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肖星:突出保险产品“三性”

发布时间:2021-06-02 09:35:51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房文彬

“产品是架设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第一桥梁和纽带。能不能与客户建立联系,关键是保险产品能不能契合客户的价值主张。保险业应着力优化产品供给,突出针对性、差异性和普惠性,实现产品高质量供给,让老百姓更愿意参保。”近日,在第四届新浪金麒麟保险高峰论坛暨2021慧保天下保险大会上,中国太平副总经理肖星如是表示。

肖星

实现产品高质量供给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肖星认为,落实到保险业,就是要着力优化产品供给,让老百姓更愿意参保。

对此,他表示,应突出针对性、差异性和普惠性,实现产品高质量供给。一是更加注重针对性。以前许多公司是一张生命表、一张保单“保全国”,风险保障“交叉补贴”现象突出,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公平性。期待未来能让专属保险遍地开花,细分市场蓬勃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多样性。现在保险产品在数量上已经极大丰富,比如仅老年人产品就有2400多个,但同质化严重,主打产品一枝独秀,保险产品供给的广度、深度、新度都还不够。面向未来,保险产品的多样性应该更多体现在对不同客户群体、同一客户的不同生命旅程、不同销售渠道以及同一渠道不同队伍的适配性上,使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好产品。三是更加注重普惠性。保险是具有极强社会属性的一个行业,保险企业理应怀抱“家国情怀”,体现到保险产品上,就是要坚持保障为民,在追求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普惠性,使保险功能不仅体现在保障倍数上,还体现在对优质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上。2020年太平在业内率先推出“海南自贸港全球特药医疗保险”,将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优质医疗资源带到全国,因为有了此类保险,价格高昂的进口特药不再是少数富人的专利,广大老百姓也能买得起、用得上。

实现队伍高质量建设

“目前内地保险代理人数已明显高于欧美国家,但增员越来越难是公认的事实。”肖星表示。

据有关调查,中资险企在册代理人的平均服务年限不到1.6年,而美国超过6年,中美产能更是相差超过14倍。面临人员脱落率高、产能低、服务参差不齐等痛点,各公司近几年来纷纷推进代理人渠道改革,或聚焦数字化,或整合大个险,或打造关键队伍,或试水独立代理人。

在肖星看来,虽然各家公司的路径有差异,但殊途同归,本质上都是想让寿险营销真正成为一门有吸引力的行当,把队伍稳定住、把产能提上去。

他认为,要提高吸引力,要么对组织利益进行再分配,要么加大资源投入,或者双管齐下,不管采取何种方式,短期内难免遭遇队伍波动、业绩滑坡等阵痛。渠道改革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更多考验的是各家公司的战略定力和执行力。

“如果将营销渠道比作一座城,参考国家二十多年来的城市建设经验,现在大家公认的一些样板城市,无不是注重‘新城开发’与‘旧城改造’的统一规划、协调推进、稳步切换,这对寿险营销改革很有启发意义。一方面,要把旧城打造成‘新天地’,通过基本法升级、科技武装、生态赋能等,让存量队伍旧貌换新颜,更加适应保险消费升级的趋势。另一方面,把新城打造成‘浦东新区’,搭建创业平台,把控增员标准,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青年人才加盟,建设寿险营销新军。新旧之间稳步切换,实现‘腾笼换鸟’,以时间换空间,这是我们能做到的,也是能做好的。”肖星表示。

实现服务高质量升级

保险公司销售的是产品,经营的是风险,本质上是服务。

肖星认为, “服务”二字在今天有了新的内涵,背后反映的是保险企业与客户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以往更多是交易关系、契约关系,现在逐渐转为共生关系、伙伴关系,前者对应的是运营层面的客户服务、重在效率,后者对应的则是价值层面的客户经营,强调企业与客户共创价值、共享价值。如理赔服务,应由快赔向科学、优质理赔转变。保险企业一方面要做到应赔快赔秒赔。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保险反欺诈、防骗赔,行业联手共同打击“理赔黑产”。如健康服务,应由简单增值服务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转变。通过健康管理,保险企业不仅可以管控医疗费用,还能增进客户健康质量,这是保险企业与客户共享健康价值商业模式的重要方向。此外,可以突破可保风险的边界,让原来不可保的变为可保,例如一些慢性病现在也能保了。如养老服务,应由单一养老保障向综合化养老解决方案转变。

