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们总以为将市场各要素通盘考虑成熟了之后,再来筹措相关市场的发展问题,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本书却对此给出了更为理性的判断——“不能指望存在什么大智慧,能一开始就把什么都设计好,然后‘开步走’,或者能在一开始就预知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矛盾、骗局、风险等,一下子建立起一种完善的体制,不发生任何问题”——因为市场随时都处在千变万化当中。
作者:樊纲
出版:东方出版社
时间:2020年1月
定价:48元
□刘昌宇
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樊纲所著的《经济的逻辑》,从现实生活出发,以一个个鲜活的小案例作为由头,用平实的语言,探讨经济学原理和一般市场发展对社会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这些极具科普性质的经济学杂文,融思想性与学术性于一炉,通过深入浅出的诠释,素来为我们所乐见。
樊纲与我们谈市场、谈政府职能改革、谈经济体制、谈人口迁移、谈生活中的经济学、谈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就这些形而上的话题,他将专业解读与社会思考紧密相结合,在夹叙夹议中,普及经济学常识,帮助大家理解各种经济与社会现象的作用。
众所周知,人类的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市场。在樊纲看来,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其实并不需要所谓的大智慧。而只需要一样东西,那就是“承认现实、从现实出发的态度” 。以往,我们总以为将市场各要素通盘考虑成熟了之后,再来筹措相关市场的发展问题,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本书却对此给出了更为理性的判断——“不能指望存在什么大智慧,能一开始就把什么都设计好,然后‘开步走’,或者能在一开始就预知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矛盾、骗局、风险等,一下子建立起一种完善的体制,不发生任何问题”——因为市场随时都处在千变万化当中。樊纲建言,发展市场必须立足现实,在现实中去逐步探索、完善市场准则,借助学习、调整、改进、提高,促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政府和市场之间,最终去建立起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
谈到当前的经济,有人认为,中国经济问题的根本就在体制,只要坚持改革,所有的经济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与体制无涉,只要做好了结构调整,就能化解前进中的困难。针对这些简单的“二元论”,樊纲用经济学中“一种变量对应一种政策,各政策之间相互协调,不相互冲突”的原则,做出了独立的分析。在他看来,解读中国经济问题,“不能一叶障目,更不能用一种政策问题取代另一些政策问题” 。只有把复杂的经济现象中不同的因素,“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是我们应该秉持的科学态度。
大家都很关心,中国的东部比西部,沿海比内陆,由于地理上的优势,先天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尽管国家在相关政策上做了一些倾斜,但经济上的差距依然存在。解决之道在哪里?樊纲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曾进行过国内人口迁移得到启示,提出在政策倾斜的同时,应该鼓励西部人口向东部沿海一带迁移,不发达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以最终实现东西部人增收入的相对平衡。事实上,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一些西部和内陆省份的农民工及一些“不安分”者,就先知先觉到奔往北上广等一些大城市打工,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实现了华丽转身。他们的蜕变,其实就是对樊纲“以人口迁移实现人均收入平衡”理论的最好证明。
《经济的逻辑》没有高深的说教,紧贴火热的现实生活,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许多看似艰深的经济学原理,在这种平民视角的阐述下,变得通俗易懂,容易记忆。比如,从上酒馆、泡茶吧、吃盒饭、理发护肤,作者看到了“二元化”经济发展的尴尬。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高档消费场所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是一些低档的消费场所却又难以为继。对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内心当然是更倾向于花最小的代价,买到更称心如意的服务和商品。但经济学的逻辑,却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樊纲从经济学的角度,指出这样的尴尬,在世界发达国家都曾普遍存在,完全不必忧心忡忡。而其最后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进入到高级的“一元化”,即低档的消费市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作者由此乐观地表示,在“转型时期”,人们会创造出某种过渡形式,“用不着‘思想家’们去人为地设计。”
生活是个大课堂。在寻常的物事身上,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不少经济学的印记。《经济的逻辑》无疑打开了我们的心智之门,从这个意义上说,樊纲讲叙的这门独特的“大众经济”课,用“世事洞明皆学问”誉之,毫不为过。
