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赵宇:数字化转型痛点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02 09:25:44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赵宇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助理总经理、中国电子银行网总编 赵宇

在金融这个大的领域内,银行业都公认说是信息化的程度、对金融科技的接受度以及包容度要高一点。相比之下,保险行业和证券行业在信息化程度方面没有银行走得那么快。

对于保险行业我还是一个新兵。从宏观来梳理,保险行业从2012-2016年总体可以说是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到了2017-2018年,相对来说在放缓,到了2019年,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12.2%,说明又重新回到了相对高速的增长阶段。再看保险的资产,2009年末的数据是,国内保险公司总资产规模突破了20万亿元。

总体规模比较大,但是保险密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可能是中国待开发的市场空间,潜力还是非常巨大的。另一个角度,保险深度相比于其他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可以去补齐。

在中国保险业这样一个大环境当中,存在哪些问题?

看营销环节,突出的情况就是线下销售模式占比较高,客观受限比较多,线下模式一直是我们的保险、乃至全世界保险的一种主流营销方式。2018-2019年的两年间,互联网的保险保费收入占比只有6%,这其中不仅是寿险,也包括财险特别是车险,还有人身险里面的一些短期意外险。6%这样一个比例,相对而言比较低。

疫情的出现,即从2019-2020年,保险行业的月度保费收入也验证了这一点——从渠道角度来看,目前线下仍然是主要的营销渠道,线上达成率还是比较低。

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是,产品比较同质化,在很多寿险产品当中,内容基本雷同。我个人有这种感触,各家保险公司出售的产品都一样,中国人寿也好,人保寿险也好,平安、泰康、华泰等等,以及一些外资合资保险公司,大都会、友邦、信诚,我选择哪个品牌,仅仅是因为此前比较熟悉这样一个单一因素。

银行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向后退15年,还是柜面年代,大家充分使用柜面资源,当你去存一笔钱的时候,浦发也好,光大也好,可能都会犹豫;但如果是工商银行,“爱存不存”,储户可能拎着箱子直接走进大堂,二话不说就把钱存进去了,这里就有一个品牌的认知度问题。

而分析保险行业面临的问题,我认为,风险意识相对薄弱、风险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基于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思考——金融科技的推广应用,在银行业已有的经验,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我们都提供出来为保险业做一些参考。

2010-2020年被称作数字化过程,这个十年,社交网络高速发展。同样,从银行这个角度来说,1995年出现了具有标志性事件——中国境内第一家网上银行——中国银行的网上银行开通,此举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电子银行时代。很多银行都开始设立一个电子银行部,电子银行部的使命是什么?就是线下业务线上化。因为线下业务触达客户的成本很高,建网点成本也高,网点服务客户的成本更高。电子化是一个趋势,线上化是一个趋势,建立电子银行部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几乎每家银行都去做。

2007年之后,移动互联开始崛起,特别是2011年左右,4G服务的上线和普及,线上渠道迎来良机,这就是手机银行。可以说,移动银行成了主旋律。到了2017年,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各家银行根据业务发展进行了架构调整,将线下业务全搬到线上去,而考核电子银行部的重要指标就是转化率——线下到线上的转化率,有的银行达到了99%,有的说已经到100%。转化率已成为银行的重要考核指标、考核口径。

银行就是一个中介,衍生来衍生去,无非就是金融中介的服务。到了智能银行的阶段,银行架构有所回归,那些规模比较大、信息化程度比较高、转化率高的银行,将原来的网络金融部又重新进行架构调整,发力做创新业务,首席创新官成为重要位置。

对于保险行业,“保险+技术”模式怎么理解?简单来说,保险行业内部发起且执行众多模式的升级换代,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入到传统保险技术当中,形成新的服务模式。而新的保险服务模式,进一步促进了保险的数字化运营,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能力,以及风控能力。简言之,用技术提升效率,原来用腿走路,现在踩上一个平衡车,但没有改变前进这样一个方向属性,在不改变基础服务模式、服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来赋能。

“科技+保险”模式,通过新的金融科技应用,对整个保险的传统业态产生深刻影响,形成新的数字化生态,甚至可能会衍生出新的保险产品。

“风控+科技”模式中,技术应用往往会伴随新的风险出现,为了彻底解决技术引入带来的风险,可以基于新的技术,利用物联网设备,获得更高质量的外部数据,通过对这些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建模,建立完善数据管理体系框架。利用人工智能等全方位的计算分析,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在新的保险服务场景中有效地控制风险。

