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冠肺炎病毒导致的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极大冲击,人们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也随着疫情的发展而日益提升。那么在这场罕见的疫情风暴当中,我们该如何认识、理解新冠肺炎病毒,又该如何保护家人的健康?
王梓/制图
□康熙雄
新冠患者是如何被确诊的
目前主要就是通过核酸检测的方式,医学上也叫RNA病毒检测。除了核酸检测的结果,我们还会对每一个初步确诊的患者进行“1+3”的复诊测试,其中“1”指的就是核酸检测,“3”包含淋巴细胞检测、抗体检测和CT的检测,我们会根据“1+3”的指标来作为患者最终确诊的核心依据。
既然核酸检测是目前判断患者是否确诊的一个主要依据,那么我们是怎样进行核酸检测的?
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分别是鼻咽拭子、口咽拭子、对痰液和肺泡灌洗液的检测。最为常见的检测方式是通过鼻咽拭子和口咽拭子。因为新冠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来进行传播,最开始病毒会停留在人体的鼻腔,再往后发展就会分别进入到我们的咽喉、血液、器官,所以鼻咽拭子和口咽拭子是目前进行核酸检测应用最广、效率最高的一种取样方式。
会不会有核酸检测呈阴性,最终还是确诊的病例呢?
答案是有的。因为新冠病毒在感染人的过程中会先停留在人的鼻腔,之后进入到咽喉,再往后随血液系统进入到身体的各个器官,所以当病毒已经进入到患者的脏器时,如果我们仍然通过早期的鼻咽拭子和口咽拭子对患者进行核酸检测,有可能检测不到阳性。
对这类病例我们该采取什么检测手段呢?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抗体检测,通过手指和静脉进行采血,来对患者血液中的抗体数量进行筛查。抗体检测能比较准确的判断患者是否感染,同时也可以通过抗体的数量来确认其对病毒免疫力的高低。
就目前防控形式而言,我们对绝大多数没有疑似症状的人主要采取鼻咽拭子和口咽拭子进行核酸检测,疑似病例或是相关患者更多的会涉及痰液、肺泡液和血液检测。
为什么是新冠肺炎
从医学角度上来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疾病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都应统称为新冠疾病,但正因为它的主症状发生在人体的肺部,所以我们将新冠疾病统称为新冠肺炎,这也是为什么疫情发生后,国内呼吸科的专家像钟南山院士、王辰院士他们最先冲到了抗疫一线。
那么新冠肺炎与新冠疾病还有什么区别呢?
从整体上看新冠病毒作用的是全身的血管系统以及全身的脏器,但由于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其最主要的病灶是在人的肺部,如果我们在病毒刚作用于肺部时就将其控制住,它就不会再通过血管系统向身体其他部位蔓延,那么此时的病症就称之为新冠肺炎;当病毒已经蔓延到其他各脏器时,那么就不能叫新冠肺炎,只能叫新冠疾病了。
同时这个冠状病毒还很“鬼”,我们刚才提到了它不仅仅作用在呼吸道上,也可能作用在身体的其他脏器,比如顺着血管进入人体的肾脏、大肠和男性的生殖器上。临床调查表明男性的睾丸组织里也有一部分病毒的受体,所以病毒就会侵袭到相应的组织部位产生相关病变。所以就新冠病毒产生的作用而言,其对男性患者的影响略大于女性患者。
那么新冠病毒感染人体都会经历哪几个阶段呢?
