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史盛世中的金融之解

——专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金融作协理事冯敏飞

发布时间:2020-11-27 10:09:30    作者:方磊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方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所谓“盛世”(包括治世与中兴,下同),可谓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成功的典范。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协理事冯敏飞,通过十来年不懈的努力,全面梳理中国历史上的43个盛世,陆续出版了系列随笔,初步填补了一项文化空白。最近,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重点推出新书《智读中国史—趣谈盛世、治世与中兴》。近日,本报记者与中国金融作家冯敏飞关于新著中种种读者关切的金融在历史盛世中的发展、作用与价值等问题做了深入交流。

历史之光

记者:此次新书与您以往历史作品相比,有哪些特点及不同之处?

冯敏飞:与之前历史作品最大的不同是,这是一次“总结”,是我读史的一次大总结。《中国盛世》是初步梳理,虽也综合,但重点只写了13个盛世,其余略写。《危世图存》专写15次中兴。《智读中国史》全景式梳理43个盛世的来龙去脉。所谓“智读”指一种“跳读”方式,也指我一再强调的:读史只有先明势,才可能真明智。

新书的一个特点是简洁。现在流行“极简史”,例如《哈佛极简中国史》《极简人类史》等等。这本小书还有个特殊原因,本来计划给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他们推荐直接出版。党校出版的主要读者是各级领导干部,日理万机,篇幅也不宜长。

另一个特点是书中呈现《中国历史兴衰一览图》。历史书多有配图,但无非是历史人物、事件或地图之类。历史兴衰的曲线难描,不过盛世有一些具体数据,所以我也就尝试着绘了。这幅彩图很长,印刷厂难印,临时改小,现在印出还约一米,折叠附于书中。

这样,本书让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对中国历史数千年之兴衰跌宕有个大致清晰的印象,好比远眺高山峻岭之势,或者在高山峻岭俯瞰大江大河之流”。即现代的视角、史家的态度、文学的表述。

记者:您认为盛世时代各个朝代有哪些共同点?

冯敏飞: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往往存在两种极端看法,有人因推崇而过度美化,也有人认为有水分因而轻视。我也曾长期忽略,只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才觉得该正视,并开始十余年如一日追寻历史盛世的真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我联想到托克维尔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国人民在那场大革命中努力在过去与将来之间留出一条巨大的鸿沟,生怕在新世界里混进一些旧的东西,“但客观的事实却是,他们使用旧制度的破砖碎瓦,建造成了新社会这座大厦”。对于我们而言也如此,何况我们的历史盛世并非“旧制度的破砖碎瓦”吧?

记者:作为金融作家,您多年来投入历史的研读与写作,有哪些特别深刻的感悟心得?

冯敏飞: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央党校讲课,提及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学习时报》责编曹颖新老师特约我写一篇相关文章。我既感到荣幸又感到紧张。2000多年来秦二世而亡被无数人谈过,拾人牙慧容易,另辟蹊径难。思考了几天,我将自己这些年来所关注的创世、盛世、危世与末世连串起来看,似乎豁然开朗,更清晰地看到短命王朝与长寿王朝的基本原因所在。

“开元盛世”如日中天,可就在这时爆发“安史之乱”。日本讲谈社引用《中国的历史》分析:“安史之乱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统治根基,使得唐朝处于濒临灭亡的危机境地,然而在不知不觉中,唐王朝却又稳住了阵脚,竟然又延续了一个半世纪的命脉。究其原因,应该说与蕴含在唐朝内部的柔性结构所具有的强韧性有关。”这种蕴含在王朝内部柔性结构的“强韧性”,就是盛世的结晶。有了这种“强韧性”,唐朝能够承受意外打击。而秦统一虽然迅猛,由于没有“强韧性”,像钢一样,看似无比坚硬,其实很脆,经得起高压却经不起打击,一打就断。韧性的强度,或者说有没有盛世,稳定发展期长短,决定一个王朝寿命的长短。这篇《强而无韧的秦王朝》在《学习时报》发表后,颇受好评。我的相关思考并没有停留于此,改作为这本书的自序,改题为《读史如观荷,只问是否华丽转身》,强调把注意力转移到王朝是否华丽转身方面。

历史盛世中的金融态势

记者:在历史盛世之中,金融发生了哪些变革?

