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许予朋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产已经成为核心生产要素,价值不言而喻。我们的统计数据,对于银行的科学决策、经营管理、风险管理、业务转型都具有重大的支持作用。”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管理信息部研究分析专家范国英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专访时说。
2005年6月,范国英加入工商银行,在总行管理信息部任职,15年来没有换过部门,对所从事工作具有深厚的感情。工行管理信息部主要负责全行经营管理信息的采集、整合、挖掘、发布和应用,涉及数据管理与应用,统计管理与服务等内容。入行15年来,范国英经历了数字化浪潮,参与了全行统计体系重构,见证了工行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历史。每一次创新任务下达,范国英均与团队出色完成了使命。
2020年11月,范国英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在她看来,新时期的“劳模精神”正鼓舞着她走向技术专精。
范国英
眼观全局 脚踏基础
据范国英介绍,工行的统计工作主要发挥两方面作用,一个是完成外部监管报送,为国家宏观调控及风险监测提供重要参考;另一个是为银行内部的科学管理提供辅助决策。
“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统计任务和业务穿透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监管部门的监管需求正从以报表为中心转变为以指标和业务明细数据为中心,因此银行的统计制度、体系、流程必须重构,才能适应未来银行业的发展。”范国英说。
从2012年起,范国英及团队主动求变,创新统计理念及方式,梳理3000多张报表、25万指标和数据字段,最终搭建起工行全集团、全流程、全覆盖的统计框架体系,促进全行科学管理与内控水平的提升。
“工行首先提出了建立全覆盖的统计框架体系。原有自下而上的统计流程已经彻底转变,原先是层层往上报,现在逐渐转变为通过自动化等手段,由总行通过统计平台统一提取全行数据指标,然后再向下分发。统计的基本要素由‘报表’逐渐转变为‘指标’和‘明细数据’。”范国英向记者介绍,“到现在这一统计制度始终在国内同业中保持领航,这个水平就是在国际上也不落后。”
在研究国内外同业发展动态时,范国英团队认识到,国内银行依靠存贷款业务的传统增长模式正面临诸多因素挑战,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等“表外外”业务,将是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业务增长点。因此,在全覆盖统计框架体系下,团队还借鉴国际经验,首创国内商业银行“表外外”统计制度,形成包括资产管理、委托管理、代客交易等7大类、涵盖1600多项指标的统计体系,以此服务工行由“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管理大行”的转型战略。
新时期银行体系的转型发展与数据的支撑密不可分,犹如聚沙成塔。“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在做基础性工作,做很细微的工作时,我的工作也意义重大,是全局工作中的一环,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我们做起来之后,就觉得有使命感,有方向感。”范国英告诉记者。
坚持创新 拥抱开放
2013年11月11日,工行被确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范国英对这个日期记忆深刻。
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后,工行需要报送相关数据以满足风险监测要求。构建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评估统计体系,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为题中之义。“这项业务在国内尚无经验可循,我们不可避免地遇到工作量大、复杂度高、人员紧张等问题。”范国英介绍。
范国英团队顶住压力,通过翻译大量复杂的外文资料和数据模板,克服指标复杂度高、境内外银行业务种类差异大的困难,并走访欧洲多家银行学习先进经验。范国英说,以前团队只是关注国内的统计口径,现在看到了国际监管的要求,摸索着借鉴国际统计上的经验,并且加强了与海外同业的沟通。于她而言,无疑打开了国际视野。
2014年,工行正式建成投产了国内业界首个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统计平台,涉及300余项指标,能够有效识别集团风险传染节点和隐患。2018年至2019年,范国英团队完成工行全球统计信息系统(GSIS)底层数据向云平台迁移,建成了全球统计云平台,以此有效提升全集团数据加总能力。
在范国英看来,全球统计云平台的建成只是一个开端,永远保持创新,才是一种开放的姿态。“统计工作不像别的工作,一个项目完成了就到此为止;而是一旦做上了,就会成为一个日常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完善延伸。”范国英告诉记者,“作为新时期的银行业管理信息从业人员,一定要有时刻创新的理念。”
让数据焕发活力
“如何更好地发挥数据资产的价值,是我和我们团队未来的努力方向。”谈及下一阶段的工作,范国英说。
提升数据资产的价值,首先要聚焦基础数据领域。范国英认为,基础数据质量已成为银行统计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应该重视这项工作,从数据源头抓起,强化数据的标识管理,确保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地反映银行的发展的结构,质量、风险、效益、效率。
“假如一个企业本来不是小微企业,如果基础标识打错了,取出的数据自然不准确。”范国英告诉记者。基础数据治理涉及面广,投入成本高,全行都得行动起来。“可以说数据治理这项工作永远在路上,各家银行永远有提升的空间。即使是很细小的事情,我们也会力求做到完美和极致。”
其次,范国英认为,工行在智能化应用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团队应与时俱进,围绕重点领域主动开展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促进数据与业务、技术的全面深度融合,创新数据监测模型,建设支撑全行数字化转型的数据产品体系,推动数据产品落地,实现全流程的数据服务闭环。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提升数据资产的价值,实现‘靠数据支撑决策’‘用数据辅助管理’,增强决策管理的前瞻性和精准性,使数据工作在在我们银行业经营管理、创新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范国英表示。
“20年前做统计的人,谁会想到还要学习计算机?现在不懂计算机,不懂编程的语句,怎么做统计?必须去不断地学习。时代给了我们压力,也给了我们机会。我觉得这是挺好的一个事情。”范国英说。
