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14日是第17个“世界献血者日”,主题是“安全血液,拯救生命”。献血是拯救生命的崇高行为,也是一种公益行为。在金融行业,也有许多人致力于这项公益事业,奉献爱心,为人们的健康做贡献。工行北京紫竹院支行客服经理于小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说:“初心既定,便不可动摇。”
王梓/制图
□本报记者 方磊
在金融界,有一批人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力所能及服务社会。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淀西区紫竹院支行客服经理于小卫就是一名知名公益人士。他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银、铜奖各一次,是北京市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北京市红十字会荣誉会员。
“公益与慈善有本质不同”
记者:您怎样看待公益?
于小卫:我个人认为,公益无限,不必拘泥于时间地点形式等因素,只要社会和他人有需要,而自己又恰恰力所能及,就可以投身其中。
公益之行,要从实际出发、用心去做,但是不要刻意勉强为之,否则就成了作秀。
记者:您是如何开始做公益的?
于小卫:这是善良的本心加作为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共和国公民和工行员工等诸种社会身份角色的责任感使命感所使然。
党和政府在治国理政和带领全国人民奋斗迈进的过程中,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此外,我们作为社会公民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公益公益,公民不做,谁做?!
我从小到大,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上初中时因为家庭经济拮据每月领取过2.5元的困难补助。由此及彼、由己及人,我成年及工作以后就逐渐意识到,世界上有许多人是需要得到他人帮助才能维持生命基本的尊严的。因此,在自己有了收入和经济可以自立以后,逐渐开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真正将自己的收入用于捐款应该是始于1990年春给“希望工程”的第一笔捐款200元人民币,第一次献血则更早,是1989年11月15日,当时在武警北京市总队三支队服役,这是我步入公益之路的开始。
记者:您有哪些印象深的亲历的公益事件?
于小卫:黑龙江佳木斯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救学生而失去双腿,全国各地有很多人为她捐款,我也是其中之一,为她的英雄壮举而感动,因为她不是弱势群体,她是关键时刻见义勇为,从而彰显人间大爱,能够为她捐款是我们捐款者的荣幸,从她身上更能感受到一种激励向上的力量!
记者:您的公益观是什么?您如何理解公益?
于小卫:孟子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也是我所欣赏和崇尚的公益观;所谓公益,结合今天的新思想新理念,就是要立足本职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履行好社会责任。
公益和慈善看似差不多,实则有本质不同,行慈善是需要一定物质条件的,行为人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受助对象比较固定单一,两者是不平等的;而公益则人人可为,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因为是一个互相成就成全的过程,尤其是行为人,更可以在做公益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记者:公益对您内心的影响是什么?
于小卫:我习惯用这样一句话阐释我投身公益事业的一番心境:“平常人以平常心为平常事!”
公益需要高道德和优质法律人才加入
记者:投身公益后您有哪些改变?
于小卫:说实话,三十年来,我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没有什么明显和本质的变化,因为初心既定,便不可动摇;如果经常变来变去的,那就说明,要么是当初的思想很不成熟,自己选择有误,要么就是带有投机心理,行为太过随性,都是不好的。
如果非要说自己有什么变化,那就是心态愈发平和,功利心愈来愈淡,本来就没太多的功利欲望。
记者:您对自己的公益还有什么新目标?
于小卫:我希望中国内地的千人口献血率能早点儿达到15~20,这样的话,各大中城市就不会总传出“血荒”的消息了。公益有很多方面的事情大可为之,但是我们作为热血跑者深知,到目前为止,血液依然不能人工合成和制造出来,只能依赖健康人体来捐献,而血液又是生命之源,所以,通过自己无偿献血的行为,去感召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这就是我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之所在。
记者:对中国当代公益事业有什么期许?
于小卫:希望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希望许多好的政策和措施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希望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宗旨理念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希望能有更多具备相当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具备较高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优秀人才加入进来,因为很多公益组织成员或团队负责人的个人自身素质(尤其是法律意识)亟待提高。
记者:您说过马拉松如公益,如何理解?