 


赵宇:数字化转型痛点分析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6-02

赵宇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助理总经理、中国电子银行网总编 赵宇

在金融这个大的领域内,银行业都公认说是信息化的程度、对金融科技的接受度以及包容度要高一点。相比之下,保险行业和证券行业在信息化程度方面没有银行走得那么快。

对于保险行业我还是一个新兵。从宏观来梳理,保险行业从2012-2016年总体可以说是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到了2017-2018年,相对来说在放缓,到了2019年,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12.2%,说明又重新回到了相对高速的增长阶段。再看保险的资产,2009年末的数据是,国内保险公司总资产规模突破了20万亿元。

总体规模比较大,但是保险密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可能是中国待开发的市场空间,潜力还是非常巨大的。另一个角度,保险深度相比于其他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可以去补齐。

在中国保险业这样一个大环境当中,存在哪些问题?

看营销环节,突出的情况就是线下销售模式占比较高,客观受限比较多,线下模式一直是我们的保险、乃至全世界保险的一种主流营销方式。2018-2019年的两年间,互联网的保险保费收入占比只有6%,这其中不仅是寿险,也包括财险特别是车险,还有人身险里面的一些短期意外险。6%这样一个比例,相对而言比较低。

疫情的出现,即从2019-2020年,保险行业的月度保费收入也验证了这一点——从渠道角度来看,目前线下仍然是主要的营销渠道,线上达成率还是比较低。

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是,产品比较同质化,在很多寿险产品当中,内容基本雷同。我个人有这种感触,各家保险公司出售的产品都一样,中国人寿也好,人保寿险也好,平安、泰康、华泰等等,以及一些外资合资保险公司,大都会、友邦、信诚,我选择哪个品牌,仅仅是因为此前比较熟悉这样一个单一因素。

银行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向后退15年,还是柜面年代,大家充分使用柜面资源,当你去存一笔钱的时候,浦发也好,光大也好,可能都会犹豫;但如果是工商银行,“爱存不存”,储户可能拎着箱子直接走进大堂,二话不说就把钱存进去了,这里就有一个品牌的认知度问题。

而分析保险行业面临的问题,我认为,风险意识相对薄弱、风险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基于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思考——金融科技的推广应用,在银行业已有的经验,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我们都提供出来为保险业做一些参考。

2010-2020年被称作数字化过程,这个十年,社交网络高速发展。同样,从银行这个角度来说,1995年出现了具有标志性事件——中国境内第一家网上银行——中国银行的网上银行开通,此举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电子银行时代。很多银行都开始设立一个电子银行部,电子银行部的使命是什么?就是线下业务线上化。因为线下业务触达客户的成本很高,建网点成本也高,网点服务客户的成本更高。电子化是一个趋势,线上化是一个趋势,建立电子银行部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几乎每家银行都去做。

2007年之后,移动互联开始崛起,特别是2011年左右,4G服务的上线和普及,线上渠道迎来良机,这就是手机银行。可以说,移动银行成了主旋律。到了2017年,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各家银行根据业务发展进行了架构调整,将线下业务全搬到线上去,而考核电子银行部的重要指标就是转化率——线下到线上的转化率,有的银行达到了99%,有的说已经到100%。转化率已成为银行的重要考核指标、考核口径。

银行就是一个中介,衍生来衍生去,无非就是金融中介的服务。到了智能银行的阶段,银行架构有所回归,那些规模比较大、信息化程度比较高、转化率高的银行,将原来的网络金融部又重新进行架构调整,发力做创新业务,首席创新官成为重要位置。

对于保险行业,“保险+技术”模式怎么理解?简单来说,保险行业内部发起且执行众多模式的升级换代,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入到传统保险技术当中,形成新的服务模式。而新的保险服务模式,进一步促进了保险的数字化运营,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能力,以及风控能力。简言之,用技术提升效率,原来用腿走路,现在踩上一个平衡车,但没有改变前进这样一个方向属性,在不改变基础服务模式、服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来赋能。

“科技+保险”模式,通过新的金融科技应用,对整个保险的传统业态产生深刻影响,形成新的数字化生态,甚至可能会衍生出新的保险产品。

“风控+科技”模式中,技术应用往往会伴随新的风险出现,为了彻底解决技术引入带来的风险,可以基于新的技术,利用物联网设备,获得更高质量的外部数据,通过对这些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建模,建立完善数据管理体系框架。利用人工智能等全方位的计算分析,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在新的保险服务场景中有效地控制风险。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