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文化▪人物

海伦纳:为蒙古民族文化而歌

发布时间:2020-09-18 09:21:42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人物素描:

海伦纳,又名海德才,曾用笔名敖·奇达布日,蒙古族,1958年10月出生,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曾担任过盟行署盟长秘书、团委书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副处长,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内蒙古监管局党委宣传部部长。著有长篇小说《遥远的腾格里》《金雕拓跋珪》《蔚蓝的科尔沁》《青色蒙古》等四部,两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图书奖、内蒙古自治区报告文学一等奖,编剧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荣获美国洛杉矶世界民族电影节优秀儿童电影奖,2020年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记者 方磊

高光的文学开端

海伦纳出生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的沙坨牧村,在贫瘠的乡野听着科尔沁胡仁乌力格尔(民间艺人拉四胡说书)和家乡嘎达梅林的英雄故事成长,这是他在以后的创作中始终抒情抒写的烙印;少年时离开家乡远赴内蒙古西部求学、工作、生活十年,内蒙古东西部文化的对撞冲击产生火花,自幼酷爱文学的海伦纳,没有等待,拿起笔记下通往文学之初的幽微之境。

1976年高中毕业在《巴彦淖尔日报》发表处女作《戈壁医生》(蒙古文),1984年开始用汉文创作,1887年在《阿拉善报》连载系列散文《大漠沉思录》,同时阿拉善人民广播电台配乐连播,在《五月风》全文刊发;1990年在《内蒙古日报》发表中篇报告文学《一个普通银行家的追求》,在自治区金融系统和文坛引起反响,全国金融各类报刊转载,于1991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报告文学评奖一等奖。这是海伦纳文学之路的开端。

海伦纳最为重要的作品是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创作的四部长篇小说,这是他的代表性作品,即以腾格里大漠为背景,借助描写内蒙古高原上一座寺庙生活,表现大漠地区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漫长历史变迁的《遥远的腾格里》(1995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写北魏开国皇帝的《金雕拓跋珪》(200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内蒙古骑兵题材的《蔚蓝的科尔沁》(2009年远方出版社出版);还有近年获奖的《青色蒙古》(201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描写清朝初期科尔沁草原普通人悲欢离合生活的作品。

海伦纳擅长长篇小说创作,可也没有间断其他门类的写作,他认为写作从来是心灵的召唤,他曾创作的乌兰牧骑题材的中篇小说《鸿雁的故乡》,在《人民文学》2019年第5期头条发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文学界评价,这标志着海伦纳的作品走向全国。

海伦纳的作品用现在时髦的话叫不炫,没有稀奇古怪的表现与表达,但讲究有草原的广度、人性的深度和精神的高度,表达上紧紧根植于蒙古族文学悠久的传统,内容上紧紧根植于伟大祖国灿烂的发展历程,这是他孜孜不倦的心灵感悟。刚刚荣获了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长篇小说《青色蒙古》,作为草原文学重点作品一经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院校部分文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将之作为研究课题。

为蒙古民族文化而坚守

蒙古人心灵的底色是什么样的?海伦纳思考了好多年,又困扰着他到底要用什么视角来表达呢?据海伦纳说这部长篇小说《青色蒙古》整整写了十年,只为寻觅真谛。“人们的想象里草原那么的浪漫,实际上的草原是寂寞的,也是孤独的,牧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着,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爱和快乐,从不奢望什么,包括对大自然从不过度地索取,又那般地爱护每一片草场、每一条河流、每一汪胡泊,认为这一切都是苍天和大地的恩赐。只有你的心与这片草地紧紧贴在一起的时候,对游牧、生命、自然、生长的认知,才开始有一点一丝的感悟。”对这部小说,海伦纳起初的立意将全景式地展现草原游牧文化,精心塑造完美的蒙古母亲形象,作品里几位可敬可爱的女性,组合成多角度的蒙古母亲印象。后来许许多多的见闻使他豁然感悟,作品的主题也随之升华了。小说以科尔沁草原上潮尔沁(演奏马头琴说唱,民间艺人)世家三代人为主线,浓缩了清朝初期科尔沁蒙古人近百年的历史和心灵世界。

