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麟
一
1979年,武汉市自来水公司接到一封电报。发报方是一家英国保险公司,电文告知“汉镇既济水电公司为汉口水塔当初购买的70年保险合同即将过期。”武汉市自来水公司的前身是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其为自己建造的水塔购买了70年的保险。这样的事情不要说是在清末民初,即使目前现代企业也很少发生。
既济水电公司的主人是宁波旅汉商人宋炜臣。从汉口水塔保险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他的超前意识、风险意识和远见卓识。
宋炜臣
二
19世纪的武汉,城市生活用水主要取自天然江河湖泊和井水。汉口有一首民谣:“挑水卖,挑卖水,上坡下坡,爬断腿。从街头,到街尾,挑来挑去,顾不到嘴。”
随着汉口城市的逐步现代化,宋炜臣敏锐地意识到,由于汉口工商业日益发达、水电之需已迫在眉睫。
1906年初,宋炜臣向张之洞呈递了一份拟在汉口创办电厂、自来水厂的报告。张之洞看后,立即召见宋炜臣面谈。宋炜臣把办厂的计划以及邀集宁波巨商朱葆三、王予坊,汉口盐商万撝伯等人集资参股(在上海共筹资100万元,在汉口招股179万元)筹办公司的情况,向张之洞作了详细的汇报。张之洞听取汇报后欣然应允,并拨官款30万元,以官钱局名义认股3万股,以示政府予以支持,并派“会办”一人“协助”公司事务。
1906年7月,“商办汉镇既济水电公司”在汉口英租界太平路正式成立。宋炜臣任总经理,王予坊(宁波镇海五里牌村人,曾任汉口商会会长)任副经理。宋炜臣取《易经》第四十三卦“水火既济”之义,定名为“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既济水电公司的成立,迈出了武汉城市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是武汉近代发展经济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水电的兴起不仅极大改善了市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了汉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使得汉口的水电事业位居全国前列。
既济水电公司成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水厂、电厂。经董事会商议,公司聘请英籍工程师穆尔设计了电厂、水厂和汉口水塔。并同意预算支出60万元建电厂,240万元建水厂。
1906年8月,水电两厂同时破土动工。电厂择址于硚口襄河边的大王庙,水厂选在硚口襄河岸边韩家墩宗关,水塔选在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
1908年秋,历经两年建设,既济电厂首先建成送电,当年即安装电灯一万八千盏,汉口武圣庙至黄陂街一带繁华市区,入夜一片光明。
1909年8月,水塔和水厂落成,同年9月投产供水。水厂日供水能力27330吨,供水人口约10万,其规模为全国之最。在送水典礼上,宋炜臣带头喝了第一杯自来水,从此汉口30万市民结束了食用长江浑浊水的历史。
矗立在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边的既济水塔。
三
在1949年之前的汉口老照片中,汉口城区最显眼的建筑有两处,一处是位于汉口江滩江汉路口的江汉关,另一处则是汉口水塔。
汉口水塔的设计师是英国人穆尔。在水塔正式动工修建前,穆尔仔细研究了中国建筑,并将水塔设计成了中西风格合璧的样式:八边形的塔形,每边都长8.2米,暗合八卦吉数;水塔楼梯间朝向为西南方,正好对着汉江。汉口水塔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高41.32米。
水塔为七层建筑,塔内有198级楼梯围绕三根铁管盘旋而上。一到五楼为房间。二楼以上是中国传统风格的红砖清水墙。六楼安装了一个容量为1500吨的水柜,用8条大铸铁管吸水和送水。七楼为钟楼,设有一吨重的大铜钟(消防钟)一座,充任消防瞭望台。通过高4.58米的瞭望台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特别是晚上,不管哪儿起火,在瞭望台上看都特别醒目。
既济水电公司与市民约定,每逢发生火灾,消防钟从一响到九响,用钟声所响的次数来表示失火区域,向市民传报火警。“一阵乱钟响后,你再听清了,一响为洋火厂到华景街,二响为歆生路,三响为花楼街到长堤街堤口,四响为堤口到四宫殿,五响为四宫殿到沈家庙,六响为沈家庙到大王庙(利济路),七响为大王庙(利济路)到武圣庙……依次往上类推,最远就到了汉口的边缘硚口,钟声响处,基本上在汉口范围内。水火无情,钟声有意。人们远望水塔,一是怕它白天挂红旗,二是怕它夜晚亮红灯,说明有哪个地方在遭祝融之灾,叫人惊心动魄。水塔就是这样地令人关注,并给人神圣之感。”湖北籍作家罗时汉这样记述了汉口水塔瞭望和预报的作用。可以说,汉口消防事业的现代化,就是从水塔建成开始的,见证了武汉消防近百年的历史变迁。
既济水电公司1947年发行的股票,目前存放于武汉档案馆。
武汉本土作家池莉在著作《老武汉》中也说道:“水塔是老武汉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它以七层楼房,四十一点三米的高度鹤立鸡群,监视着全汉口地区的火警。一百三十五吨的储水量和钟声嘹亮的火警钟声使它备受武汉市民的青睐。”
今天的汉口水塔。
汉口水塔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停止供水,但一个世纪以来,水塔引领一代建筑之风骚,见证了武汉城市的沧桑巨变。它不仅是既济水电公司的象征,也是近代武汉城市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和代表性的地标。
参考文献
1.罗时汉.武汉往事.广东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
2. 宁波史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汉口宁波帮.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7月北京第1版.
