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民
在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表示,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国际经验也表明,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更具风险可控和可持续性。
据介绍,我国当前养老保险体系三个层次中,作为第一个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健全了,职工养老保险加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个平台,目前已覆盖近十亿人;作为第二层次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并且在逐步完善,目前已经覆盖5800多万人;作为第三层次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还没有出台,在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中目前还是个短板。
近年来,人社部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框架下系统谋划、整体设计第三层次制度模式,总的考虑是,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以满足多样化需求,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当下第三层次养老保险已快步走来,作为普通百姓该做些什么呢?
了解何为第三层次养老保险
第一层次就是国家统筹的养老制度。包括了社会保险制度、福利国家制度、国家保险制度等模式。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通过参保人、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于供养已经退休的老人。一般可以分为现收现付制度、完全积累制度和统筹结合的方式,能够从容应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型或者意外冲击。第二层次则是国家资金不会参与,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的基金进行投资,用于到达退休年龄时,职工养老使用。尽管国家虽然不会投入资金,不过国家会制定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诸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缴纳税前减免等。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有些退休职工已经享受到这项养老福利的惠泽。第三层次就是由个人出资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投保商业养老保险可以作为参加社保的积极补充,也能够克服年金制度覆盖的有限性,国家正在推动税延型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主要包括收益确定型、收益保底型和收益浮动型三大类养老保险产品。虽然国家会通过给予个人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个人参保缴费,但毕竟需要个人缴纳不低的保费,且参保时间较长,加之人们在养老理念上存在偏颇,当下适龄群众参保面仍然较低。
要有养老风险意识
在推动发展第三层次养老保险进程中,大众的养老理念至关重要。客观地看,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涨船高,但风险意识却不相匹配,甚至较为淡薄,一些灾害或事故过后发现投保率普遍较低就是佐证,同时这仅仅是财产保险方面。除了保险宣传力度小,险种覆盖面不宽的影响,也与一些人在头脑中存在的认知误区不无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在个人或家庭的工作和生活一帆风顺时,恐怕相当一些人对潜在风险疏于防范,缺乏应对措施,而一旦灾害事故来临并造成严重危害后,因为没有事前投保不能得到经济补偿又追悔万分。由此延伸到对投保选择上,似乎显得更有说服力。诸如投保时左掂右量,举棋不定,即便勉强入保,也不保全保足。若日后平安无事没得到赔偿,觉得“保费花得冤枉”,甚至把中途退保、到期不续保、索要高额手续费等都当作“精明之举”。在投保商业养老保险上,部分青年人认为考虑治病和养老问题“为时尚早”,何况有社保托底,不必过早考虑投标养老保险,这显然混淆了履行义务和享受权益的辨证关系。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自己步入晚年患病或养老急需大笔费用时,只能手足无措,空发感叹。
一项专业统计表明,我国目前超过60岁的老人已达2.5亿人,到2025年可能接近3亿人,步入了名副其实的老龄化社会。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空巢老人占到50%,他们将怎样度过晚年生活,由谁来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抚慰他们孤寂的心灵,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
雨前备伞,以防不测
养老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更是重大的民生课题,绝非坐以论道,纸上谈兵,需要综合考量,掌握政策,精打细算,及早规划,抓紧落实。大家都知道,人的工作收入成长率会随着工资薪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而理财收入成长率则会随着资产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因此,养老规划若从40岁起,还有20年的工作收入储蓄来准备60岁退休后的生活,建议主要资金投资养老保险,其他可选择股票和基金等。单纯从养老的角度来说,目前各家保险公司推出的年金保险比较适合储蓄能力强、理财偏保守人士的需求,此类保险很像强制的长期储蓄,不过附有保险保障功能,投保人每年缴纳一定的费用,到期后开始领取养老金,缴纳的费用越高,届时领取的费用越多。这种针对养老的保险,可以附加住院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投保人退休后可以领取养老金以及累积红利,作为“补充养老金”。这种保险组合还对疾病和意外伤害进行了保障,做到了养老、医疗和意外保障的全面兼顾,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
除此之外,纵观目前保险公司推出的养老险产品尽管可降低退休规划的不确定性,但缺点是报酬率偏低,需要有较高的储蓄能力。对投资性格保守但安全感需求高的人来说,以保证给付的养老险或退休年金来满足基本生活支出,以股票或基金等高报酬、高风险的投资工具来满足生活品质支出。不容忽视的是,制定理财养老规划时,保险是必须包含的内容,它是整份理财规划的基础,只有把基础打牢,依附在上边的规划才不会因风险而坍塌。从实际操作层面看,专业人士普遍认为养老保险支出的合理范围是年收入的20%,如果在构筑基础养老保障后还有余钱,可考虑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险种,除了享受保障功能,还可以兼顾投资,抵御通货膨胀。投资者不要对养老保险的收益有过高预期,可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及风险承受能力,在业内人士帮助下,制定一个妥善可行的养老规划。
常言道,雨前备伞,以防不测。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赞同其中的道理,因为它不仅是一种风险防范的警示,更是不可或缺的养老理念,只有懂得了养老投入与其他物质投入一样必不可少,才能保证人生链条不脱节、不掉链。倘若换个层面看,只有把个人养老问题真正解决早,解决好,解决实,才能带来社会稳定安宁,有效促进家庭和谐,解除晚年生活后忧,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王梓/制图
□刘宝民
在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表示,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国际经验也表明,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更具风险可控和可持续性。
据介绍,我国当前养老保险体系三个层次中,作为第一个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健全了,职工养老保险加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个平台,目前已覆盖近十亿人;作为第二层次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并且在逐步完善,目前已经覆盖5800多万人;作为第三层次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还没有出台,在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中目前还是个短板。
近年来,人社部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框架下系统谋划、整体设计第三层次制度模式,总的考虑是,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以满足多样化需求,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当下第三层次养老保险已快步走来,作为普通百姓该做些什么呢?