冯敏飞:在中国古代,金融态势大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钱币改革,二是农业贷款。

钱币在人们生产与生活当中太重要了,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秦始皇统一中国政体,还得统一文字、度量衡与货币等等,将原来各诸侯国那些五花八门的刀币、布币、蚁鼻之类统一为我们现代在文物市场还能常见的铜币。

刘邦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固然很好,可是把铸币权也下放民间,未免失之过宽。因为铜钱轻重和成色不一,造成混乱,给民众带来诸多不便。刘邦的接班人刘盈就受不了,开始禁民间私铸钱。步入“文景之治”,进一步严禁,只准郡国铸。接下来“汉武盛世”,改革力度更大,取消郡国铸币权,将铸币权控制在中央手中。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甚至称:“汉代是明显的货币经济时代。”

给各级官府发一定数额作本钱,借给百姓,称“公廨钱”,所得利息作为办公费用。这样,国家财政支出确实减少,可是百姓负担却加重。“开皇之治”时,工部尚书苏孝慈等人上书,指出这样高息放贷是与民争利,不是兴邦治国的正道,建议加以改革,以地代钱。杨坚同意,改“公廨钱”为“公廨田”。

“仁宗之治”时期,经济方面最大的看点是金融:

一是相当于现代农业贷款的“青苗钱”。李参任淮南京西陕西转运使时,为解决兵士缺粮问题,贷钱给百姓,等收获后以粮偿贷,史称“青苗钱”。几年后,兵食常有余。后来王安石变法,其中“青苗法”即源于此。

二是近似于现代纸币的交子。益州的商人觉得铁钱重不方便,16人联合起来,约定以券代替,称“交子”。但有的商人亏损,不能兑现,引起纠纷,闹到官府,被叫停。薛田守蜀时,赵祯特地要求他调查交子详情。薛田建议:“废交子不复用,则贸易非便,但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务是古代收税的关卡。赵祯批准置益州交子务,交子从此逐步向全国推广。世界公认最早使用纸币是这时发行的交子,比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要早六七百年。不过,交子的性质更接近现代“支票”吧?

后来“建炎中兴”时,交子改称“会子”。临安知府钱端礼率先统一由官府出面发行会子,流通于两浙地区。赵构提拔钱端礼为户部侍郎,命他负责大量印制会子——这就相当于现代国家银行了,供各州城乡使用,在全国范围流通。

由此可见,盛世都重经济金融。而金融改革失败,往往是政权覆亡的主要根源之一,如元末的更钞法。可叹的是,明王朝在排外情绪影响下,居然认为纸币是外国人的东西,下令取缔会子,重新用又笨又重的金银。但是,历史的倒退哪怕上百年也是暂时的,君不见我们今天蹲在街头巷尾卖菜的老头老太也用上微信支付了?

记者:关于历史方面的写作您还有什么新的努力方向吗?

冯敏飞:我还想将我的历史随笔重新打造为“历史四季”。中国古代可谓四季分明。春者,一年之始,阳光明媚,莺歌燕舞,有如一些王朝创世之初,稍稳定便开始华丽转身,转而发展,生机勃勃。夏者,艳阳高照,碧空万里,如一些王朝文治武功,兴盛之极。秋者,西风烈烈,落英缤纷,则如一些王朝隐患日显,矛盾渐多,亟待改革复兴。冬者,冰封大地,草木枯朽,如一些王朝之末,改革失败,只得告终。然后,一个新的王朝开始春夏秋冬。中国古代那几千年,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轮回循环,形成一个又一个难以摆脱的“历史周期律”。

记者:作为多年的作家与历史研读者,您认为应该如何去读历史?

