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银行:风雨百年 傲骨昂然(骨气篇·下)

发布时间:2020-09-11 10:03:55    作者:林振荣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林振荣

金融风潮:信誉“试金石”

5月12日,是颁布停兑令之日,储户恐慌,纷纷前往银行兑银。外间谣传汇丰银行已拒收中行钞券,故中行机构的门前拥挤不堪。宋汉章委托8家商业银行、钱庄代办兑现。适逢星期六,向例银行只营业半天,下午理账。为稳定人心,使金融形势不致继续恶化,沪行主动承担责任,充分利用舆情,提前登报公告,宣示诚意及决心,将营业时间延长至下午3时(注3),让蜂拥前来的顾客顺利兑银,减少忙乱。中行商股股东联合会也登报公示,沪行所有资产负债账目移交英国律师古柏和日本律师村上,由其代为保管准备金,然后再具函全权委托宋汉章、张嘉璈主持营业,沪行钞票随时兑现。第三天为星期日,银行原本停业休息,沪行特意登报公布“今日礼拜,特别开门,自上午9时至12时,收兑本行上海钞票,特此布告”,其言行足以稳定民心。

张嘉璈

宋汉章

中国银行沪行13日兑付57万元,14日与15日两日共兑出70万元,应急的库存现银已基本耗尽,宋汉章又亲赴汇丰银行、德华银行,与两行经理磋商,拟以分行行址和苏州河岸堆栈,以及收押之地产道契等作为担保,允准商借透支。到16日情形稍缓,兑出27万元,17日情形愈缓,仅兑出13万元。各银行收进中行沪钞,也都随即用出,不复持往兑现,市面流通情形已与风潮前无异。直到政府发布取消暂停兑现的决议,挤兑数日里中国银行沪行合计兑付银元160余万元,同时商存款项亦被提取了数百万元(注4)。民情舆论都对中国银行沪行的危急公关举措称赞不已,谓“然非资本雄厚兼有胆识者,何能若是!此后持有上海中国银行钞票者,均可少安毋躁矣”(注5)。

“停兑令”引爆的金融风潮以中国银行胜利而告平息,沪行宋张二君,凭借超凡的胆识和谋略,夙夜在公,运筹帷幄,带头抗令,引领示范,居功甚伟,最终成功地化解了金融危机。其举重若轻,灵活应对,借以保全银行信誉及商民利益的做法,彰显昂扬激情为民请命的壮士情怀,可歌可泣,昭示出“声誉高于生命,诚信重于泰山”的银行存亡之道,不仅稳定了江南金融秩序,也对中国银行未来发展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成功堪为后来金融人引以为鉴。

从实际结果来看,抗令“不停兑”让中行有了意外的惊喜,绝处逢生,因祸得福:中国银行信誉未降反升,业务水平诸项指标除1916年当年有所回落外,自1917年始逐步恢复,到1920年时发行总额及存款总额均超过停兑令前的水平。反观交通银行,原本与中国银行并驾齐驱难分高下,因忠实履行了停兑令转而走下坡路,不几年市场份额就滑落到只及中国银行的一半还弱。

真实的银行家生涯

中行是经历过看得见硝烟的金融战洗礼的银行,其遭逢商战争斗的真实场景,宛如谍战剧枪战片,惊心动魄,前有宋汉章不惧上海都督陈其美淫威,拒绝其筹饷无理要求,而遭逢“曹家渡小万柳堂绑架”的事件。中有1927年北伐军抵达上海,蒋介石因缺饷而打银行准备金的主意,向中国银行“商借”银元100万,宋汉章坚决不肯违规操作,要求提供担保而触怒蒋,经陈光甫等人从中斡旋,蒋才收了杀心。后有1941年初,军统与汪伪特务组织76号在上海滩“暗杀竞赛”:中国银行集体宿舍的128名职员及家属(内有周耀瑾、孟澍濂、周济等中共地下党员)遭“76号”绑作人质,严刑拷打,中国银行三名无辜主任曹善庆、张筱衡、张立暐死伤于日伪枪下,由汪伪汉奸一手策划的集体屠杀,引起舆论哗然。