根据国家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实现老有所养,不仅要帮助老百姓管好“钱袋子”,还要能提供优质的养老设施、养老服务。肖星表示,现在各方纷纷发力养老地产,但保险企业无疑是最适合的,养老地产与保险相结合后,不再是简单的利润主体,而是能提供全方位、长周期、有温度养老关怀的综合服务平台。

实现保险资金高质量投资

肖星认为,保险公司天然就是一家投资公司。没有良好的投资收益,客户权益就难以保障,投资规模做不大,就没有市场话语权。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全面加速,保险的“牌照红利”已经越来越薄,承保端盈利趋向于“紧平衡”,各公司对投资更加倚重,2020年很多产险公司盈利主要就是靠投资。

与此同时,保险投资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增长中枢下移、利率长周期下行,传统以固收为主、赚取绝对收益的模式可腾挪空间越来越有限,另类投资遭遇“优质项目荒”,权益投资波动加剧,叠加大资管竞争,这些变化都要求险企将投资端的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对此,肖星表示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化队伍的打造。专业化说到底就是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体现在资产配置上,还体现在对投资产业的深度理解、对投资企业的深度融合、对投资项目的深度管理上,依靠专业来创造价值,通过专业来获取收益。二是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关键是明晰委托方和受托方关系,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同时考核上也应两头并重,兼顾好长短期目标和绝对相对收益。三是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把投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则建立在智能化系统上,借助科技的力量强化授权管理、投资审批和投后管理等,把握住投资风险。四是第三方思维的确立。进入大资管时代,险资应该正视形势的变化,少些甲方思维,多些第三方思维,主动到市场上去比拼。一方面对外输出专业能力,积极开拓第三方资管、公募基金、养老金等“蓝海”业务。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金资管大有可为。另一方面也主动接受市场检验,倒逼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李月敏/制图


肖星:突出保险产品“三性”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6-02

□记者 房文彬

“产品是架设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第一桥梁和纽带。能不能与客户建立联系,关键是保险产品能不能契合客户的价值主张。保险业应着力优化产品供给,突出针对性、差异性和普惠性,实现产品高质量供给,让老百姓更愿意参保。”近日,在第四届新浪金麒麟保险高峰论坛暨2021慧保天下保险大会上,中国太平副总经理肖星如是表示。

肖星

实现产品高质量供给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肖星认为,落实到保险业,就是要着力优化产品供给,让老百姓更愿意参保。

对此,他表示,应突出针对性、差异性和普惠性,实现产品高质量供给。一是更加注重针对性。以前许多公司是一张生命表、一张保单“保全国”,风险保障“交叉补贴”现象突出,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公平性。期待未来能让专属保险遍地开花,细分市场蓬勃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多样性。现在保险产品在数量上已经极大丰富,比如仅老年人产品就有2400多个,但同质化严重,主打产品一枝独秀,保险产品供给的广度、深度、新度都还不够。面向未来,保险产品的多样性应该更多体现在对不同客户群体、同一客户的不同生命旅程、不同销售渠道以及同一渠道不同队伍的适配性上,使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好产品。三是更加注重普惠性。保险是具有极强社会属性的一个行业,保险企业理应怀抱“家国情怀”,体现到保险产品上,就是要坚持保障为民,在追求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普惠性,使保险功能不仅体现在保障倍数上,还体现在对优质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上。2020年太平在业内率先推出“海南自贸港全球特药医疗保险”,将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优质医疗资源带到全国,因为有了此类保险,价格高昂的进口特药不再是少数富人的专利,广大老百姓也能买得起、用得上。