“蒙古民族既是一个英雄的民族,也是一个忧伤的民族。战争、人性、命运、爱情,几乎牵连着每个家庭、每对相爱的男女,对命运的抗争到顺从,对爱的无所适从,等等。命运的旋律中诉说着千千万万蒙古人的心语:渴望永远的和平、安宁、自由、爱情……”海伦纳谈及自己10年心血的作品时感言道。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化。而每个民族的文化,如同苍茫大地上奔流的条条江河,有的在中途断流了、干凅了,被无情的沙漠淹没了;有的渐渐变成了涓涓溪流,无奈地呻吟;有的奔流不息,欢唱着生命的赞歌,滋润着两岸原野,焕发着无穷的魅力……“蒙古民族是富有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我爱我的民族胜过爱我自己的生命!我在三十多年的文学创作道路上,犹如一匹蒙古马在辽阔无边的草原上不知疲倦地奔驰,追寻心中的梦!苦苦探索自己民族文化的灵魂,试图解读完美的答案。或许我一生都不能完全诠释这一命题,可我甘愿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的坚守者。”这是海伦纳在内心的誓言。

社会与民族文学皆不可缺位

海伦纳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到银监会省局工作,曾经担任过秘书、综合处副处长、办公室副主任、宣传部长,一直在文秘和宣传岗位上,文字工作任务一直很繁重,海伦纳是业余创作,从未因为文学影响过本职工作。“时间,对我来说极为珍贵的,能够挤出的时间从不浪费,每个节假日成为我文学创作的黄金时光,有时出差坐在火车上、飞机上都在构思或创作。当然,也要甘愿牺牲自己许许多多的娱乐和交友的机缘。”他说。

“我认为,很多人曾经都有过文学的梦,我们金融队伍里有千千万万个文学爱好者,大有具备文学天赋的人士,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作家、诗人,文学成为他们表现自我价值或体现社会价值的另一个途径和平台。”他相信,无论从金融文化的饱满度上讲,还是从整体队伍的素质层次、社会印象上看,文学是不可缺位的。


文化▪人物

海伦纳:为蒙古民族文化而歌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9-18

人物素描:

海伦纳,又名海德才,曾用笔名敖·奇达布日,蒙古族,1958年10月出生,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曾担任过盟行署盟长秘书、团委书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副处长,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内蒙古监管局党委宣传部部长。著有长篇小说《遥远的腾格里》《金雕拓跋珪》《蔚蓝的科尔沁》《青色蒙古》等四部,两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图书奖、内蒙古自治区报告文学一等奖,编剧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荣获美国洛杉矶世界民族电影节优秀儿童电影奖,2020年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记者 方磊

高光的文学开端

海伦纳出生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的沙坨牧村,在贫瘠的乡野听着科尔沁胡仁乌力格尔(民间艺人拉四胡说书)和家乡嘎达梅林的英雄故事成长,这是他在以后的创作中始终抒情抒写的烙印;少年时离开家乡远赴内蒙古西部求学、工作、生活十年,内蒙古东西部文化的对撞冲击产生火花,自幼酷爱文学的海伦纳,没有等待,拿起笔记下通往文学之初的幽微之境。

1976年高中毕业在《巴彦淖尔日报》发表处女作《戈壁医生》(蒙古文),1984年开始用汉文创作,1887年在《阿拉善报》连载系列散文《大漠沉思录》,同时阿拉善人民广播电台配乐连播,在《五月风》全文刊发;1990年在《内蒙古日报》发表中篇报告文学《一个普通银行家的追求》,在自治区金融系统和文坛引起反响,全国金融各类报刊转载,于1991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报告文学评奖一等奖。这是海伦纳文学之路的开端。

海伦纳最为重要的作品是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创作的四部长篇小说,这是他的代表性作品,即以腾格里大漠为背景,借助描写内蒙古高原上一座寺庙生活,表现大漠地区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漫长历史变迁的《遥远的腾格里》(1995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写北魏开国皇帝的《金雕拓跋珪》(200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内蒙古骑兵题材的《蔚蓝的科尔沁》(2009年远方出版社出版);还有近年获奖的《青色蒙古》(201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描写清朝初期科尔沁草原普通人悲欢离合生活的作品。