中行之“骨气”源出哪里?我以为源自“内方”规矩。中行高层信奉“在商言商”,做事有底线,从道不从上,跟理不跟风,不慑于淫威、不攀缘高枝,不畏于权势、不委于名利。从中行首任“掌柜”吴鼎昌,到继任者冯耿光、金还,再到宋汉章、张嘉璈,他们多才而不放旷,有傲骨但无傲气,是清操励俗的正人君子,他们乐业、勤业、敬业,遇大事有责任,能担当,慎独慎微,有原则守底线,是中行人特质的典范。

中国银行1916年5月14日刊登在上海《申报》上照常兑付钞票的广告。

商业银行固然要服务于国家财政货币政策,但生逢兵连祸结之乱世,完全听命于短命的军阀政府,可能就有灭顶之灾。中行高层都忧虑“国家政令因人而变更,金融机关以意为兴废”,政府把银行当成小金库,予取予求,银行无法独立经营,像一叶浮萍,四处飘零,濒于危亡。因此均鄙视银行家为个人升迁利益而让银行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径,竭力主张官商合办,以商股挟制官股,力主扩招商股,努力维护银行的“独立”与“信誉”。

中行创始人堪为

金融人的典范楷模

银行史资料是刻板教条的,但银行人物故事是鲜活生动的。银行的辉煌离不开金融人物的星星点灯,所以我们读史不能“目中无人”,读史使人明智,首先是要铭记先辈,见贤思齐。中行的百年史册记载着无数金融人无私奉献的奋斗历程,但肯定不会缺少以下两位先贤的大名。

宋汉章(1872-1968年)不仅是中国银行、中国保险公司的创始人,还担当上海银行公会首任会长、中国保险学会首任会长、上海总商会会长,是实至名归的金融领袖。从中国通商银行到大清银行再到中国银行,宋汉章履职金融界长达五十余年,几乎经历了中国近现代金融史的全部历程。在他看来,银行保险是一项受人之托的事业,身在其位,必须对众多客户负责,因此主张“在商言商”,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恪守银行经营规范,反对金融业依附于政治,反对随意动用银行款项,毕生维护金融稳定。宋汉章虚怀若谷,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对自己所笃爱的事业尽职尽责,他的德、能、勤、绩,堪为后世金融人的师表,其凛然正气,信义经商形象广为人知,也让中国金融业整体受惠。

宋汉章是史上首位不领分毫薪酬的保险公司董事长——担任中国保险公司董事长近20年,他习惯以已在中国银行拿过一份薪水,故在中保拒领分文报酬,纯系尽义务。除中行中保外,宋还任过1933年创办的至中银行董事长,做过中一信托公司董事,农林部渔业银团常务理事等,他一概以已领报酬为由,拒绝有“分外”的收入,他从不搞买卖股票、炒卖外汇等行为,以避免利益输送。宋汉章一生律己甚严,廉洁奉公,不做非分之想,连分内的合法所得也拒绝,放眼金融界,有几人可以做到?

大凡心地纯粹,无私欲私念、私情私心的人,便有了凛然骨气、浩然正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宋汉章淡泊名利,生活俭朴,他从未购置过私人房产,大半生住的是银行提供的住宅,按月缴纳租金,连个人出资认购的中国银行股票最后也留赠给了银行,成为行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海解放前夕,宋汉章被胁迫撤往香港,蒋介石想让他去台湾,他心灰意冷,寻机携子由美国转道巴西定居。上世纪60年代,他想落叶归根,从南美返回香港定居,租住北角二房一厅没有冷气的住宅(其时日本电器开始大举抢滩香港,冷气机已不属特别奢华之物)。香港夏天闷热,实在热得吃不消,他就到楼下一家理发店去吹吹冷气!也有传说他常去中国银行营业厅吹冷气,因他衣着朴素,行员谁都没认出他是中国银行的老祖宗,一次偶然的机会被一个老员工认出,众人大为感叹。后来他在香港去世,身后遗产仅10来万美元。

