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日)板谷敏彦
翻译:王宇新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时间:2018年9月
□王薇
提起金融,总让人感到艰深,说到金融史,更令人望而却步。日本金融专家板谷敏彦的《世界金融史:泡沫、战争与股票市场》化深奥为通俗,通过70多个生动故事,将世界金融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妙趣盎然地展现了人类金融史一个个精彩瞬间,串联起一幅战争、货币、债务、财富与人性的壮阔画卷,让我们看到那熟悉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着金融的影子——人类的历史很大程度就是一部寄托于金钱的欲望史。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希望投资者能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以加深对当前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理解。
金融的缘起
公元前35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诞生初期,苏美尔人为了记录库存和管理信息发明了人类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从这些文字记载中,我们看到货币产生之前已经出现了利息,还找到了现代各种商业模式的原型。公元7世纪,古希腊时期的小亚细亚半岛发明了货币。2000年之后的13世纪,从意大利前往中国元朝的马可·波罗在京大都发现桑树皮制成的纸币竟然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当时中国的纸币竟然比金币和银币更有价值,金币和银币必须先兑换成纸币才被人接受。中国的纸币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
银行起源于中世纪意大利的货币兑换商。意大利伦巴第区的商户经常在店铺外搭建交易柜台,成为“bench”,这是英语银行“bank”的词源。英语中表示“破产”的“bankruptcy”,其意思就是砸坏柜台而无法交易。后来,一部分伦巴第货币兑换商迁往伦敦市区,逐渐形成了名闻遐迩的伦敦金融街。存款、贷款、汇款和支票等银行业务均源于意大利银行,而现代银行所具有的“信用创造”则源自英国,这与英国的金匠密不可分——17世纪的伦敦,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乱世之中,资本家为了安全都将现金及贵重物品寄存在金匠那里,金匠开出黄金保管证明。渐渐地这种证明开始流通,具有了纸币的功能。在流通过程中,金匠们发现用于支付的黄金总是少于手中保管的黄金,一些客户的证明并不急于兑现黄金,而直接用证明书来支付。于是金匠开始提供高于保有黄金数量的贷款,借入黄金的人又会立刻将黄金寄存在金匠处,并换取保管证明。如此金匠贷款额度超出了保管的黄金价值,创造了信用。
大航海的分水岭
现代世界金融市场是以英美法等国家为中心而成立的,世界金融史不可避免地以欧洲为中心,而其中的转折点就是大航海时代。作者在书中感慨:在此之前,中国明朝曾派遣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航行至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虽说历史不能假设,但如果当时郑和航海的目的是欧洲,那么历史将会被改写。郑和7次横渡印度洋,船队以长137米的巨船为旗舰,共有62艘,船员多达27000人,声势浩大,令人叹为观止。与此相比,哥伦布的圣玛利亚号只有18米长。最终,欧洲自由多样的决策模式战胜了中国的皇帝专制,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以大航海时代为分水岭,欧洲大陆迎来巨变。从此,西方逐渐超越东方,占据了优势地位。
新大陆银矿的发现,使大量白银从新大陆流入欧洲,货币数量的急剧增长使欧洲社会出现了长期的通货膨胀。英国抓住时机,尽量储存白银,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积累了所需的资本。与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大陆国家不同,英国依仗岛国的特殊条件无需发展耗费巨大的陆军,而是着力于海军建设。更重要的是,当时英国社会尊重个人产权,对待不同宗教和民族持宽容的态度,这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资金,形成了世界金融的中心。金融市场是民间经济活动的晴雨表,政府干预较少,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下能够迅速繁荣起来。
19世纪,以金本位制度为基础的货币制度、近代金融市场以及股份公司制度在英国孕育。之后,美国逐渐强大起来:19世纪末查尔斯·道开发出股价指数,股票投资迎来了黎明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电话电信开始充分应用于证券交易,美国取代英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20世纪60年代大型计算机的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给金融市场带来深刻变革,新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