了解何为第三层次养老保险
第一层次就是国家统筹的养老制度。包括了社会保险制度、福利国家制度、国家保险制度等模式。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通过参保人、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于供养已经退休的老人。一般可以分为现收现付制度、完全积累制度和统筹结合的方式,能够从容应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型或者意外冲击。第二层次则是国家资金不会参与,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的基金进行投资,用于到达退休年龄时,职工养老使用。尽管国家虽然不会投入资金,不过国家会制定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诸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缴纳税前减免等。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有些退休职工已经享受到这项养老福利的惠泽。第三层次就是由个人出资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投保商业养老保险可以作为参加社保的积极补充,也能够克服年金制度覆盖的有限性,国家正在推动税延型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主要包括收益确定型、收益保底型和收益浮动型三大类养老保险产品。虽然国家会通过给予个人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个人参保缴费,但毕竟需要个人缴纳不低的保费,且参保时间较长,加之人们在养老理念上存在偏颇,当下适龄群众参保面仍然较低。
要有养老风险意识
在推动发展第三层次养老保险进程中,大众的养老理念至关重要。客观地看,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涨船高,但风险意识却不相匹配,甚至较为淡薄,一些灾害或事故过后发现投保率普遍较低就是佐证,同时这仅仅是财产保险方面。除了保险宣传力度小,险种覆盖面不宽的影响,也与一些人在头脑中存在的认知误区不无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在个人或家庭的工作和生活一帆风顺时,恐怕相当一些人对潜在风险疏于防范,缺乏应对措施,而一旦灾害事故来临并造成严重危害后,因为没有事前投保不能得到经济补偿又追悔万分。由此延伸到对投保选择上,似乎显得更有说服力。诸如投保时左掂右量,举棋不定,即便勉强入保,也不保全保足。若日后平安无事没得到赔偿,觉得“保费花得冤枉”,甚至把中途退保、到期不续保、索要高额手续费等都当作“精明之举”。在投保商业养老保险上,部分青年人认为考虑治病和养老问题“为时尚早”,何况有社保托底,不必过早考虑投标养老保险,这显然混淆了履行义务和享受权益的辨证关系。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自己步入晚年患病或养老急需大笔费用时,只能手足无措,空发感叹。
一项专业统计表明,我国目前超过60岁的老人已达2.5亿人,到2025年可能接近3亿人,步入了名副其实的老龄化社会。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空巢老人占到50%,他们将怎样度过晚年生活,由谁来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抚慰他们孤寂的心灵,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
雨前备伞,以防不测
养老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更是重大的民生课题,绝非坐以论道,纸上谈兵,需要综合考量,掌握政策,精打细算,及早规划,抓紧落实。大家都知道,人的工作收入成长率会随着工资薪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而理财收入成长率则会随着资产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因此,养老规划若从40岁起,还有20年的工作收入储蓄来准备60岁退休后的生活,建议主要资金投资养老保险,其他可选择股票和基金等。单纯从养老的角度来说,目前各家保险公司推出的年金保险比较适合储蓄能力强、理财偏保守人士的需求,此类保险很像强制的长期储蓄,不过附有保险保障功能,投保人每年缴纳一定的费用,到期后开始领取养老金,缴纳的费用越高,届时领取的费用越多。这种针对养老的保险,可以附加住院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投保人退休后可以领取养老金以及累积红利,作为“补充养老金”。这种保险组合还对疾病和意外伤害进行了保障,做到了养老、医疗和意外保障的全面兼顾,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
除此之外,纵观目前保险公司推出的养老险产品尽管可降低退休规划的不确定性,但缺点是报酬率偏低,需要有较高的储蓄能力。对投资性格保守但安全感需求高的人来说,以保证给付的养老险或退休年金来满足基本生活支出,以股票或基金等高报酬、高风险的投资工具来满足生活品质支出。不容忽视的是,制定理财养老规划时,保险是必须包含的内容,它是整份理财规划的基础,只有把基础打牢,依附在上边的规划才不会因风险而坍塌。从实际操作层面看,专业人士普遍认为养老保险支出的合理范围是年收入的20%,如果在构筑基础养老保障后还有余钱,可考虑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险种,除了享受保障功能,还可以兼顾投资,抵御通货膨胀。投资者不要对养老保险的收益有过高预期,可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及风险承受能力,在业内人士帮助下,制定一个妥善可行的养老规划。
常言道,雨前备伞,以防不测。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赞同其中的道理,因为它不仅是一种风险防范的警示,更是不可或缺的养老理念,只有懂得了养老投入与其他物质投入一样必不可少,才能保证人生链条不脱节、不掉链。倘若换个层面看,只有把个人养老问题真正解决早,解决好,解决实,才能带来社会稳定安宁,有效促进家庭和谐,解除晚年生活后忧,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王梓/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