第一个阶段就是“潜伏期”。由于病毒未达到真正产生相关炎症的数量,所以处于潜伏期的人群基本在临床反应上没有症状,和正常人完全一样。第二个阶段就是“免疫感应期”。患者身体里的免疫系统已经开始识别病毒,并且已经产生免疫反应了,如发热等症状的出现,在这个阶段里面有75%的人属于轻型症状,一般只会出现一些与感冒相似的情况,并随着相关抗体的和免疫力的提升,逐渐开始好转。剩下的25%就会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即“免疫风暴期”。由于病毒载量的增加以及快速蔓延,导致自身免疫力已无法对其进行抑制,患者就会产生一些中重症的临床表现,如呼吸衰竭、呼吸综合征、脏器衰竭等。
在疫情最严重的阶段,武汉最先征集的是三个方面的专家,一个是感染专家,一个是呼吸科专家,一个是急症处理专家。当时的患者中很多都是在肺部有病症的,所以感染科和呼吸科的专家们就会率先对这部分群人开展治疗。中、重症的一些患者当出凝血、多脏器受损、衰竭现象时就会被送到ICU,由急症处理专家对这类群体实施救治。
什么是健康
在学术层面上,我们把健康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躯体的健康”,包括没有饥饿、没有疾病、能够精力充沛的生活和劳动、满足基本的卫生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健康不仅仅是要满足生存的条件,还有“身心健康”,包括满足基本经济的要求、日常的生活自由、精神内心的愉悦;第三级用一个最准确的词来概括就是“主动健康”,主动健康顾名思义不是吃饱了喝足了就满足了,而是在于你能不能主动地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调节心理状态,适应社会和工作的压力。
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在谈到自己的精神状态时都会有一个很负面的评价,觉得压力很大、睡眠很差、情绪不稳、焦虑明显,种种负面的背后就会导致很多的健康隐患,所以有关身心健康方面的专业指导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非常重要的。
保险行业有句话叫“你永远不知道风险哪一天会到来”,放到健康这个课题里就是,“你永远不知道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状态会在哪一天、哪一刹那突然转变”。那么这个事情到底能不能预测呢?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进步,有些疾病已经变得可以预测了,关键在于我们对健康信息、数据的重视和采集,最常见的像每年至少做一次的体检、跑步时你的心率、一些糖尿病人日常的血糖管理以及像基因检测等等方式。只有掌握了更多场景、更全面的个人健康数据,才有利于我们真正地把健康管理,尤其是“主动健康”落实下来,从而向着每一个个体都能健康长寿的方向发展。
随着5G时代的加速到来,物联网、医用穿戴设备的普及,我们相信家庭健康管理的时代即将到来。像我们常见的血压计、血糖计、温度计、呼吸机、心跳机、血氧机等,都可以实现家用,并且非常方便的实时测算出来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健康数据。而很多更智能的像睡眠仪等通过观察你的睡眠状况来对你的健康习惯作出干预的科技产品,也将在家庭健康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然,对很多有老人的家庭来说,除了以上这些基本的家庭健康管理手段之外,还有几个对呵护家庭健康非常重要的方式。首先就是家庭护理。像药膳、理疗、营养调理、体育运动等,都可以算在家庭护理的范畴之内。其次就是远程医疗。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很多“看病难”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的方式得以缓解,包括社区医疗、线上会诊、医养结合等等,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所以未来我们的家庭都将既是一个健康监测中心,又是一个健康管理中心,还是一个健康护理、诊疗中心。能够更好地做到对潜在疾病进行提前的预测和干预,以达到呵护全家健康的最终目的。
提高免疫力
预防新冠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提高自身免疫力。我建议大家一是要注重适量的运动;二是要注重营养的补充,尤其是蛋白质的补充;三是做好正常的防护,不要对新冠病毒过分恐惧。因为当你处于过于恐惧的状态时,神经系统会刺激内分泌系统,从而产生大量的激素,反倒使自身的免疫系统被抑制,增大了自身的感染风险。
当下,疫情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个焦点课题,而家庭的健康管理像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通过健康指标的监测来对潜在的疾病进行提前的干预等等,却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轻视的课题。希望大家对新冠病毒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对家庭健康能够足够的重视,也祝愿我们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祝愿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美好、健康的生活。
(康熙雄:国务院联防联控医学专家、北京医学检验学会会长)
(该文章根据康熙雄教授做客《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的“名家说风险,保障进万家”直播活动的发言稿整理而成)
编者按:
新冠肺炎病毒导致的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极大冲击,人们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也随着疫情的发展而日益提升。那么在这场罕见的疫情风暴当中,我们该如何认识、理解新冠肺炎病毒,又该如何保护家人的健康?
