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仇兆燕
如何助力绿色经济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已经成为保险业的一道必答题。近日,在第四届新浪金麒麟保险高峰论坛暨2021慧保天下保险大会上,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国人保”)副总裁谢一群认为,保险业可以在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引发的高碳资产重新定价以及财务损失的风险等相关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谢一群
保险业迎蓝海
应对气候变化,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此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披露的数据显示,要在2050年实现零排放,全球每年需要投资1.6—3.8万亿美元。我国也已经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对金融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蓝海。“未来,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碳交易市场都将迎来巨大发展契机。” 近日,在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肖远企表示。
谢一群也认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过渡期仅有30年,远远短于西方国家60到70年的过渡期,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大力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进能源结构乃至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保险业在这一过程当中可以应用自身风险管理的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绿色保险?业界认为广义来看,既指环境污染、绿色资源、巨灾或天气风险保障等绿色保险产品,还包括为绿色企业提供风险保障的产品。
就此,谢一群进一步指出,去年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绿天鹅”风险的概念,包括极端天气可能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的物理风险的损失,以及为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引发的高碳资产重新定价、财务损失风险等相关金融风险等等,这些都应当进入保险业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管理的领域。
保险缺口大
但是,在实际落地中,目前保险应对气候风险的覆盖率还非常低。肖远企披露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全球气候灾难引起的损失中只有30%被保险覆盖,剩余的保险缺口大概有1.7万亿美元,实际缺口应该更大。
我国目前也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日前发布《关于开展保险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推绿色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业务模式、产品类别及数量、覆盖领域、提供服务的种类、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发展规划及建议等。
从行业情况来看,头部险企热情更高并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发展目标。谢一群提到,中国人保在风能、太阳能产业保险、绿色低碳建筑保险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前不久还推出了全国首单碳汇贷森林火灾保险,为碳汇质押贷款增信、支持碳汇融资。“相信随着我国绿色低碳经济的加快推进,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逐步发展完善,各类绿色保险和绿色投资以及围绕碳交易的各类保险产品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推动业务转变
除去对冲风险外,气候变化还将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催生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带来更多新的增长点。这一点对于保险行业也不例外。谢一群表示,中国人保一直在顺应未来交通方式变革中谋求发展的机遇。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以突破城市发展瓶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构建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切入,统筹规划,逐步落实。其中新能源智慧交通已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空气污染、进而建设互联网+交通运输业,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和促进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基于此,谢一群认为,未来,车车互联、车路协同等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将逐步降低道路风险发生的概率,改变车险经营的逻辑。目前以车辆物理损失和人伤损失为核心的车险商业模式将受到深刻的挑战。保险承保对象将向整个智慧交通产业链延伸,在这种情况下,保险企业应未雨绸缪,积极推进车险全面升级转型。在提升精准定价、精准营销能力的同时,积极探索保障自动驾驶、智慧交通风险的产品,创新拓展UBI、智能汽车、物联营运车等新车险,发展涉及交通安全全流程的各类责任保险,逐步推动传统车险向更广阔范围、更深层次的智慧交通保险转变。
□本报记者 仇兆燕
如何助力绿色经济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已经成为保险业的一道必答题。近日,在第四届新浪金麒麟保险高峰论坛暨2021慧保天下保险大会上,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国人保”)副总裁谢一群认为,保险业可以在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引发的高碳资产重新定价以及财务损失的风险等相关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谢一群
保险业迎蓝海
应对气候变化,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此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披露的数据显示,要在2050年实现零排放,全球每年需要投资1.6—3.8万亿美元。我国也已经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对金融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蓝海。“未来,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碳交易市场都将迎来巨大发展契机。” 近日,在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肖远企表示。
谢一群也认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过渡期仅有30年,远远短于西方国家60到70年的过渡期,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大力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进能源结构乃至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保险业在这一过程当中可以应用自身风险管理的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绿色保险?业界认为广义来看,既指环境污染、绿色资源、巨灾或天气风险保障等绿色保险产品,还包括为绿色企业提供风险保障的产品。
就此,谢一群进一步指出,去年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绿天鹅”风险的概念,包括极端天气可能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的物理风险的损失,以及为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引发的高碳资产重新定价、财务损失风险等相关金融风险等等,这些都应当进入保险业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管理的领域。
保险缺口大
但是,在实际落地中,目前保险应对气候风险的覆盖率还非常低。肖远企披露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全球气候灾难引起的损失中只有30%被保险覆盖,剩余的保险缺口大概有1.7万亿美元,实际缺口应该更大。
我国目前也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日前发布《关于开展保险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推绿色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业务模式、产品类别及数量、覆盖领域、提供服务的种类、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发展规划及建议等。
从行业情况来看,头部险企热情更高并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发展目标。谢一群提到,中国人保在风能、太阳能产业保险、绿色低碳建筑保险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前不久还推出了全国首单碳汇贷森林火灾保险,为碳汇质押贷款增信、支持碳汇融资。“相信随着我国绿色低碳经济的加快推进,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逐步发展完善,各类绿色保险和绿色投资以及围绕碳交易的各类保险产品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推动业务转变
除去对冲风险外,气候变化还将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催生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带来更多新的增长点。这一点对于保险行业也不例外。谢一群表示,中国人保一直在顺应未来交通方式变革中谋求发展的机遇。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以突破城市发展瓶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构建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切入,统筹规划,逐步落实。其中新能源智慧交通已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空气污染、进而建设互联网+交通运输业,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和促进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基于此,谢一群认为,未来,车车互联、车路协同等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将逐步降低道路风险发生的概率,改变车险经营的逻辑。目前以车辆物理损失和人伤损失为核心的车险商业模式将受到深刻的挑战。保险承保对象将向整个智慧交通产业链延伸,在这种情况下,保险企业应未雨绸缪,积极推进车险全面升级转型。在提升精准定价、精准营销能力的同时,积极探索保障自动驾驶、智慧交通风险的产品,创新拓展UBI、智能汽车、物联营运车等新车险,发展涉及交通安全全流程的各类责任保险,逐步推动传统车险向更广阔范围、更深层次的智慧交通保险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