冯敏飞:史书汗牛充栋,而一个人的生命太短暂,即使专读历史,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历史不断需要新的读法。再说,史书也不宜一成不变。英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希尔说:“每一代人都需要重新书写历史,因为尽管过去发生的事本身不会发生改变,但现实是不断变化的,每一代人都要对过去提出新问题,发现与现在相似的新领域,再现先辈所不同的侧面。”我们现代人对于历史的思考,与司马迁、司马光、朱熹们不同,也肯定与吕思勉、郭沫若、柏杨们不一样,需要更新的“资治通鉴”。我相信,这样一部新史书是历史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中国史盛世中的金融之解

——专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金融作协理事冯敏飞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1-27

□记者 方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所谓“盛世”(包括治世与中兴,下同),可谓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成功的典范。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协理事冯敏飞,通过十来年不懈的努力,全面梳理中国历史上的43个盛世,陆续出版了系列随笔,初步填补了一项文化空白。最近,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重点推出新书《智读中国史—趣谈盛世、治世与中兴》。近日,本报记者与中国金融作家冯敏飞关于新著中种种读者关切的金融在历史盛世中的发展、作用与价值等问题做了深入交流。

历史之光

记者:此次新书与您以往历史作品相比,有哪些特点及不同之处?

冯敏飞:与之前历史作品最大的不同是,这是一次“总结”,是我读史的一次大总结。《中国盛世》是初步梳理,虽也综合,但重点只写了13个盛世,其余略写。《危世图存》专写15次中兴。《智读中国史》全景式梳理43个盛世的来龙去脉。所谓“智读”指一种“跳读”方式,也指我一再强调的:读史只有先明势,才可能真明智。

新书的一个特点是简洁。现在流行“极简史”,例如《哈佛极简中国史》《极简人类史》等等。这本小书还有个特殊原因,本来计划给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他们推荐直接出版。党校出版的主要读者是各级领导干部,日理万机,篇幅也不宜长。

另一个特点是书中呈现《中国历史兴衰一览图》。历史书多有配图,但无非是历史人物、事件或地图之类。历史兴衰的曲线难描,不过盛世有一些具体数据,所以我也就尝试着绘了。这幅彩图很长,印刷厂难印,临时改小,现在印出还约一米,折叠附于书中。

这样,本书让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对中国历史数千年之兴衰跌宕有个大致清晰的印象,好比远眺高山峻岭之势,或者在高山峻岭俯瞰大江大河之流”。即现代的视角、史家的态度、文学的表述。

记者:您认为盛世时代各个朝代有哪些共同点?

冯敏飞: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往往存在两种极端看法,有人因推崇而过度美化,也有人认为有水分因而轻视。我也曾长期忽略,只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才觉得该正视,并开始十余年如一日追寻历史盛世的真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我联想到托克维尔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国人民在那场大革命中努力在过去与将来之间留出一条巨大的鸿沟,生怕在新世界里混进一些旧的东西,“但客观的事实却是,他们使用旧制度的破砖碎瓦,建造成了新社会这座大厦”。对于我们而言也如此,何况我们的历史盛世并非“旧制度的破砖碎瓦”吧?

记者:作为金融作家,您多年来投入历史的研读与写作,有哪些特别深刻的感悟心得?

冯敏飞: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央党校讲课,提及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学习时报》责编曹颖新老师特约我写一篇相关文章。我既感到荣幸又感到紧张。2000多年来秦二世而亡被无数人谈过,拾人牙慧容易,另辟蹊径难。思考了几天,我将自己这些年来所关注的创世、盛世、危世与末世连串起来看,似乎豁然开朗,更清晰地看到短命王朝与长寿王朝的基本原因所在。

“开元盛世”如日中天,可就在这时爆发“安史之乱”。日本讲谈社引用《中国的历史》分析:“安史之乱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统治根基,使得唐朝处于濒临灭亡的危机境地,然而在不知不觉中,唐王朝却又稳住了阵脚,竟然又延续了一个半世纪的命脉。究其原因,应该说与蕴含在唐朝内部的柔性结构所具有的强韧性有关。”这种蕴含在王朝内部柔性结构的“强韧性”,就是盛世的结晶。有了这种“强韧性”,唐朝能够承受意外打击。而秦统一虽然迅猛,由于没有“强韧性”,像钢一样,看似无比坚硬,其实很脆,经得起高压却经不起打击,一打就断。韧性的强度,或者说有没有盛世,稳定发展期长短,决定一个王朝寿命的长短。这篇《强而无韧的秦王朝》在《学习时报》发表后,颇受好评。我的相关思考并没有停留于此,改作为这本书的自序,改题为《读史如观荷,只问是否华丽转身》,强调把注意力转移到王朝是否华丽转身方面。

历史盛世中的金融态势

记者:在历史盛世之中,金融发生了哪些变革?