海伦纳擅长长篇小说创作,可也没有间断其他门类的写作,他认为写作从来是心灵的召唤,他曾创作的乌兰牧骑题材的中篇小说《鸿雁的故乡》,在《人民文学》2019年第5期头条发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文学界评价,这标志着海伦纳的作品走向全国。

海伦纳的作品用现在时髦的话叫不炫,没有稀奇古怪的表现与表达,但讲究有草原的广度、人性的深度和精神的高度,表达上紧紧根植于蒙古族文学悠久的传统,内容上紧紧根植于伟大祖国灿烂的发展历程,这是他孜孜不倦的心灵感悟。刚刚荣获了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长篇小说《青色蒙古》,作为草原文学重点作品一经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院校部分文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将之作为研究课题。

为蒙古民族文化而坚守

蒙古人心灵的底色是什么样的?海伦纳思考了好多年,又困扰着他到底要用什么视角来表达呢?据海伦纳说这部长篇小说《青色蒙古》整整写了十年,只为寻觅真谛。“人们的想象里草原那么的浪漫,实际上的草原是寂寞的,也是孤独的,牧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着,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爱和快乐,从不奢望什么,包括对大自然从不过度地索取,又那般地爱护每一片草场、每一条河流、每一汪胡泊,认为这一切都是苍天和大地的恩赐。只有你的心与这片草地紧紧贴在一起的时候,对游牧、生命、自然、生长的认知,才开始有一点一丝的感悟。”对这部小说,海伦纳起初的立意将全景式地展现草原游牧文化,精心塑造完美的蒙古母亲形象,作品里几位可敬可爱的女性,组合成多角度的蒙古母亲印象。后来许许多多的见闻使他豁然感悟,作品的主题也随之升华了。小说以科尔沁草原上潮尔沁(演奏马头琴说唱,民间艺人)世家三代人为主线,浓缩了清朝初期科尔沁蒙古人近百年的历史和心灵世界。

“蒙古民族既是一个英雄的民族,也是一个忧伤的民族。战争、人性、命运、爱情,几乎牵连着每个家庭、每对相爱的男女,对命运的抗争到顺从,对爱的无所适从,等等。命运的旋律中诉说着千千万万蒙古人的心语:渴望永远的和平、安宁、自由、爱情……”海伦纳谈及自己10年心血的作品时感言道。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化。而每个民族的文化,如同苍茫大地上奔流的条条江河,有的在中途断流了、干凅了,被无情的沙漠淹没了;有的渐渐变成了涓涓溪流,无奈地呻吟;有的奔流不息,欢唱着生命的赞歌,滋润着两岸原野,焕发着无穷的魅力……“蒙古民族是富有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我爱我的民族胜过爱我自己的生命!我在三十多年的文学创作道路上,犹如一匹蒙古马在辽阔无边的草原上不知疲倦地奔驰,追寻心中的梦!苦苦探索自己民族文化的灵魂,试图解读完美的答案。或许我一生都不能完全诠释这一命题,可我甘愿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的坚守者。”这是海伦纳在内心的誓言。

社会与民族文学皆不可缺位

海伦纳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到银监会省局工作,曾经担任过秘书、综合处副处长、办公室副主任、宣传部长,一直在文秘和宣传岗位上,文字工作任务一直很繁重,海伦纳是业余创作,从未因为文学影响过本职工作。“时间,对我来说极为珍贵的,能够挤出的时间从不浪费,每个节假日成为我文学创作的黄金时光,有时出差坐在火车上、飞机上都在构思或创作。当然,也要甘愿牺牲自己许许多多的娱乐和交友的机缘。”他说。

“我认为,很多人曾经都有过文学的梦,我们金融队伍里有千千万万个文学爱好者,大有具备文学天赋的人士,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作家、诗人,文学成为他们表现自我价值或体现社会价值的另一个途径和平台。”他相信,无论从金融文化的饱满度上讲,还是从整体队伍的素质层次、社会印象上看,文学是不可缺位的。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