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银行:品牌温度,暖化人心(暖心篇·中)

发布时间:2020-09-25 10:29:12    作者:林振荣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林振荣

品牌人格化:让品牌具有人性的温度

但凡企业文化,本质上就是创始人的文化。而中行创始人为我们诠释出一种宽容达观的人文精神。

以前曾揣度过假使中国银行举办行史展,会不会留很大的展示空间给宋汉章和张嘉璈?后来我们在中国银行行史陈列馆里,果然看到宋张两位创始元老的蜡质塑像,一穿长衫,一着洋装,分别代表着中行曾经的本土派和留洋派。他们虽着装不同,但赤诚永存,绝对属于为商民理财护财的守护神,真正的金融家。他们为中国银行成长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海内外金融界享有崇高威望,他们为中行品牌文化奠定了基调底色。

宋汉章堪为中国银行之精神领袖,他一生恪守“经营银行保险业务其实是一种信托责任,责任重于泰山,勿图近功、勿逐小利”的信条,且身体力行。

有“民国银行之父”赞誉的张嘉璈亦抱同样的理念,1930年,他在《中行月刊》上发表了《银行员的本职——做生意》,主张:银行亦系商店之一种,出卖的是“信用”和“服务”。存户相信银行,所以去存款,就是买它的“信用”,亦即银行出售它的“信用”。出卖“信用”时,当然应给予顾客种种便利,也就是出卖它的“服务”。既然是提供服务,那就肯定要具有人本意识服务使命了。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印的内部刊物《中行生活》。

君子之义,隐于无形。中国银行的服务温度彰显于细节,处处用心:视人为人,以心暖心,给予无所不在的关怀和体贴,利人利己,助人成为更好,盛德可风。

——视员工为家人,感恩为银行付出的人。新员工入行培训,中行领导第一句训话,就是“想发财的,不要进中行,但只要努力,行方应承给你一世小康的生活……”,貌似平常,但意蕴悠长,安置人心,同心者同路,切中从业底线,这与朱镕基后来对会计师的赠言“不作假账”一样令人震撼,值得职业界“恒久远,永流传”。

中行的管理层十分熟稔仁爱文化,努力营建有温度的大家园:中行人不仅仅是同事,更是家人,人文关怀很到位,礼仪消费十分“走心”,凡员工结婚,银行惯例必送贺礼廿大洋,在当时相当于初级文员一个半月的薪酬,这份礼金很有分量。

曾见到过一张老照片,据吴玉祺的题识可知,时逢1948年中秋,中国保险公司同人假座上海万寿山酒楼恭祝总经理过福云“70晋8华诞暨从业60周年纪念会”同人合影,董事长宋汉章与寿星居中,能够辨识的还有副总经理陶声汉(中国第一代寿险精算师),场面气氛融洽。

也曾看到过一套“订婚结婚证书”,耐人寻味。订婚人经桴良与朱美涟,新郎父亲经润石(原在中国银行任职三十多年,后任新华银行外汇部经理),新娘父亲朱章淦(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南洋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天文学史先驱朱文鑫之长子),众多中行职员前往婚典道喜,从嘉宾签到簿上,可看到孙瑞璜、过福云(中国保险传奇人物,四朝元老,中国保险公司第一任总经理)、潘久芬(中国银行元老,赴外总稽核)、吴震修(中国银行总文书,改组复业后任董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保险公司总经理)、陈伯源(中国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叶扶霄(中行董事,大陆银行总经理)、程慕灏(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中国保险公司监察人)、金宗城(上海银行襄理,五洲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潘仰尧、经易门、华汝洁(无锡工商界代表人物,浙江兴业银行无锡分行经理)、孙人镜(浙江兴业银行)、徐望之(中行烟台支行经理,因张裕公司负债过多抵押给中行,而出任总经理)、经益三、经能之、吴其蔚、彭望栋(律师,上海联保水火保险公司沪局经理)李润田(著名香精专家)、张珍侯(上海百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重威等五十余人,大都属于中国银行系统高级职员。

中国保险公司同人假座上海万寿山酒楼恭祝总经理过福云。——“70晋8华诞暨从业60周年纪念会同人照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虽然依中行职员的来源有所谓长衫帮和洋装帮的叫法,但中行其实并无明显的宗派门户,对全体职员都能一视同仁,并让每个人各展所长,绝不允许结党营私,搞小团体,互拆台脚。