于小卫: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做公益同样如此,要慎终如始、一以贯之,不能掺杂过度的名利之心和欲望,就是要老实诚恳地做事情,这样才能达成目标计划。
有些团队和负责人,其初心应该是好的,但是未能及时总结反省,所以逐渐背离初心原则,以致有些走偏,就好比是跑马拉松盲目追求成绩名誉,有可能跑崩出问题,这个应该让所有公益人士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
编者按:
6月14日是第17个“世界献血者日”,主题是“安全血液,拯救生命”。献血是拯救生命的崇高行为,也是一种公益行为。在金融行业,也有许多人致力于这项公益事业,奉献爱心,为人们的健康做贡献。工行北京紫竹院支行客服经理于小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说:“初心既定,便不可动摇。”
王梓/制图
□本报记者 方磊
在金融界,有一批人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力所能及服务社会。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淀西区紫竹院支行客服经理于小卫就是一名知名公益人士。他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银、铜奖各一次,是北京市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北京市红十字会荣誉会员。
“公益与慈善有本质不同”
记者:您怎样看待公益?
于小卫:我个人认为,公益无限,不必拘泥于时间地点形式等因素,只要社会和他人有需要,而自己又恰恰力所能及,就可以投身其中。
公益之行,要从实际出发、用心去做,但是不要刻意勉强为之,否则就成了作秀。
记者:您是如何开始做公益的?
于小卫:这是善良的本心加作为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共和国公民和工行员工等诸种社会身份角色的责任感使命感所使然。
党和政府在治国理政和带领全国人民奋斗迈进的过程中,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此外,我们作为社会公民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公益公益,公民不做,谁做?!
我从小到大,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上初中时因为家庭经济拮据每月领取过2.5元的困难补助。由此及彼、由己及人,我成年及工作以后就逐渐意识到,世界上有许多人是需要得到他人帮助才能维持生命基本的尊严的。因此,在自己有了收入和经济可以自立以后,逐渐开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真正将自己的收入用于捐款应该是始于1990年春给“希望工程”的第一笔捐款200元人民币,第一次献血则更早,是1989年11月15日,当时在武警北京市总队三支队服役,这是我步入公益之路的开始。
记者:您有哪些印象深的亲历的公益事件?
于小卫:黑龙江佳木斯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救学生而失去双腿,全国各地有很多人为她捐款,我也是其中之一,为她的英雄壮举而感动,因为她不是弱势群体,她是关键时刻见义勇为,从而彰显人间大爱,能够为她捐款是我们捐款者的荣幸,从她身上更能感受到一种激励向上的力量!
记者:您的公益观是什么?您如何理解公益?
于小卫:孟子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也是我所欣赏和崇尚的公益观;所谓公益,结合今天的新思想新理念,就是要立足本职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履行好社会责任。
公益和慈善看似差不多,实则有本质不同,行慈善是需要一定物质条件的,行为人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受助对象比较固定单一,两者是不平等的;而公益则人人可为,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因为是一个互相成就成全的过程,尤其是行为人,更可以在做公益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记者:公益对您内心的影响是什么?
于小卫:我习惯用这样一句话阐释我投身公益事业的一番心境:“平常人以平常心为平常事!”
公益需要高道德和优质法律人才加入
记者:投身公益后您有哪些改变?
于小卫:说实话,三十年来,我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没有什么明显和本质的变化,因为初心既定,便不可动摇;如果经常变来变去的,那就说明,要么是当初的思想很不成熟,自己选择有误,要么就是带有投机心理,行为太过随性,都是不好的。
如果非要说自己有什么变化,那就是心态愈发平和,功利心愈来愈淡,本来就没太多的功利欲望。
记者:您对自己的公益还有什么新目标?
于小卫:我希望中国内地的千人口献血率能早点儿达到15~20,这样的话,各大中城市就不会总传出“血荒”的消息了。公益有很多方面的事情大可为之,但是我们作为热血跑者深知,到目前为止,血液依然不能人工合成和制造出来,只能依赖健康人体来捐献,而血液又是生命之源,所以,通过自己无偿献血的行为,去感召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这就是我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之所在。
记者:对中国当代公益事业有什么期许?
于小卫:希望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希望许多好的政策和措施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希望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宗旨理念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希望能有更多具备相当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具备较高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优秀人才加入进来,因为很多公益组织成员或团队负责人的个人自身素质(尤其是法律意识)亟待提高。
记者:您说过马拉松如公益,如何理解?
于小卫: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做公益同样如此,要慎终如始、一以贯之,不能掺杂过度的名利之心和欲望,就是要老实诚恳地做事情,这样才能达成目标计划。
有些团队和负责人,其初心应该是好的,但是未能及时总结反省,所以逐渐背离初心原则,以致有些走偏,就好比是跑马拉松盲目追求成绩名誉,有可能跑崩出问题,这个应该让所有公益人士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