未来难以预测
回顾漫长的世界金融史,令人领悟最深的是金融市场难以预测。
1689-1714年间,英国政府为打仗欠了1000万英镑的债务,英国政府委托南海公司大量发行股票,换成现金。南海公司拉高股价,投资人见有利可图争相抢购,6个月南海公司股票涨幅700%。在南海股票的带动下,英国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的对象。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自此公众开始清醒,南海公司股票一落千丈。在这次“南海泡沫”中,天才物理学家牛顿因经不住金钱的诱惑,损失两万英镑。牛顿感慨道:“我可以算出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通货膨胀也令人惊愕。一战结束后,德国马克贬值,使得德国产品出口状况良好,当时德国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唯一推动力,经济态势向好,失业率低,股票面值上涨,德国民众纷纷借钱投资实物和不动产,由于通货膨胀,还款非常轻松,许多人因此聚集了大量财富。通货膨胀使得存钱已经没有意义,人们开始大手大脚花钱消费。1921年德国一战战争赔款确定,共计1320亿金马克,每年偿还20亿。为了偿还赔款,德国必须加大出口以赚取外汇但战败后的德国,生产能力受到破坏,只能让中央银行——德意志帝国银行承担国债,印刷纸币,并出售马克。只有卖出马克才能筹集到用于赔款的外币。结果马克的汇率大跌,1921年10月1英镑兑换712马克,到1922年年末,暴跌至1英镑兑换35000马克。1923年1月,德国中央银行进一步增加货币发行,加剧了通货膨胀,汇率跌至1英镑兑换22.75万马克。至此马克价值已只有战前的万分之一。此时政府允许银行、企业和地方自治体发行纸币,弥补流通货币的不足。到了7月,汇率为1英镑兑换100万马克,8月超过了1000万马克,10月初为15亿马克,10月末达到3100亿马克。政府刚准备好面值为10万亿马克的纸币,11月汇率竟然达到1英镑兑换20万亿马克。这时马克的价值只是战前的一万亿分之一。在这个时代,用钱买煤,不如直接烧纸币划算。当时小偷盗取旅客的行李箱,会把里面的纸币扔掉。
由于自身的欲望,人类自古就不断重蹈覆辙。在如今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盛行的时代,失去锚的全球货币最终会把人类带向何方,读过这本《世界金融史》,我们当会有新的思考。
作者:(日)板谷敏彦
翻译:王宇新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时间:2018年9月
□王薇
提起金融,总让人感到艰深,说到金融史,更令人望而却步。日本金融专家板谷敏彦的《世界金融史:泡沫、战争与股票市场》化深奥为通俗,通过70多个生动故事,将世界金融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妙趣盎然地展现了人类金融史一个个精彩瞬间,串联起一幅战争、货币、债务、财富与人性的壮阔画卷,让我们看到那熟悉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着金融的影子——人类的历史很大程度就是一部寄托于金钱的欲望史。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希望投资者能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以加深对当前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理解。
金融的缘起
公元前35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诞生初期,苏美尔人为了记录库存和管理信息发明了人类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从这些文字记载中,我们看到货币产生之前已经出现了利息,还找到了现代各种商业模式的原型。公元7世纪,古希腊时期的小亚细亚半岛发明了货币。2000年之后的13世纪,从意大利前往中国元朝的马可·波罗在京大都发现桑树皮制成的纸币竟然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当时中国的纸币竟然比金币和银币更有价值,金币和银币必须先兑换成纸币才被人接受。中国的纸币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
银行起源于中世纪意大利的货币兑换商。意大利伦巴第区的商户经常在店铺外搭建交易柜台,成为“bench”,这是英语银行“bank”的词源。英语中表示“破产”的“bankruptcy”,其意思就是砸坏柜台而无法交易。后来,一部分伦巴第货币兑换商迁往伦敦市区,逐渐形成了名闻遐迩的伦敦金融街。存款、贷款、汇款和支票等银行业务均源于意大利银行,而现代银行所具有的“信用创造”则源自英国,这与英国的金匠密不可分——17世纪的伦敦,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乱世之中,资本家为了安全都将现金及贵重物品寄存在金匠那里,金匠开出黄金保管证明。渐渐地这种证明开始流通,具有了纸币的功能。在流通过程中,金匠们发现用于支付的黄金总是少于手中保管的黄金,一些客户的证明并不急于兑现黄金,而直接用证明书来支付。于是金匠开始提供高于保有黄金数量的贷款,借入黄金的人又会立刻将黄金寄存在金匠处,并换取保管证明。如此金匠贷款额度超出了保管的黄金价值,创造了信用。