张嘉璈(1889-1979年),字公权,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留学于日本东京庆应大学,主修财政经济,敏而好学,金融学养深厚,1914年弃官就商,出任中行沪行副经理,1917年被提升为总行副总裁,他按照商业化原则,对中行保守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采用西式簿记,强化优质服务,严格人事管理,擢升新式人才等,将中国银行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1928年至1935年担任中行总裁,业绩卓著。到1935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以财政部训令的方式,对中国银行进行增资扩股改制,张嘉璈被驱逐,这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商业化经营之黄金时代的结束。上世纪70年代,旅居美国的张嘉璈接受记者访问,当问及当年离开中行的原因时,他回答到,因“财政当局要拿银行当国库,我却以为银行是银行,国库是国库,这一点意见不合,所以造成了我离开中国银行的最大原因”(注6)。张嘉璈在中国银行前后任职达23年之久,对于中国银行的成长发展呕心沥血。他追求的金融事业理想是力求主导中国银行实行完全股份制,但在当时金融统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张嘉璈晚年在美国时,也受困于居无定所,他一世在金融界拼搏,公而忘私,最终连房子都买不起,后来还是由陈光甫、李铭、项康元、吴昆生等老朋友,每人拿出1000美元集资帮他解决困难。智者乐,仁者寿,1979年10月13日,张嘉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逝世,享年91岁。

【注释】:

注3,“昨日之市兑”[N]《申报》1916年5月14日.

注4,《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史》(中国银行上海国际金融研究所,行史编写组.[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注5,“新评三”[N].《新闻报》1916年5月15日,第三张第二版

注6,“张公权先生自述往事答客问”(美国圣若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孙中山史料研究室录音专访后的整理稿)〔J〕.传记文学,1977

【参考书目】:

《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年)》(卜明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初版)

《中行生活》1934年新年号

“中国银行与停兑令风潮探因”(董昕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24卷第1期2007年1月)

(作者系金融历史学者)


中国银行:风雨百年 傲骨昂然(骨气篇·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9-11

□林振荣

金融风潮:信誉“试金石”

5月12日,是颁布停兑令之日,储户恐慌,纷纷前往银行兑银。外间谣传汇丰银行已拒收中行钞券,故中行机构的门前拥挤不堪。宋汉章委托8家商业银行、钱庄代办兑现。适逢星期六,向例银行只营业半天,下午理账。为稳定人心,使金融形势不致继续恶化,沪行主动承担责任,充分利用舆情,提前登报公告,宣示诚意及决心,将营业时间延长至下午3时(注3),让蜂拥前来的顾客顺利兑银,减少忙乱。中行商股股东联合会也登报公示,沪行所有资产负债账目移交英国律师古柏和日本律师村上,由其代为保管准备金,然后再具函全权委托宋汉章、张嘉璈主持营业,沪行钞票随时兑现。第三天为星期日,银行原本停业休息,沪行特意登报公布“今日礼拜,特别开门,自上午9时至12时,收兑本行上海钞票,特此布告”,其言行足以稳定民心。

张嘉璈

宋汉章

中国银行沪行13日兑付57万元,14日与15日两日共兑出70万元,应急的库存现银已基本耗尽,宋汉章又亲赴汇丰银行、德华银行,与两行经理磋商,拟以分行行址和苏州河岸堆栈,以及收押之地产道契等作为担保,允准商借透支。到16日情形稍缓,兑出27万元,17日情形愈缓,仅兑出13万元。各银行收进中行沪钞,也都随即用出,不复持往兑现,市面流通情形已与风潮前无异。直到政府发布取消暂停兑现的决议,挤兑数日里中国银行沪行合计兑付银元160余万元,同时商存款项亦被提取了数百万元(注4)。民情舆论都对中国银行沪行的危急公关举措称赞不已,谓“然非资本雄厚兼有胆识者,何能若是!此后持有上海中国银行钞票者,均可少安毋躁矣”(注5)。

