了冷血寡情。亲情淡薄、骨肉相残,父子兄弟叔侄甚至夫妻之间反目成仇,都令人瞠目结舌。关于皇位之争,并不是胜利与失败这样的选项,而是胜利与死亡的两极对峙。今天的劳苦功高,可能就是明天死亡的理由;今天的并肩奋斗,明天可能就是座上皇与阶下囚的区分。
与冷酷相对的是深情。在大清历史上也有两位痴情的皇帝,与爱妃之间上演了生死绝恋。其一为清太宗皇帝皇太极,情迷宸妃海兰珠,其死后后,皇太极常常在外出打猎时跑到墓前痛哭,两年后,壮年的皇太极暴卒,与宸妃上演生死绝恋。其二为世祖顺治帝,情迷董鄂妃,在董妃病逝一年后,顺治帝同样抛下让其呕心沥血的天下江山,追随爱妃而去。问这世间人,情深情重几许,直叫人生死相许?都说帝皇寡情,其实只是未到情深处,爱到骨血里,江山、名分也不过爱的证明,没有什么不能给,连命都是一体的。
顺治是否真的爱董鄂妃,历来有很多猜测。向敬之认为顺治宠董鄂妃是政治角力的一种表现,是为拉拢正白旗以推动制度改革。笔者以为,所谓情与爱,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顺治最初是为政治目的表演着宠董鄂妃,但在表演的过程中,他真的爱上了这个女子,直至生死相随。
幸运与不幸
历史从来无定论,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解析,看到的将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从满族的角度,大清开国是英雄史诗,开创的是逐鹿中原的民族伟业;从中原平民百姓的角度,“扬州三日”“嘉定三屠”是血色的灾难,是生民的涂炭;从士人的角度,是中原文明被野蛮入侵,是文化的凋落;而从努力哈赤家族内部来说,开国的荣光过后,便是后代子孙骨肉相残的300年血泪史;而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讲,这是在历史的循环中冲出臼穴前的一段自娱自乐的混沌期。
向敬之不断援引不同的典著,相互比对,生动解读,去尽可能的探寻那300年的真相。但究竟何为真相?帝王家族内部的恩怨间隙,君臣之间的猜忌,还有那些扯不清、理还乱的是是非非,这些不论是史官、还是言说家,都在自己的文字里,隐蔽地埋藏着了自己或者他人的主观态度,除了清朝发展的主脉外,其他并无绝对的真相。忠与奸、善与恶、是与非,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本无一定之义,那些历史风云人物的千秋功过,只能任由后人评说了。当然,我们当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看待满人入主中原的大清王朝的发展与缺陷、荣耀与悲歌,以及重视国语骑射时对儒家礼教观念与道统治统的利用和设防。
清王朝生于中国千年王朝不断盛衰更迭的大历史循环之中,终于全球社会发展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中间的300年时光中,清王朝又完整地演绎了一遍打江山、守江山、恢复民生,再到盛极而衰,由内而外腐朽的全过程。这既是大清的幸,也是不幸,幸在历史的余晖中,大清朝抓住了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之前最后的尾巴,上演了一段回光返照;不幸在他最终的失败,是其走不出的历史宿命,大清的统治者没有眼界和见识看到即将到来的大变革,也无法跟上世界疾速发展的步伐。一个强于内斗、工于心计、不断内耗的统治者团队,又如何有胸襟、有视野,去关注世界格局呢?一个整日被抬到与神同高位置的帝皇,又怎会知道在国境之外,其他国家科技力量正在崛起,即将改变世界呢?