1934年8月1日张嘉璈在《中行生活》刊发《一个青年行员应具之性格》的文章中提出,员工们在保持旧道德(即勤俭信义)的同时,要培养自己的“新精神”,中行会与职员共享愿景、共谋发展、共享利益。

对职场员工而言,企业有没有温度,有没有关爱,人际关系能不能和谐,事关个人幸福感及忠诚度,其实是有天壤之别的。或可决定你是仅仅把银行作为一个谋生职业,还是当做值得终生付出的事业。

品牌温度自在得人心聚人心。尤其当职员遭遇灾祸时,银行会不会冒触犯当局的风险,竭尽所能地施以援手,其实是最能考量温情效应指数的。

1948年3月8日,刘善长(“六联”理事会副主席,中共地下党金融党委委员,行局党总支书记)、周耀瑾(地下党员、“六联”理事)和张松池(《联讯》信箱管理员)三名中行职员,因为组织抗议当局削减四行两局职工待遇的罢工活动而被捕,家属来中行申诉,地下党成员遂发动群众签名,并请宋汉章代表行方出面保释,要求立即释放,否则三天后开始在营业大厅组织罢工。到3月13日中午,在外滩中国银行大楼,76岁的总经理宋汉章被搀到五楼饭厅通报情况,麦克风传出他的余姚口音:“为什么要抓我们三个子弟(他习惯把中国银行职员称作子弟)?我年纪这么大了,一生没有求过人,但这次为了营救,东奔西走,跑到上海市政府,求了一个上午”,“这次拘捕是治安当局的意思,行方并没有穿插意见。终了因市长到杭州去了,别人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今天还不能马上保释出来。大家先恢复工作,我保证:三日内就可把他们保释出来”,“凡是我中国银行的人,我做担保”。因宋先生的竭力保释,也因中行交行出现罢工状态,连票据交换所也停摆,“引起金融股票市场很大波动。国民党当局不得不释放被捕者”。

1933年8月,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印的内部刊物《中行生活》,刊登了《沪行同仁公余生活写真》一文,仅小标题就多达27个!其中包括玩玩球艺、练练拳术、弄弄丝竹、看看书报、读读英文、听听演讲、办办国货、管管学校、逛逛花园、荡荡马路、拍拍照相、开开匣话、碰碰麻雀、喝喝老酒、陪陪夫人、抱抱小囝、讲讲空话、哼哼京调、乘乘风凉、围围火炉、看看电影、着着棋子、写写字画、刻刻图章、种种花木、养养金鱼、游泳游泳。足见当年身处繁华大都市上海的中行员工业余生活之丰富(注1)。

到1933年11月,《中行生活》策划了一次以“我们理想中的中国银行”为题的征文活动,应征的72篇文章,刊登在1934年该刊“新年号”上,仔细阅读,或可初见端倪。

一篇署名“幽草”的征文,如此描绘了他自己的理想:

每个同仁都是“满面春风,笑容可掬”;因为他们生活都安定了,至少无冻馁之忧了。

每个同仁都能“聚精会神,勤奋从公”;因为他们意志变换了,不专在升迁上着想,知道了“以行事如己事,甚至甚于己事”。

每一处的同仁,都能“同出同归,作息同时”;因为管理科学化到极点,事务工作,支配恰当,绝对没有偏重和不匀的场合了。

每个同仁的办事效率,日增月盛,虽则办公时间每日厉行八小时工作的规律;因为每人起居饮食都有了相当的舒适,精神集中,办事也兴奋了。

每个同仁的智慧日加,学业孟晋;因为有了充分的休息时间和完备的图书馆,可以心无挂累,手不释卷的诵读了。

每个同仁的身体日健,终年快乐;因为有良好的旅行团,可以常常登山涉水,赏心悦目。又有完全的体育场,以供球迷、田径赛迷的角逐。

每个同仁,长生不老,以便继续为行服务。至少都能视本行为终身职业,不作外骛之想。

每个同仁,不必都有干部和管理阶级的名义,但是却都有干部和管理阶级的才具,因为年资高,经历深,修养到家,不期然而然的成就了(注2)。

从内容看,这篇文章明显出自基层行工之手,所谈的理想具体直观。不可否认,如果真能如文中所述,那至少可以说明,中国银行对于员工的管理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完善的状态了。

人品有厚度,情感有温度,只有当每个员工都活成一束光,银行就必将是一轮闪耀的太阳,温情彰显了百年中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注释】:

注1,“民国时期中国银行员工的保健防疫往事”,李贵义著 《中国档案报》2020年4月3日总第3507期第二版

注2,《中行生活》1934年“新年号”