以往,我们总以为将市场各要素通盘考虑成熟了之后,再来筹措相关市场的发展问题,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本书却对此给出了更为理性的判断——“不能指望存在什么大智慧,能一开始就把什么都设计好,然后‘开步走’,或者能在一开始就预知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矛盾、骗局、风险等,一下子建立起一种完善的体制,不发生任何问题”——因为市场随时都处在千变万化当中。
作者:樊纲
出版:东方出版社
时间:2020年1月
定价:48元
□刘昌宇
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樊纲所著的《经济的逻辑》,从现实生活出发,以一个个鲜活的小案例作为由头,用平实的语言,探讨经济学原理和一般市场发展对社会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这些极具科普性质的经济学杂文,融思想性与学术性于一炉,通过深入浅出的诠释,素来为我们所乐见。
樊纲与我们谈市场、谈政府职能改革、谈经济体制、谈人口迁移、谈生活中的经济学、谈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就这些形而上的话题,他将专业解读与社会思考紧密相结合,在夹叙夹议中,普及经济学常识,帮助大家理解各种经济与社会现象的作用。
众所周知,人类的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市场。在樊纲看来,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其实并不需要所谓的大智慧。而只需要一样东西,那就是“承认现实、从现实出发的态度” 。以往,我们总以为将市场各要素通盘考虑成熟了之后,再来筹措相关市场的发展问题,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本书却对此给出了更为理性的判断——“不能指望存在什么大智慧,能一开始就把什么都设计好,然后‘开步走’,或者能在一开始就预知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矛盾、骗局、风险等,一下子建立起一种完善的体制,不发生任何问题”——因为市场随时都处在千变万化当中。樊纲建言,发展市场必须立足现实,在现实中去逐步探索、完善市场准则,借助学习、调整、改进、提高,促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政府和市场之间,最终去建立起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
谈到当前的经济,有人认为,中国经济问题的根本就在体制,只要坚持改革,所有的经济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与体制无涉,只要做好了结构调整,就能化解前进中的困难。针对这些简单的“二元论”,樊纲用经济学中“一种变量对应一种政策,各政策之间相互协调,不相互冲突”的原则,做出了独立的分析。在他看来,解读中国经济问题,“不能一叶障目,更不能用一种政策问题取代另一些政策问题” 。只有把复杂的经济现象中不同的因素,“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是我们应该秉持的科学态度。
大家都很关心,中国的东部比西部,沿海比内陆,由于地理上的优势,先天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尽管国家在相关政策上做了一些倾斜,但经济上的差距依然存在。解决之道在哪里?樊纲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曾进行过国内人口迁移得到启示,提出在政策倾斜的同时,应该鼓励西部人口向东部沿海一带迁移,不发达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以最终实现东西部人增收入的相对平衡。事实上,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一些西部和内陆省份的农民工及一些“不安分”者,就先知先觉到奔往北上广等一些大城市打工,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实现了华丽转身。他们的蜕变,其实就是对樊纲“以人口迁移实现人均收入平衡”理论的最好证明。
《经济的逻辑》没有高深的说教,紧贴火热的现实生活,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许多看似艰深的经济学原理,在这种平民视角的阐述下,变得通俗易懂,容易记忆。比如,从上酒馆、泡茶吧、吃盒饭、理发护肤,作者看到了“二元化”经济发展的尴尬。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高档消费场所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是一些低档的消费场所却又难以为继。对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内心当然是更倾向于花最小的代价,买到更称心如意的服务和商品。但经济学的逻辑,却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樊纲从经济学的角度,指出这样的尴尬,在世界发达国家都曾普遍存在,完全不必忧心忡忡。而其最后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进入到高级的“一元化”,即低档的消费市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作者由此乐观地表示,在“转型时期”,人们会创造出某种过渡形式,“用不着‘思想家’们去人为地设计。”
生活是个大课堂。在寻常的物事身上,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不少经济学的印记。《经济的逻辑》无疑打开了我们的心智之门,从这个意义上说,樊纲讲叙的这门独特的“大众经济”课,用“世事洞明皆学问”誉之,毫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