王梓/制图
□康熙雄
新冠患者是如何被确诊的
目前主要就是通过核酸检测的方式,医学上也叫RNA病毒检测。除了核酸检测的结果,我们还会对每一个初步确诊的患者进行“1+3”的复诊测试,其中“1”指的就是核酸检测,“3”包含淋巴细胞检测、抗体检测和CT的检测,我们会根据“1+3”的指标来作为患者最终确诊的核心依据。
既然核酸检测是目前判断患者是否确诊的一个主要依据,那么我们是怎样进行核酸检测的?
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分别是鼻咽拭子、口咽拭子、对痰液和肺泡灌洗液的检测。最为常见的检测方式是通过鼻咽拭子和口咽拭子。因为新冠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来进行传播,最开始病毒会停留在人体的鼻腔,再往后发展就会分别进入到我们的咽喉、血液、器官,所以鼻咽拭子和口咽拭子是目前进行核酸检测应用最广、效率最高的一种取样方式。
会不会有核酸检测呈阴性,最终还是确诊的病例呢?
答案是有的。因为新冠病毒在感染人的过程中会先停留在人的鼻腔,之后进入到咽喉,再往后随血液系统进入到身体的各个器官,所以当病毒已经进入到患者的脏器时,如果我们仍然通过早期的鼻咽拭子和口咽拭子对患者进行核酸检测,有可能检测不到阳性。
对这类病例我们该采取什么检测手段呢?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抗体检测,通过手指和静脉进行采血,来对患者血液中的抗体数量进行筛查。抗体检测能比较准确的判断患者是否感染,同时也可以通过抗体的数量来确认其对病毒免疫力的高低。
就目前防控形式而言,我们对绝大多数没有疑似症状的人主要采取鼻咽拭子和口咽拭子进行核酸检测,疑似病例或是相关患者更多的会涉及痰液、肺泡液和血液检测。
为什么是新冠肺炎
从医学角度上来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疾病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都应统称为新冠疾病,但正因为它的主症状发生在人体的肺部,所以我们将新冠疾病统称为新冠肺炎,这也是为什么疫情发生后,国内呼吸科的专家像钟南山院士、王辰院士他们最先冲到了抗疫一线。
那么新冠肺炎与新冠疾病还有什么区别呢?
从整体上看新冠病毒作用的是全身的血管系统以及全身的脏器,但由于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其最主要的病灶是在人的肺部,如果我们在病毒刚作用于肺部时就将其控制住,它就不会再通过血管系统向身体其他部位蔓延,那么此时的病症就称之为新冠肺炎;当病毒已经蔓延到其他各脏器时,那么就不能叫新冠肺炎,只能叫新冠疾病了。
同时这个冠状病毒还很“鬼”,我们刚才提到了它不仅仅作用在呼吸道上,也可能作用在身体的其他脏器,比如顺着血管进入人体的肾脏、大肠和男性的生殖器上。临床调查表明男性的睾丸组织里也有一部分病毒的受体,所以病毒就会侵袭到相应的组织部位产生相关病变。所以就新冠病毒产生的作用而言,其对男性患者的影响略大于女性患者。
那么新冠病毒感染人体都会经历哪几个阶段呢?
