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防治流行病应建全球应对机制

发布时间:2020-04-21 09:20:03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实习记者 于文哲

“此次疫情全球流行是全球化的一个结果,全球应该共同应对。”陈东升在泰康公共卫生及流行病防治基金举办的“中美医疗系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术研讨会上表示。

王梓/制图

总结中国经验

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认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结束了前方不停收治后方不停产生新感染病例的局面,是武汉防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核心因素。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认为,中国的抗疫过程中,封城和延长春节假期的举措对于延缓疫情的传播是至关重要的。方舱医院的建立是“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方略的具体体现,方舱医院发挥了“分流病人、有效分诊”的功能,把极为有限的医疗资源重新分布,医院医疗资源集中收治重症患者。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认为,中国的经验主要可概括为六点,一是迅速确认病原体并与国际分享信息,不断提升检测水平;二是不断完善治疗方案;三是严格追踪密切接触者;四是政府与社会、大众紧密配合,而且民众信任政府,遵循政府的指导;五是政府发挥高效的动员能力和整体控制力,从而发挥有效作用;六是保障医疗物资供应。

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教授毛宗福认为,此次疫情有三点启示,一是面对重大疫情,尽早抓住疫情传播窗口期;二是在疫情期间,疫情应急优先,第一时间最快速度、最大质量进行医疗资源配置;三是舆情引导,提供权威科学资讯,建立信心。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认为,要在疫情早期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政策制定者、医院以及医务工作者需要在疫情中及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收治多少病人,特别是急症的重病患者,这样可以提前在医疗资源方面做好应对和准备,在短时间内动员ICU床位等重要医疗资源,挽救更多病人。

中美应通力合作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席卷了全球,中美需要通力合作。”戈登和贝蒂摩尔基金会主席、前美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霍宁博博士表示。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经济与政策教授、哈佛大学中国卫生合作项目部主任叶志敏教授提出,中美合作需要考虑到,两国的卫生系统、医保系统不同,能否找到共通的地方来应对问题,以及能否从彼此的公共卫生系统中互相借鉴学习。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席、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局长Margaret Hamburg认为,各国在科学界进行良好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不仅仅分享科学研究的结果,更应该创造一个共享的氛围,进行能力的共享。在疫苗研发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质量标准监管,确保在量产过程中疫苗质量得到控制。在疫情防控方面,要在持续的工作当中进行数据的收集,并且不断学习,基于信息来应对风险。他建议,全球应建立统一、严格的科学标准来评估新冠肺炎相关的科学研究,这样各国都可以直接接受不同国家的科学研究结果。

共同应对未来挑战

与会中美专家共同认为,病毒带来的冲击将是人类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必须高度重视。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卫生经济学教授萧庆伦表示,未来不断会有新病毒出现和暴发,当下要在抗疫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思考未来的计划。科学界要坐在一起集思广益,思考这次抗疫失去的和获得的,为未来做好准备。

陈东升表示,泰康作为大健康企业,愿意推动科学界、学术界、企业界之间进行交流,把泰康公卫基金长久地做下去,推动建立关于流行疾病防治的全球应对机制,推动、完善、保护社会未来的发展。

据了解,此次“中美医疗系统应对新冠病毒疫情”学术研讨会是泰康宣布设立公共卫生和流行病防治基金以来的一项重要成果。该基金将作为长期项目,建设成为重要智库,推动国家基础卫生体系建设和流行病防治体系建设事业的发展。

目前,该基金已发布首批资助项目申报指南,面向国内外研究机构公开征集研究课题。首批资助主要面向疾病预防控制与人群健康管理、流行病学及健康大数据应用、公共卫生系统与政策、健康公平与消除贫困、长寿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等五个领域展开。


防治流行病应建全球应对机制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4-21

□实习记者 于文哲

“此次疫情全球流行是全球化的一个结果,全球应该共同应对。”陈东升在泰康公共卫生及流行病防治基金举办的“中美医疗系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术研讨会上表示。

王梓/制图

总结中国经验

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认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结束了前方不停收治后方不停产生新感染病例的局面,是武汉防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核心因素。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认为,中国的抗疫过程中,封城和延长春节假期的举措对于延缓疫情的传播是至关重要的。方舱医院的建立是“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方略的具体体现,方舱医院发挥了“分流病人、有效分诊”的功能,把极为有限的医疗资源重新分布,医院医疗资源集中收治重症患者。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认为,中国的经验主要可概括为六点,一是迅速确认病原体并与国际分享信息,不断提升检测水平;二是不断完善治疗方案;三是严格追踪密切接触者;四是政府与社会、大众紧密配合,而且民众信任政府,遵循政府的指导;五是政府发挥高效的动员能力和整体控制力,从而发挥有效作用;六是保障医疗物资供应。

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教授毛宗福认为,此次疫情有三点启示,一是面对重大疫情,尽早抓住疫情传播窗口期;二是在疫情期间,疫情应急优先,第一时间最快速度、最大质量进行医疗资源配置;三是舆情引导,提供权威科学资讯,建立信心。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认为,要在疫情早期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政策制定者、医院以及医务工作者需要在疫情中及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收治多少病人,特别是急症的重病患者,这样可以提前在医疗资源方面做好应对和准备,在短时间内动员ICU床位等重要医疗资源,挽救更多病人。

中美应通力合作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席卷了全球,中美需要通力合作。”戈登和贝蒂摩尔基金会主席、前美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霍宁博博士表示。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经济与政策教授、哈佛大学中国卫生合作项目部主任叶志敏教授提出,中美合作需要考虑到,两国的卫生系统、医保系统不同,能否找到共通的地方来应对问题,以及能否从彼此的公共卫生系统中互相借鉴学习。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席、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局长Margaret Hamburg认为,各国在科学界进行良好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不仅仅分享科学研究的结果,更应该创造一个共享的氛围,进行能力的共享。在疫苗研发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质量标准监管,确保在量产过程中疫苗质量得到控制。在疫情防控方面,要在持续的工作当中进行数据的收集,并且不断学习,基于信息来应对风险。他建议,全球应建立统一、严格的科学标准来评估新冠肺炎相关的科学研究,这样各国都可以直接接受不同国家的科学研究结果。

共同应对未来挑战

与会中美专家共同认为,病毒带来的冲击将是人类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必须高度重视。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卫生经济学教授萧庆伦表示,未来不断会有新病毒出现和暴发,当下要在抗疫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思考未来的计划。科学界要坐在一起集思广益,思考这次抗疫失去的和获得的,为未来做好准备。

陈东升表示,泰康作为大健康企业,愿意推动科学界、学术界、企业界之间进行交流,把泰康公卫基金长久地做下去,推动建立关于流行疾病防治的全球应对机制,推动、完善、保护社会未来的发展。

据了解,此次“中美医疗系统应对新冠病毒疫情”学术研讨会是泰康宣布设立公共卫生和流行病防治基金以来的一项重要成果。该基金将作为长期项目,建设成为重要智库,推动国家基础卫生体系建设和流行病防治体系建设事业的发展。

目前,该基金已发布首批资助项目申报指南,面向国内外研究机构公开征集研究课题。首批资助主要面向疾病预防控制与人群健康管理、流行病学及健康大数据应用、公共卫生系统与政策、健康公平与消除贫困、长寿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等五个领域展开。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