“停兑令”引爆的金融风潮以中国银行胜利而告平息,沪行宋张二君,凭借超凡的胆识和谋略,夙夜在公,运筹帷幄,带头抗令,引领示范,居功甚伟,最终成功地化解了金融危机。其举重若轻,灵活应对,借以保全银行信誉及商民利益的做法,彰显昂扬激情为民请命的壮士情怀,可歌可泣,昭示出“声誉高于生命,诚信重于泰山”的银行存亡之道,不仅稳定了江南金融秩序,也对中国银行未来发展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成功堪为后来金融人引以为鉴。

从实际结果来看,抗令“不停兑”让中行有了意外的惊喜,绝处逢生,因祸得福:中国银行信誉未降反升,业务水平诸项指标除1916年当年有所回落外,自1917年始逐步恢复,到1920年时发行总额及存款总额均超过停兑令前的水平。反观交通银行,原本与中国银行并驾齐驱难分高下,因忠实履行了停兑令转而走下坡路,不几年市场份额就滑落到只及中国银行的一半还弱。

真实的银行家生涯

中行是经历过看得见硝烟的金融战洗礼的银行,其遭逢商战争斗的真实场景,宛如谍战剧枪战片,惊心动魄,前有宋汉章不惧上海都督陈其美淫威,拒绝其筹饷无理要求,而遭逢“曹家渡小万柳堂绑架”的事件。中有1927年北伐军抵达上海,蒋介石因缺饷而打银行准备金的主意,向中国银行“商借”银元100万,宋汉章坚决不肯违规操作,要求提供担保而触怒蒋,经陈光甫等人从中斡旋,蒋才收了杀心。后有1941年初,军统与汪伪特务组织76号在上海滩“暗杀竞赛”:中国银行集体宿舍的128名职员及家属(内有周耀瑾、孟澍濂、周济等中共地下党员)遭“76号”绑作人质,严刑拷打,中国银行三名无辜主任曹善庆、张筱衡、张立暐死伤于日伪枪下,由汪伪汉奸一手策划的集体屠杀,引起舆论哗然。

中行之“骨气”源出哪里?我以为源自“内方”规矩。中行高层信奉“在商言商”,做事有底线,从道不从上,跟理不跟风,不慑于淫威、不攀缘高枝,不畏于权势、不委于名利。从中行首任“掌柜”吴鼎昌,到继任者冯耿光、金还,再到宋汉章、张嘉璈,他们多才而不放旷,有傲骨但无傲气,是清操励俗的正人君子,他们乐业、勤业、敬业,遇大事有责任,能担当,慎独慎微,有原则守底线,是中行人特质的典范。

中国银行1916年5月14日刊登在上海《申报》上照常兑付钞票的广告。

商业银行固然要服务于国家财政货币政策,但生逢兵连祸结之乱世,完全听命于短命的军阀政府,可能就有灭顶之灾。中行高层都忧虑“国家政令因人而变更,金融机关以意为兴废”,政府把银行当成小金库,予取予求,银行无法独立经营,像一叶浮萍,四处飘零,濒于危亡。因此均鄙视银行家为个人升迁利益而让银行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径,竭力主张官商合办,以商股挟制官股,力主扩招商股,努力维护银行的“独立”与“信誉”。

中行创始人堪为

金融人的典范楷模

银行史资料是刻板教条的,但银行人物故事是鲜活生动的。银行的辉煌离不开金融人物的星星点灯,所以我们读史不能“目中无人”,读史使人明智,首先是要铭记先辈,见贤思齐。中行的百年史册记载着无数金融人无私奉献的奋斗历程,但肯定不会缺少以下两位先贤的大名。