(作者系金融历史学者)


中国银行:品牌温度,暖化人心(暖心篇·中)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9-25

□林振荣

品牌人格化:让品牌具有人性的温度

但凡企业文化,本质上就是创始人的文化。而中行创始人为我们诠释出一种宽容达观的人文精神。

以前曾揣度过假使中国银行举办行史展,会不会留很大的展示空间给宋汉章和张嘉璈?后来我们在中国银行行史陈列馆里,果然看到宋张两位创始元老的蜡质塑像,一穿长衫,一着洋装,分别代表着中行曾经的本土派和留洋派。他们虽着装不同,但赤诚永存,绝对属于为商民理财护财的守护神,真正的金融家。他们为中国银行成长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海内外金融界享有崇高威望,他们为中行品牌文化奠定了基调底色。

宋汉章堪为中国银行之精神领袖,他一生恪守“经营银行保险业务其实是一种信托责任,责任重于泰山,勿图近功、勿逐小利”的信条,且身体力行。

有“民国银行之父”赞誉的张嘉璈亦抱同样的理念,1930年,他在《中行月刊》上发表了《银行员的本职——做生意》,主张:银行亦系商店之一种,出卖的是“信用”和“服务”。存户相信银行,所以去存款,就是买它的“信用”,亦即银行出售它的“信用”。出卖“信用”时,当然应给予顾客种种便利,也就是出卖它的“服务”。既然是提供服务,那就肯定要具有人本意识服务使命了。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印的内部刊物《中行生活》。

君子之义,隐于无形。中国银行的服务温度彰显于细节,处处用心:视人为人,以心暖心,给予无所不在的关怀和体贴,利人利己,助人成为更好,盛德可风。

——视员工为家人,感恩为银行付出的人。新员工入行培训,中行领导第一句训话,就是“想发财的,不要进中行,但只要努力,行方应承给你一世小康的生活……”,貌似平常,但意蕴悠长,安置人心,同心者同路,切中从业底线,这与朱镕基后来对会计师的赠言“不作假账”一样令人震撼,值得职业界“恒久远,永流传”。

中行的管理层十分熟稔仁爱文化,努力营建有温度的大家园:中行人不仅仅是同事,更是家人,人文关怀很到位,礼仪消费十分“走心”,凡员工结婚,银行惯例必送贺礼廿大洋,在当时相当于初级文员一个半月的薪酬,这份礼金很有分量。

曾见到过一张老照片,据吴玉祺的题识可知,时逢1948年中秋,中国保险公司同人假座上海万寿山酒楼恭祝总经理过福云“70晋8华诞暨从业60周年纪念会”同人合影,董事长宋汉章与寿星居中,能够辨识的还有副总经理陶声汉(中国第一代寿险精算师),场面气氛融洽。

也曾看到过一套“订婚结婚证书”,耐人寻味。订婚人经桴良与朱美涟,新郎父亲经润石(原在中国银行任职三十多年,后任新华银行外汇部经理),新娘父亲朱章淦(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南洋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天文学史先驱朱文鑫之长子),众多中行职员前往婚典道喜,从嘉宾签到簿上,可看到孙瑞璜、过福云(中国保险传奇人物,四朝元老,中国保险公司第一任总经理)、潘久芬(中国银行元老,赴外总稽核)、吴震修(中国银行总文书,改组复业后任董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保险公司总经理)、陈伯源(中国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叶扶霄(中行董事,大陆银行总经理)、程慕灏(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中国保险公司监察人)、金宗城(上海银行襄理,五洲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潘仰尧、经易门、华汝洁(无锡工商界代表人物,浙江兴业银行无锡分行经理)、孙人镜(浙江兴业银行)、徐望之(中行烟台支行经理,因张裕公司负债过多抵押给中行,而出任总经理)、经益三、经能之、吴其蔚、彭望栋(律师,上海联保水火保险公司沪局经理)李润田(著名香精专家)、张珍侯(上海百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重威等五十余人,大都属于中国银行系统高级职员。

中国保险公司同人假座上海万寿山酒楼恭祝总经理过福云。——“70晋8华诞暨从业60周年纪念会同人照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虽然依中行职员的来源有所谓长衫帮和洋装帮的叫法,但中行其实并无明显的宗派门户,对全体职员都能一视同仁,并让每个人各展所长,绝不允许结党营私,搞小团体,互拆台脚。

1934年8月1日张嘉璈在《中行生活》刊发《一个青年行员应具之性格》的文章中提出,员工们在保持旧道德(即勤俭信义)的同时,要培养自己的“新精神”,中行会与职员共享愿景、共谋发展、共享利益。