效颦的东施永不知美的真谛,更无法美出韵味,美到骨子里,谈何传承美之文化,发扬美之精神。
作者:向敬之
出版:华文出版社
时间:2019年10月
定价:52.8元
□胡艳丽
历史的细节中藏着太多血色、太多悲凉。在《清史不忍细读》中,明清史学者向敬之通过比对大量明清实录、起居注、朱批、奏疏、档案、笔记、方志等,在对比分析,怀疑、判断中,逐层抽丝剥茧,尽可能去探析历史真相。一部大清史,也是一部人伦悲剧史、帝王心术史。
明史与暗史
《清史不忍细读》基本按清朝的辽东崛起、问鼎中原、康雍兴盛、乾嘉中衰与王朝末路五个时期脉络,从努尔哈赤凭遗甲十三副、属众数十人挑战拥兵百万的大明朝起笔,笔锋层层荡漾,从清史中那些颇富戏剧性与转折性事件为切入点,展开一段段“明史”与“暗史”交融的书写,并在各历史事件中进行勾连,寻求因果,并指出当下影视剧对清史的种种形变及“艺术”演绎的“大事不拘、小节不虚”的种种不足。
向敬之以他者之眼,去讲述那300年夹杂着血腥、暴力与悲情的历史,在幽深的时光隧道中透过文字记载的吉光片羽,尽可能去揭开大清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谜团。努尔哈赤为何起兵一统女真,又是如何在阳奉明廷边臣的背后对明多次发起挑战;皇太极为何要改变八王共议国政的祖制成法;多尔衮统兵入关为何诚惶诚恐,顺治帝推行满汉一体,又是为何内部矛盾重重;在各种复杂的利益格局中,康乾如何寻求权利的平衡之道;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朝后期统治者犯了哪些错误,又做了哪些有益而无奈的尝试;那些令人难以捉摸的帝王心术,又是在怎样的历史情势下形成的。一切书中自有答案。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万骨并不仅仅是战场上倒下的征战者,也包括在权力、利益争夺战中倒下的王孙将相。书中,历代帝王的生是明线,皇子皇孙、折断的旁系枝丫则是暗线,帝王性格特质、情感迷雾,帝国名臣的宦海沉浮往事则是明线与暗线之上结出的盘结,而那些由偶然和必然共同推动形成的历史大事件,则是这条帝王生死链上的血色珍珠。
深情与薄情
大清马上得天下。不论是胆略过人的努尔哈赤,还是他的兄弟舒尔哈齐,以及儿孙辈,都自有勇武的一面。但见惯了长枪巨斧、生死难料的战场,这些马背英雄也都练就了冷血寡情。亲情淡薄、骨肉相残,父子兄弟叔侄甚至夫妻之间反目成仇,都令人瞠目结舌。关于皇位之争,并不是胜利与失败这样的选项,而是胜利与死亡的两极对峙。今天的劳苦功高,可能就是明天死亡的理由;今天的并肩奋斗,明天可能就是座上皇与阶下囚的区分。
与冷酷相对的是深情。在大清历史上也有两位痴情的皇帝,与爱妃之间上演了生死绝恋。其一为清太宗皇帝皇太极,情迷宸妃海兰珠,其死后后,皇太极常常在外出打猎时跑到墓前痛哭,两年后,壮年的皇太极暴卒,与宸妃上演生死绝恋。其二为世祖顺治帝,情迷董鄂妃,在董妃病逝一年后,顺治帝同样抛下让其呕心沥血的天下江山,追随爱妃而去。问这世间人,情深情重几许,直叫人生死相许?都说帝皇寡情,其实只是未到情深处,爱到骨血里,江山、名分也不过爱的证明,没有什么不能给,连命都是一体的。
顺治是否真的爱董鄂妃,历来有很多猜测。向敬之认为顺治宠董鄂妃是政治角力的一种表现,是为拉拢正白旗以推动制度改革。笔者以为,所谓情与爱,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顺治最初是为政治目的表演着宠董鄂妃,但在表演的过程中,他真的爱上了这个女子,直至生死相随。
幸运与不幸
历史从来无定论,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解析,看到的将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从满族的角度,大清开国是英雄史诗,开创的是逐鹿中原的民族伟业;从中原平民百姓的角度,“扬州三日”“嘉定三屠”是血色的灾难,是生民的涂炭;从士人的角度,是中原文明被野蛮入侵,是文化的凋落;而从努力哈赤家族内部来说,开国的荣光过后,便是后代子孙骨肉相残的300年血泪史;而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讲,这是在历史的循环中冲出臼穴前的一段自娱自乐的混沌期。
向敬之不断援引不同的典著,相互比对,生动解读,去尽可能的探寻那300年的真相。但究竟何为真相?帝王家族内部的恩怨间隙,君臣之间的猜忌,还有那些扯不清、理还乱的是是非非,这些不论是史官、还是言说家,都在自己的文字里,隐蔽地埋藏着了自己或者他人的主观态度,除了清朝发展的主脉外,其他并无绝对的真相。忠与奸、善与恶、是与非,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本无一定之义,那些历史风云人物的千秋功过,只能任由后人评说了。当然,我们当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看待满人入主中原的大清王朝的发展与缺陷、荣耀与悲歌,以及重视国语骑射时对儒家礼教观念与道统治统的利用和设防。
清王朝生于中国千年王朝不断盛衰更迭的大历史循环之中,终于全球社会发展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中间的300年时光中,清王朝又完整地演绎了一遍打江山、守江山、恢复民生,再到盛极而衰,由内而外腐朽的全过程。这既是大清的幸,也是不幸,幸在历史的余晖中,大清朝抓住了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之前最后的尾巴,上演了一段回光返照;不幸在他最终的失败,是其走不出的历史宿命,大清的统治者没有眼界和见识看到即将到来的大变革,也无法跟上世界疾速发展的步伐。一个强于内斗、工于心计、不断内耗的统治者团队,又如何有胸襟、有视野,去关注世界格局呢?一个整日被抬到与神同高位置的帝皇,又怎会知道在国境之外,其他国家科技力量正在崛起,即将改变世界呢?
效颦的东施永不知美的真谛,更无法美出韵味,美到骨子里,谈何传承美之文化,发扬美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