大航海的分水岭
现代世界金融市场是以英美法等国家为中心而成立的,世界金融史不可避免地以欧洲为中心,而其中的转折点就是大航海时代。作者在书中感慨:在此之前,中国明朝曾派遣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航行至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虽说历史不能假设,但如果当时郑和航海的目的是欧洲,那么历史将会被改写。郑和7次横渡印度洋,船队以长137米的巨船为旗舰,共有62艘,船员多达27000人,声势浩大,令人叹为观止。与此相比,哥伦布的圣玛利亚号只有18米长。最终,欧洲自由多样的决策模式战胜了中国的皇帝专制,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以大航海时代为分水岭,欧洲大陆迎来巨变。从此,西方逐渐超越东方,占据了优势地位。
新大陆银矿的发现,使大量白银从新大陆流入欧洲,货币数量的急剧增长使欧洲社会出现了长期的通货膨胀。英国抓住时机,尽量储存白银,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积累了所需的资本。与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大陆国家不同,英国依仗岛国的特殊条件无需发展耗费巨大的陆军,而是着力于海军建设。更重要的是,当时英国社会尊重个人产权,对待不同宗教和民族持宽容的态度,这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资金,形成了世界金融的中心。金融市场是民间经济活动的晴雨表,政府干预较少,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下能够迅速繁荣起来。
19世纪,以金本位制度为基础的货币制度、近代金融市场以及股份公司制度在英国孕育。之后,美国逐渐强大起来:19世纪末查尔斯·道开发出股价指数,股票投资迎来了黎明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电话电信开始充分应用于证券交易,美国取代英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20世纪60年代大型计算机的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给金融市场带来深刻变革,新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
未来难以预测
回顾漫长的世界金融史,令人领悟最深的是金融市场难以预测。
1689-1714年间,英国政府为打仗欠了1000万英镑的债务,英国政府委托南海公司大量发行股票,换成现金。南海公司拉高股价,投资人见有利可图争相抢购,6个月南海公司股票涨幅700%。在南海股票的带动下,英国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的对象。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自此公众开始清醒,南海公司股票一落千丈。在这次“南海泡沫”中,天才物理学家牛顿因经不住金钱的诱惑,损失两万英镑。牛顿感慨道:“我可以算出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通货膨胀也令人惊愕。一战结束后,德国马克贬值,使得德国产品出口状况良好,当时德国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唯一推动力,经济态势向好,失业率低,股票面值上涨,德国民众纷纷借钱投资实物和不动产,由于通货膨胀,还款非常轻松,许多人因此聚集了大量财富。通货膨胀使得存钱已经没有意义,人们开始大手大脚花钱消费。1921年德国一战战争赔款确定,共计1320亿金马克,每年偿还20亿。为了偿还赔款,德国必须加大出口以赚取外汇但战败后的德国,生产能力受到破坏,只能让中央银行——德意志帝国银行承担国债,印刷纸币,并出售马克。只有卖出马克才能筹集到用于赔款的外币。结果马克的汇率大跌,1921年10月1英镑兑换712马克,到1922年年末,暴跌至1英镑兑换35000马克。1923年1月,德国中央银行进一步增加货币发行,加剧了通货膨胀,汇率跌至1英镑兑换22.75万马克。至此马克价值已只有战前的万分之一。此时政府允许银行、企业和地方自治体发行纸币,弥补流通货币的不足。到了7月,汇率为1英镑兑换100万马克,8月超过了1000万马克,10月初为15亿马克,10月末达到3100亿马克。政府刚准备好面值为10万亿马克的纸币,11月汇率竟然达到1英镑兑换20万亿马克。这时马克的价值只是战前的一万亿分之一。在这个时代,用钱买煤,不如直接烧纸币划算。当时小偷盗取旅客的行李箱,会把里面的纸币扔掉。
由于自身的欲望,人类自古就不断重蹈覆辙。在如今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盛行的时代,失去锚的全球货币最终会把人类带向何方,读过这本《世界金融史》,我们当会有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