宋汉章(1872-1968年)不仅是中国银行、中国保险公司的创始人,还担当上海银行公会首任会长、中国保险学会首任会长、上海总商会会长,是实至名归的金融领袖。从中国通商银行到大清银行再到中国银行,宋汉章履职金融界长达五十余年,几乎经历了中国近现代金融史的全部历程。在他看来,银行保险是一项受人之托的事业,身在其位,必须对众多客户负责,因此主张“在商言商”,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恪守银行经营规范,反对金融业依附于政治,反对随意动用银行款项,毕生维护金融稳定。宋汉章虚怀若谷,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对自己所笃爱的事业尽职尽责,他的德、能、勤、绩,堪为后世金融人的师表,其凛然正气,信义经商形象广为人知,也让中国金融业整体受惠。

宋汉章是史上首位不领分毫薪酬的保险公司董事长——担任中国保险公司董事长近20年,他习惯以已在中国银行拿过一份薪水,故在中保拒领分文报酬,纯系尽义务。除中行中保外,宋还任过1933年创办的至中银行董事长,做过中一信托公司董事,农林部渔业银团常务理事等,他一概以已领报酬为由,拒绝有“分外”的收入,他从不搞买卖股票、炒卖外汇等行为,以避免利益输送。宋汉章一生律己甚严,廉洁奉公,不做非分之想,连分内的合法所得也拒绝,放眼金融界,有几人可以做到?

大凡心地纯粹,无私欲私念、私情私心的人,便有了凛然骨气、浩然正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宋汉章淡泊名利,生活俭朴,他从未购置过私人房产,大半生住的是银行提供的住宅,按月缴纳租金,连个人出资认购的中国银行股票最后也留赠给了银行,成为行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海解放前夕,宋汉章被胁迫撤往香港,蒋介石想让他去台湾,他心灰意冷,寻机携子由美国转道巴西定居。上世纪60年代,他想落叶归根,从南美返回香港定居,租住北角二房一厅没有冷气的住宅(其时日本电器开始大举抢滩香港,冷气机已不属特别奢华之物)。香港夏天闷热,实在热得吃不消,他就到楼下一家理发店去吹吹冷气!也有传说他常去中国银行营业厅吹冷气,因他衣着朴素,行员谁都没认出他是中国银行的老祖宗,一次偶然的机会被一个老员工认出,众人大为感叹。后来他在香港去世,身后遗产仅10来万美元。

张嘉璈(1889-1979年),字公权,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留学于日本东京庆应大学,主修财政经济,敏而好学,金融学养深厚,1914年弃官就商,出任中行沪行副经理,1917年被提升为总行副总裁,他按照商业化原则,对中行保守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采用西式簿记,强化优质服务,严格人事管理,擢升新式人才等,将中国银行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1928年至1935年担任中行总裁,业绩卓著。到1935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以财政部训令的方式,对中国银行进行增资扩股改制,张嘉璈被驱逐,这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商业化经营之黄金时代的结束。上世纪70年代,旅居美国的张嘉璈接受记者访问,当问及当年离开中行的原因时,他回答到,因“财政当局要拿银行当国库,我却以为银行是银行,国库是国库,这一点意见不合,所以造成了我离开中国银行的最大原因”(注6)。张嘉璈在中国银行前后任职达23年之久,对于中国银行的成长发展呕心沥血。他追求的金融事业理想是力求主导中国银行实行完全股份制,但在当时金融统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张嘉璈晚年在美国时,也受困于居无定所,他一世在金融界拼搏,公而忘私,最终连房子都买不起,后来还是由陈光甫、李铭、项康元、吴昆生等老朋友,每人拿出1000美元集资帮他解决困难。智者乐,仁者寿,1979年10月13日,张嘉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逝世,享年91岁。

【注释】:

注3,“昨日之市兑”[N]《申报》1916年5月14日.

注4,《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史》(中国银行上海国际金融研究所,行史编写组.[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注5,“新评三”[N].《新闻报》1916年5月15日,第三张第二版

注6,“张公权先生自述往事答客问”(美国圣若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孙中山史料研究室录音专访后的整理稿)〔J〕.传记文学,1977

【参考书目】:

《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年)》(卜明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初版)

《中行生活》1934年新年号

“中国银行与停兑令风潮探因”(董昕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24卷第1期2007年1月)

(作者系金融历史学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