3.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金融.1993年3月第1版
4.张笃勤、侯红志、刘宝森编著.武汉工业遗产.武汉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
5.池莉.老武汉:永远的浪漫.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年1月第1版
6.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武汉人物选录.武汉文史资料1988年增刊.1988年12月第一次印刷
7.图片来源自百度
□王珏麟
一
1979年,武汉市自来水公司接到一封电报。发报方是一家英国保险公司,电文告知“汉镇既济水电公司为汉口水塔当初购买的70年保险合同即将过期。”武汉市自来水公司的前身是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其为自己建造的水塔购买了70年的保险。这样的事情不要说是在清末民初,即使目前现代企业也很少发生。
既济水电公司的主人是宁波旅汉商人宋炜臣。从汉口水塔保险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他的超前意识、风险意识和远见卓识。
宋炜臣
二
19世纪的武汉,城市生活用水主要取自天然江河湖泊和井水。汉口有一首民谣:“挑水卖,挑卖水,上坡下坡,爬断腿。从街头,到街尾,挑来挑去,顾不到嘴。”
随着汉口城市的逐步现代化,宋炜臣敏锐地意识到,由于汉口工商业日益发达、水电之需已迫在眉睫。
1906年初,宋炜臣向张之洞呈递了一份拟在汉口创办电厂、自来水厂的报告。张之洞看后,立即召见宋炜臣面谈。宋炜臣把办厂的计划以及邀集宁波巨商朱葆三、王予坊,汉口盐商万撝伯等人集资参股(在上海共筹资100万元,在汉口招股179万元)筹办公司的情况,向张之洞作了详细的汇报。张之洞听取汇报后欣然应允,并拨官款30万元,以官钱局名义认股3万股,以示政府予以支持,并派“会办”一人“协助”公司事务。
1906年7月,“商办汉镇既济水电公司”在汉口英租界太平路正式成立。宋炜臣任总经理,王予坊(宁波镇海五里牌村人,曾任汉口商会会长)任副经理。宋炜臣取《易经》第四十三卦“水火既济”之义,定名为“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既济水电公司的成立,迈出了武汉城市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是武汉近代发展经济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水电的兴起不仅极大改善了市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了汉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使得汉口的水电事业位居全国前列。
既济水电公司成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水厂、电厂。经董事会商议,公司聘请英籍工程师穆尔设计了电厂、水厂和汉口水塔。并同意预算支出60万元建电厂,240万元建水厂。
1906年8月,水电两厂同时破土动工。电厂择址于硚口襄河边的大王庙,水厂选在硚口襄河岸边韩家墩宗关,水塔选在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
1908年秋,历经两年建设,既济电厂首先建成送电,当年即安装电灯一万八千盏,汉口武圣庙至黄陂街一带繁华市区,入夜一片光明。
1909年8月,水塔和水厂落成,同年9月投产供水。水厂日供水能力27330吨,供水人口约10万,其规模为全国之最。在送水典礼上,宋炜臣带头喝了第一杯自来水,从此汉口30万市民结束了食用长江浑浊水的历史。
矗立在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边的既济水塔。
三
在1949年之前的汉口老照片中,汉口城区最显眼的建筑有两处,一处是位于汉口江滩江汉路口的江汉关,另一处则是汉口水塔。
汉口水塔的设计师是英国人穆尔。在水塔正式动工修建前,穆尔仔细研究了中国建筑,并将水塔设计成了中西风格合璧的样式:八边形的塔形,每边都长8.2米,暗合八卦吉数;水塔楼梯间朝向为西南方,正好对着汉江。汉口水塔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高41.32米。
水塔为七层建筑,塔内有198级楼梯围绕三根铁管盘旋而上。一到五楼为房间。二楼以上是中国传统风格的红砖清水墙。六楼安装了一个容量为1500吨的水柜,用8条大铸铁管吸水和送水。七楼为钟楼,设有一吨重的大铜钟(消防钟)一座,充任消防瞭望台。通过高4.58米的瞭望台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特别是晚上,不管哪儿起火,在瞭望台上看都特别醒目。
既济水电公司与市民约定,每逢发生火灾,消防钟从一响到九响,用钟声所响的次数来表示失火区域,向市民传报火警。“一阵乱钟响后,你再听清了,一响为洋火厂到华景街,二响为歆生路,三响为花楼街到长堤街堤口,四响为堤口到四宫殿,五响为四宫殿到沈家庙,六响为沈家庙到大王庙(利济路),七响为大王庙(利济路)到武圣庙……依次往上类推,最远就到了汉口的边缘硚口,钟声响处,基本上在汉口范围内。水火无情,钟声有意。人们远望水塔,一是怕它白天挂红旗,二是怕它夜晚亮红灯,说明有哪个地方在遭祝融之灾,叫人惊心动魄。水塔就是这样地令人关注,并给人神圣之感。”湖北籍作家罗时汉这样记述了汉口水塔瞭望和预报的作用。可以说,汉口消防事业的现代化,就是从水塔建成开始的,见证了武汉消防近百年的历史变迁。
既济水电公司1947年发行的股票,目前存放于武汉档案馆。
武汉本土作家池莉在著作《老武汉》中也说道:“水塔是老武汉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它以七层楼房,四十一点三米的高度鹤立鸡群,监视着全汉口地区的火警。一百三十五吨的储水量和钟声嘹亮的火警钟声使它备受武汉市民的青睐。”
今天的汉口水塔。
汉口水塔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停止供水,但一个世纪以来,水塔引领一代建筑之风骚,见证了武汉城市的沧桑巨变。它不仅是既济水电公司的象征,也是近代武汉城市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和代表性的地标。
参考文献
1.罗时汉.武汉往事.广东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
2. 宁波史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汉口宁波帮.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7月北京第1版.
3.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金融.1993年3月第1版
4.张笃勤、侯红志、刘宝森编著.武汉工业遗产.武汉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
5.池莉.老武汉:永远的浪漫.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年1月第1版
6.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武汉人物选录.武汉文史资料1988年增刊.1988年12月第一次印刷
7.图片来源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