冯敏飞:在中国古代,金融态势大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钱币改革,二是农业贷款。

钱币在人们生产与生活当中太重要了,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秦始皇统一中国政体,还得统一文字、度量衡与货币等等,将原来各诸侯国那些五花八门的刀币、布币、蚁鼻之类统一为我们现代在文物市场还能常见的铜币。

刘邦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固然很好,可是把铸币权也下放民间,未免失之过宽。因为铜钱轻重和成色不一,造成混乱,给民众带来诸多不便。刘邦的接班人刘盈就受不了,开始禁民间私铸钱。步入“文景之治”,进一步严禁,只准郡国铸。接下来“汉武盛世”,改革力度更大,取消郡国铸币权,将铸币权控制在中央手中。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甚至称:“汉代是明显的货币经济时代。”

给各级官府发一定数额作本钱,借给百姓,称“公廨钱”,所得利息作为办公费用。这样,国家财政支出确实减少,可是百姓负担却加重。“开皇之治”时,工部尚书苏孝慈等人上书,指出这样高息放贷是与民争利,不是兴邦治国的正道,建议加以改革,以地代钱。杨坚同意,改“公廨钱”为“公廨田”。

“仁宗之治”时期,经济方面最大的看点是金融:

一是相当于现代农业贷款的“青苗钱”。李参任淮南京西陕西转运使时,为解决兵士缺粮问题,贷钱给百姓,等收获后以粮偿贷,史称“青苗钱”。几年后,兵食常有余。后来王安石变法,其中“青苗法”即源于此。

二是近似于现代纸币的交子。益州的商人觉得铁钱重不方便,16人联合起来,约定以券代替,称“交子”。但有的商人亏损,不能兑现,引起纠纷,闹到官府,被叫停。薛田守蜀时,赵祯特地要求他调查交子详情。薛田建议:“废交子不复用,则贸易非便,但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务是古代收税的关卡。赵祯批准置益州交子务,交子从此逐步向全国推广。世界公认最早使用纸币是这时发行的交子,比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要早六七百年。不过,交子的性质更接近现代“支票”吧?

后来“建炎中兴”时,交子改称“会子”。临安知府钱端礼率先统一由官府出面发行会子,流通于两浙地区。赵构提拔钱端礼为户部侍郎,命他负责大量印制会子——这就相当于现代国家银行了,供各州城乡使用,在全国范围流通。

由此可见,盛世都重经济金融。而金融改革失败,往往是政权覆亡的主要根源之一,如元末的更钞法。可叹的是,明王朝在排外情绪影响下,居然认为纸币是外国人的东西,下令取缔会子,重新用又笨又重的金银。但是,历史的倒退哪怕上百年也是暂时的,君不见我们今天蹲在街头巷尾卖菜的老头老太也用上微信支付了?

记者:关于历史方面的写作您还有什么新的努力方向吗?

冯敏飞:我还想将我的历史随笔重新打造为“历史四季”。中国古代可谓四季分明。春者,一年之始,阳光明媚,莺歌燕舞,有如一些王朝创世之初,稍稳定便开始华丽转身,转而发展,生机勃勃。夏者,艳阳高照,碧空万里,如一些王朝文治武功,兴盛之极。秋者,西风烈烈,落英缤纷,则如一些王朝隐患日显,矛盾渐多,亟待改革复兴。冬者,冰封大地,草木枯朽,如一些王朝之末,改革失败,只得告终。然后,一个新的王朝开始春夏秋冬。中国古代那几千年,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轮回循环,形成一个又一个难以摆脱的“历史周期律”。

记者:作为多年的作家与历史研读者,您认为应该如何去读历史?

冯敏飞:史书汗牛充栋,而一个人的生命太短暂,即使专读历史,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历史不断需要新的读法。再说,史书也不宜一成不变。英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希尔说:“每一代人都需要重新书写历史,因为尽管过去发生的事本身不会发生改变,但现实是不断变化的,每一代人都要对过去提出新问题,发现与现在相似的新领域,再现先辈所不同的侧面。”我们现代人对于历史的思考,与司马迁、司马光、朱熹们不同,也肯定与吕思勉、郭沫若、柏杨们不一样,需要更新的“资治通鉴”。我相信,这样一部新史书是历史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