对职场员工而言,企业有没有温度,有没有关爱,人际关系能不能和谐,事关个人幸福感及忠诚度,其实是有天壤之别的。或可决定你是仅仅把银行作为一个谋生职业,还是当做值得终生付出的事业。

品牌温度自在得人心聚人心。尤其当职员遭遇灾祸时,银行会不会冒触犯当局的风险,竭尽所能地施以援手,其实是最能考量温情效应指数的。

1948年3月8日,刘善长(“六联”理事会副主席,中共地下党金融党委委员,行局党总支书记)、周耀瑾(地下党员、“六联”理事)和张松池(《联讯》信箱管理员)三名中行职员,因为组织抗议当局削减四行两局职工待遇的罢工活动而被捕,家属来中行申诉,地下党成员遂发动群众签名,并请宋汉章代表行方出面保释,要求立即释放,否则三天后开始在营业大厅组织罢工。到3月13日中午,在外滩中国银行大楼,76岁的总经理宋汉章被搀到五楼饭厅通报情况,麦克风传出他的余姚口音:“为什么要抓我们三个子弟(他习惯把中国银行职员称作子弟)?我年纪这么大了,一生没有求过人,但这次为了营救,东奔西走,跑到上海市政府,求了一个上午”,“这次拘捕是治安当局的意思,行方并没有穿插意见。终了因市长到杭州去了,别人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今天还不能马上保释出来。大家先恢复工作,我保证:三日内就可把他们保释出来”,“凡是我中国银行的人,我做担保”。因宋先生的竭力保释,也因中行交行出现罢工状态,连票据交换所也停摆,“引起金融股票市场很大波动。国民党当局不得不释放被捕者”。

1933年8月,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印的内部刊物《中行生活》,刊登了《沪行同仁公余生活写真》一文,仅小标题就多达27个!其中包括玩玩球艺、练练拳术、弄弄丝竹、看看书报、读读英文、听听演讲、办办国货、管管学校、逛逛花园、荡荡马路、拍拍照相、开开匣话、碰碰麻雀、喝喝老酒、陪陪夫人、抱抱小囝、讲讲空话、哼哼京调、乘乘风凉、围围火炉、看看电影、着着棋子、写写字画、刻刻图章、种种花木、养养金鱼、游泳游泳。足见当年身处繁华大都市上海的中行员工业余生活之丰富(注1)。

到1933年11月,《中行生活》策划了一次以“我们理想中的中国银行”为题的征文活动,应征的72篇文章,刊登在1934年该刊“新年号”上,仔细阅读,或可初见端倪。

一篇署名“幽草”的征文,如此描绘了他自己的理想:

每个同仁都是“满面春风,笑容可掬”;因为他们生活都安定了,至少无冻馁之忧了。

每个同仁都能“聚精会神,勤奋从公”;因为他们意志变换了,不专在升迁上着想,知道了“以行事如己事,甚至甚于己事”。

每一处的同仁,都能“同出同归,作息同时”;因为管理科学化到极点,事务工作,支配恰当,绝对没有偏重和不匀的场合了。

每个同仁的办事效率,日增月盛,虽则办公时间每日厉行八小时工作的规律;因为每人起居饮食都有了相当的舒适,精神集中,办事也兴奋了。

每个同仁的智慧日加,学业孟晋;因为有了充分的休息时间和完备的图书馆,可以心无挂累,手不释卷的诵读了。

每个同仁的身体日健,终年快乐;因为有良好的旅行团,可以常常登山涉水,赏心悦目。又有完全的体育场,以供球迷、田径赛迷的角逐。

每个同仁,长生不老,以便继续为行服务。至少都能视本行为终身职业,不作外骛之想。

每个同仁,不必都有干部和管理阶级的名义,但是却都有干部和管理阶级的才具,因为年资高,经历深,修养到家,不期然而然的成就了(注2)。

从内容看,这篇文章明显出自基层行工之手,所谈的理想具体直观。不可否认,如果真能如文中所述,那至少可以说明,中国银行对于员工的管理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完善的状态了。

人品有厚度,情感有温度,只有当每个员工都活成一束光,银行就必将是一轮闪耀的太阳,温情彰显了百年中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注释】:

注1,“民国时期中国银行员工的保健防疫往事”,李贵义著 《中国档案报》2020年4月3日总第3507期第二版

注2,《中行生活》1934年“新年号”

(作者系金融历史学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