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可越
出版:北京日报出版社
时间:2019年12月
定价:59元
□刘小兵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化的时代。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唯有突破和创新,才是最好的生存法则。在《创新化:如何将不安的焦虑转化为创造的动力》里,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王可越通过引入“设计思维”的创新教育方式,从“反思、感受、洞察、创新、行动”等方面,系统诠释了创新化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为我们在激变的环境下,不断提升创新化生存的能力,提供了行动指南。
所谓设计思维,是以人们生活品质的持续提高为目标,依据文化的方式与方法开展创意设计与实践。它强调的是一种文化的力量。但在本书中,王可越却打破其思维界限,将它的内涵延伸到经济、管理及日常的学习、工作领域,为全面理解创新化,铺平了道路。
作者认为,社会越是快速发展,越需要人们静下心来,针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波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复杂的世界,提出一个好问题,已成为一种值得磨炼的优秀技能。”在作者看来,这种技能就是“反思”的能力。现实生活当中,许多人常常会在学习和工作遭遇瓶颈的时候,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不知如何去实现心中的蓝图。本书给出了答案,那便是,拿起“反思”这把利器,不断自我审视、提问。主客观条件是否已经具备?实现这些目标的路径和方法是否切实可行?如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觉得所有的计划和目标没有问题,那就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如果思考之外,尚觉得还有许多不足,那就要审时度势地调整生活与工作目标。这种不断的反思,为我们带来的是问题意识,增强的却是我们锐意进取的创新活力。
如何提升创新化能力?全书通过一桩桩鲜活的事例,消除了大众对创新化概念的高深感、神秘感。作者尖锐地指出,与外部世界保持持续互动,用知行合一的丰富感受去体察世界的纷繁变化,就为提升创新化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慨叹,生活的便捷化,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交通的发达,网络的便利,信息的迅捷,在给人带来心身愉悦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省略掉了一些美丽的风景。正所谓“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作者由此大声疾呼,请多一点切身实地的感受吧,你看见得越多,自然偏见就会越少,而唯有把书本和实践结合起来,才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全书用几个商业案例,揭示了洞察之于创新化的重要性。例如,方便面做成法式大餐,大包装食品换成小包装食品,立马变得供不应求。这本是再寻常不过的营销手段,但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实则却透露出商家对营销模式精准的洞察。它无形中也在启示着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而把握了客观规律,创新化也就有了源头活水。作者进一步强调,这种洞察应是由表及里,针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关键环节,进行去伪存真、淘金漉沙的理性思索和判断。思得越深,判断越准确,后继的创新化越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作为曾为联想、大众(中国)、可口可乐、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服务的资深创意导师,王可越惊奇地发现,当今时代所发生的任何创新,几乎都是跨界完成的。丰厚的知识储备,超绝的想象力,无疑为这种跨界创新提供了便利,“而人要具备跨界的思维能力,才能够拥有完整的创新力。”作者结合自己的教研实践,提示说,尝试着像设计师一样去创新,跨界创新之路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
培养创新力,涉及的元素尽管很多,但作者格外强调行动的不可替代性。当下,硅谷流行的“创客精神”,本质上就是动手探索,边做边感知,在多次尝试和失败中找到感觉。这种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理念,代表了人类创新的新思想、新趋势,也是推动创新力不断走向深入,迈向更广阔境地的有利抓手。
培养我们的创新力,让世界走向创新化,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从“反思、感受、洞察、创新、行动”等诸要素中去查找方法,学会思考和应变的能力,思路新则天地新,实现上述两个目标,自是未来可期。
作者:王可越
出版:北京日报出版社
时间:2019年12月
定价:59元
□刘小兵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化的时代。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唯有突破和创新,才是最好的生存法则。在《创新化:如何将不安的焦虑转化为创造的动力》里,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王可越通过引入“设计思维”的创新教育方式,从“反思、感受、洞察、创新、行动”等方面,系统诠释了创新化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为我们在激变的环境下,不断提升创新化生存的能力,提供了行动指南。
所谓设计思维,是以人们生活品质的持续提高为目标,依据文化的方式与方法开展创意设计与实践。它强调的是一种文化的力量。但在本书中,王可越却打破其思维界限,将它的内涵延伸到经济、管理及日常的学习、工作领域,为全面理解创新化,铺平了道路。
作者认为,社会越是快速发展,越需要人们静下心来,针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波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复杂的世界,提出一个好问题,已成为一种值得磨炼的优秀技能。”在作者看来,这种技能就是“反思”的能力。现实生活当中,许多人常常会在学习和工作遭遇瓶颈的时候,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不知如何去实现心中的蓝图。本书给出了答案,那便是,拿起“反思”这把利器,不断自我审视、提问。主客观条件是否已经具备?实现这些目标的路径和方法是否切实可行?如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觉得所有的计划和目标没有问题,那就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如果思考之外,尚觉得还有许多不足,那就要审时度势地调整生活与工作目标。这种不断的反思,为我们带来的是问题意识,增强的却是我们锐意进取的创新活力。
如何提升创新化能力?全书通过一桩桩鲜活的事例,消除了大众对创新化概念的高深感、神秘感。作者尖锐地指出,与外部世界保持持续互动,用知行合一的丰富感受去体察世界的纷繁变化,就为提升创新化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慨叹,生活的便捷化,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交通的发达,网络的便利,信息的迅捷,在给人带来心身愉悦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省略掉了一些美丽的风景。正所谓“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作者由此大声疾呼,请多一点切身实地的感受吧,你看见得越多,自然偏见就会越少,而唯有把书本和实践结合起来,才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全书用几个商业案例,揭示了洞察之于创新化的重要性。例如,方便面做成法式大餐,大包装食品换成小包装食品,立马变得供不应求。这本是再寻常不过的营销手段,但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实则却透露出商家对营销模式精准的洞察。它无形中也在启示着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而把握了客观规律,创新化也就有了源头活水。作者进一步强调,这种洞察应是由表及里,针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关键环节,进行去伪存真、淘金漉沙的理性思索和判断。思得越深,判断越准确,后继的创新化越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作为曾为联想、大众(中国)、可口可乐、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服务的资深创意导师,王可越惊奇地发现,当今时代所发生的任何创新,几乎都是跨界完成的。丰厚的知识储备,超绝的想象力,无疑为这种跨界创新提供了便利,“而人要具备跨界的思维能力,才能够拥有完整的创新力。”作者结合自己的教研实践,提示说,尝试着像设计师一样去创新,跨界创新之路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
培养创新力,涉及的元素尽管很多,但作者格外强调行动的不可替代性。当下,硅谷流行的“创客精神”,本质上就是动手探索,边做边感知,在多次尝试和失败中找到感觉。这种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理念,代表了人类创新的新思想、新趋势,也是推动创新力不断走向深入,迈向更广阔境地的有利抓手。
培养我们的创新力,让世界走向创新化,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从“反思、感受、洞察、创新、行动”等诸要素中去查找方法,学会思考和应变的能力,思路新则天地新,实现上述两个目标,自是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