第一个阶段就是“潜伏期”。由于病毒未达到真正产生相关炎症的数量,所以处于潜伏期的人群基本在临床反应上没有症状,和正常人完全一样。第二个阶段就是“免疫感应期”。患者身体里的免疫系统已经开始识别病毒,并且已经产生免疫反应了,如发热等症状的出现,在这个阶段里面有75%的人属于轻型症状,一般只会出现一些与感冒相似的情况,并随着相关抗体的和免疫力的提升,逐渐开始好转。剩下的25%就会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即“免疫风暴期”。由于病毒载量的增加以及快速蔓延,导致自身免疫力已无法对其进行抑制,患者就会产生一些中重症的临床表现,如呼吸衰竭、呼吸综合征、脏器衰竭等。
在疫情最严重的阶段,武汉最先征集的是三个方面的专家,一个是感染专家,一个是呼吸科专家,一个是急症处理专家。当时的患者中很多都是在肺部有病症的,所以感染科和呼吸科的专家们就会率先对这部分群人开展治疗。中、重症的一些患者当出凝血、多脏器受损、衰竭现象时就会被送到ICU,由急症处理专家对这类群体实施救治。
什么是健康
在学术层面上,我们把健康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躯体的健康”,包括没有饥饿、没有疾病、能够精力充沛的生活和劳动、满足基本的卫生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健康不仅仅是要满足生存的条件,还有“身心健康”,包括满足基本经济的要求、日常的生活自由、精神内心的愉悦;第三级用一个最准确的词来概括就是“主动健康”,主动健康顾名思义不是吃饱了喝足了就满足了,而是在于你能不能主动地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调节心理状态,适应社会和工作的压力。
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在谈到自己的精神状态时都会有一个很负面的评价,觉得压力很大、睡眠很差、情绪不稳、焦虑明显,种种负面的背后就会导致很多的健康隐患,所以有关身心健康方面的专业指导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非常重要的。
保险行业有句话叫“你永远不知道风险哪一天会到来”,放到健康这个课题里就是,“你永远不知道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状态会在哪一天、哪一刹那突然转变”。那么这个事情到底能不能预测呢?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进步,有些疾病已经变得可以预测了,关键在于我们对健康信息、数据的重视和采集,最常见的像每年至少做一次的体检、跑步时你的心率、一些糖尿病人日常的血糖管理以及像基因检测等等方式。只有掌握了更多场景、更全面的个人健康数据,才有利于我们真正地把健康管理,尤其是“主动健康”落实下来,从而向着每一个个体都能健康长寿的方向发展。
随着5G时代的加速到来,物联网、医用穿戴设备的普及,我们相信家庭健康管理的时代即将到来。像我们常见的血压计、血糖计、温度计、呼吸机、心跳机、血氧机等,都可以实现家用,并且非常方便的实时测算出来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健康数据。而很多更智能的像睡眠仪等通过观察你的睡眠状况来对你的健康习惯作出干预的科技产品,也将在家庭健康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然,对很多有老人的家庭来说,除了以上这些基本的家庭健康管理手段之外,还有几个对呵护家庭健康非常重要的方式。首先就是家庭护理。像药膳、理疗、营养调理、体育运动等,都可以算在家庭护理的范畴之内。其次就是远程医疗。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很多“看病难”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的方式得以缓解,包括社区医疗、线上会诊、医养结合等等,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所以未来我们的家庭都将既是一个健康监测中心,又是一个健康管理中心,还是一个健康护理、诊疗中心。能够更好地做到对潜在疾病进行提前的预测和干预,以达到呵护全家健康的最终目的。
提高免疫力
预防新冠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提高自身免疫力。我建议大家一是要注重适量的运动;二是要注重营养的补充,尤其是蛋白质的补充;三是做好正常的防护,不要对新冠病毒过分恐惧。因为当你处于过于恐惧的状态时,神经系统会刺激内分泌系统,从而产生大量的激素,反倒使自身的免疫系统被抑制,增大了自身的感染风险。
当下,疫情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个焦点课题,而家庭的健康管理像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通过健康指标的监测来对潜在的疾病进行提前的干预等等,却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轻视的课题。希望大家对新冠病毒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对家庭健康能够足够的重视,也祝愿我们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祝愿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美好、健康的生活。
(康熙雄:国务院联防联控医学专家、北京医学检验学会会长)
(该文章根据康熙雄教授做客《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的“名家说风险,保障进万家”直播活动的发言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