□实习记者 许予朋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产已经成为核心生产要素,价值不言而喻。我们的统计数据,对于银行的科学决策、经营管理、风险管理、业务转型都具有重大的支持作用。”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管理信息部研究分析专家范国英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专访时说。
2005年6月,范国英加入工商银行,在总行管理信息部任职,15年来没有换过部门,对所从事工作具有深厚的感情。工行管理信息部主要负责全行经营管理信息的采集、整合、挖掘、发布和应用,涉及数据管理与应用,统计管理与服务等内容。入行15年来,范国英经历了数字化浪潮,参与了全行统计体系重构,见证了工行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历史。每一次创新任务下达,范国英均与团队出色完成了使命。
2020年11月,范国英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在她看来,新时期的“劳模精神”正鼓舞着她走向技术专精。
范国英
眼观全局 脚踏基础
据范国英介绍,工行的统计工作主要发挥两方面作用,一个是完成外部监管报送,为国家宏观调控及风险监测提供重要参考;另一个是为银行内部的科学管理提供辅助决策。
“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统计任务和业务穿透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监管部门的监管需求正从以报表为中心转变为以指标和业务明细数据为中心,因此银行的统计制度、体系、流程必须重构,才能适应未来银行业的发展。”范国英说。
从2012年起,范国英及团队主动求变,创新统计理念及方式,梳理3000多张报表、25万指标和数据字段,最终搭建起工行全集团、全流程、全覆盖的统计框架体系,促进全行科学管理与内控水平的提升。
“工行首先提出了建立全覆盖的统计框架体系。原有自下而上的统计流程已经彻底转变,原先是层层往上报,现在逐渐转变为通过自动化等手段,由总行通过统计平台统一提取全行数据指标,然后再向下分发。统计的基本要素由‘报表’逐渐转变为‘指标’和‘明细数据’。”范国英向记者介绍,“到现在这一统计制度始终在国内同业中保持领航,这个水平就是在国际上也不落后。”
在研究国内外同业发展动态时,范国英团队认识到,国内银行依靠存贷款业务的传统增长模式正面临诸多因素挑战,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等“表外外”业务,将是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业务增长点。因此,在全覆盖统计框架体系下,团队还借鉴国际经验,首创国内商业银行“表外外”统计制度,形成包括资产管理、委托管理、代客交易等7大类、涵盖1600多项指标的统计体系,以此服务工行由“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管理大行”的转型战略。
新时期银行体系的转型发展与数据的支撑密不可分,犹如聚沙成塔。“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在做基础性工作,做很细微的工作时,我的工作也意义重大,是全局工作中的一环,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我们做起来之后,就觉得有使命感,有方向感。”范国英告诉记者。
坚持创新 拥抱开放
2013年11月11日,工行被确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范国英对这个日期记忆深刻。
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后,工行需要报送相关数据以满足风险监测要求。构建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评估统计体系,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为题中之义。“这项业务在国内尚无经验可循,我们不可避免地遇到工作量大、复杂度高、人员紧张等问题。”范国英介绍。
范国英团队顶住压力,通过翻译大量复杂的外文资料和数据模板,克服指标复杂度高、境内外银行业务种类差异大的困难,并走访欧洲多家银行学习先进经验。范国英说,以前团队只是关注国内的统计口径,现在看到了国际监管的要求,摸索着借鉴国际统计上的经验,并且加强了与海外同业的沟通。于她而言,无疑打开了国际视野。
2014年,工行正式建成投产了国内业界首个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统计平台,涉及300余项指标,能够有效识别集团风险传染节点和隐患。2018年至2019年,范国英团队完成工行全球统计信息系统(GSIS)底层数据向云平台迁移,建成了全球统计云平台,以此有效提升全集团数据加总能力。
在范国英看来,全球统计云平台的建成只是一个开端,永远保持创新,才是一种开放的姿态。“统计工作不像别的工作,一个项目完成了就到此为止;而是一旦做上了,就会成为一个日常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完善延伸。”范国英告诉记者,“作为新时期的银行业管理信息从业人员,一定要有时刻创新的理念。”
让数据焕发活力
“如何更好地发挥数据资产的价值,是我和我们团队未来的努力方向。”谈及下一阶段的工作,范国英说。
提升数据资产的价值,首先要聚焦基础数据领域。范国英认为,基础数据质量已成为银行统计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应该重视这项工作,从数据源头抓起,强化数据的标识管理,确保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地反映银行的发展的结构,质量、风险、效益、效率。
“假如一个企业本来不是小微企业,如果基础标识打错了,取出的数据自然不准确。”范国英告诉记者。基础数据治理涉及面广,投入成本高,全行都得行动起来。“可以说数据治理这项工作永远在路上,各家银行永远有提升的空间。即使是很细小的事情,我们也会力求做到完美和极致。”
其次,范国英认为,工行在智能化应用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团队应与时俱进,围绕重点领域主动开展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促进数据与业务、技术的全面深度融合,创新数据监测模型,建设支撑全行数字化转型的数据产品体系,推动数据产品落地,实现全流程的数据服务闭环。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提升数据资产的价值,实现‘靠数据支撑决策’‘用数据辅助管理’,增强决策管理的前瞻性和精准性,使数据工作在在我们银行业经营管理、创新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范国英表示。
“20年前做统计的人,谁会想到还要学习计算机?现在不懂计算机,不懂编程的语句,怎么做统计?必须去不断地学习。时代给了我们压力,也给了我们机会。我觉得这是挺好的一个事情。”范国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