实现队伍高质量建设

“目前内地保险代理人数已明显高于欧美国家,但增员越来越难是公认的事实。”肖星表示。

据有关调查,中资险企在册代理人的平均服务年限不到1.6年,而美国超过6年,中美产能更是相差超过14倍。面临人员脱落率高、产能低、服务参差不齐等痛点,各公司近几年来纷纷推进代理人渠道改革,或聚焦数字化,或整合大个险,或打造关键队伍,或试水独立代理人。

在肖星看来,虽然各家公司的路径有差异,但殊途同归,本质上都是想让寿险营销真正成为一门有吸引力的行当,把队伍稳定住、把产能提上去。

他认为,要提高吸引力,要么对组织利益进行再分配,要么加大资源投入,或者双管齐下,不管采取何种方式,短期内难免遭遇队伍波动、业绩滑坡等阵痛。渠道改革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更多考验的是各家公司的战略定力和执行力。

“如果将营销渠道比作一座城,参考国家二十多年来的城市建设经验,现在大家公认的一些样板城市,无不是注重‘新城开发’与‘旧城改造’的统一规划、协调推进、稳步切换,这对寿险营销改革很有启发意义。一方面,要把旧城打造成‘新天地’,通过基本法升级、科技武装、生态赋能等,让存量队伍旧貌换新颜,更加适应保险消费升级的趋势。另一方面,把新城打造成‘浦东新区’,搭建创业平台,把控增员标准,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青年人才加盟,建设寿险营销新军。新旧之间稳步切换,实现‘腾笼换鸟’,以时间换空间,这是我们能做到的,也是能做好的。”肖星表示。

实现服务高质量升级

保险公司销售的是产品,经营的是风险,本质上是服务。

肖星认为, “服务”二字在今天有了新的内涵,背后反映的是保险企业与客户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以往更多是交易关系、契约关系,现在逐渐转为共生关系、伙伴关系,前者对应的是运营层面的客户服务、重在效率,后者对应的则是价值层面的客户经营,强调企业与客户共创价值、共享价值。如理赔服务,应由快赔向科学、优质理赔转变。保险企业一方面要做到应赔快赔秒赔。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保险反欺诈、防骗赔,行业联手共同打击“理赔黑产”。如健康服务,应由简单增值服务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转变。通过健康管理,保险企业不仅可以管控医疗费用,还能增进客户健康质量,这是保险企业与客户共享健康价值商业模式的重要方向。此外,可以突破可保风险的边界,让原来不可保的变为可保,例如一些慢性病现在也能保了。如养老服务,应由单一养老保障向综合化养老解决方案转变。

根据国家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实现老有所养,不仅要帮助老百姓管好“钱袋子”,还要能提供优质的养老设施、养老服务。肖星表示,现在各方纷纷发力养老地产,但保险企业无疑是最适合的,养老地产与保险相结合后,不再是简单的利润主体,而是能提供全方位、长周期、有温度养老关怀的综合服务平台。

实现保险资金高质量投资

肖星认为,保险公司天然就是一家投资公司。没有良好的投资收益,客户权益就难以保障,投资规模做不大,就没有市场话语权。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全面加速,保险的“牌照红利”已经越来越薄,承保端盈利趋向于“紧平衡”,各公司对投资更加倚重,2020年很多产险公司盈利主要就是靠投资。

与此同时,保险投资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增长中枢下移、利率长周期下行,传统以固收为主、赚取绝对收益的模式可腾挪空间越来越有限,另类投资遭遇“优质项目荒”,权益投资波动加剧,叠加大资管竞争,这些变化都要求险企将投资端的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对此,肖星表示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化队伍的打造。专业化说到底就是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体现在资产配置上,还体现在对投资产业的深度理解、对投资企业的深度融合、对投资项目的深度管理上,依靠专业来创造价值,通过专业来获取收益。二是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关键是明晰委托方和受托方关系,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同时考核上也应两头并重,兼顾好长短期目标和绝对相对收益。三是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把投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则建立在智能化系统上,借助科技的力量强化授权管理、投资审批和投后管理等,把握住投资风险。四是第三方思维的确立。进入大资管时代,险资应该正视形势的变化,少些甲方思维,多些第三方思维,主动到市场上去比拼。一方面对外输出专业能力,积极开拓第三方资管、公募基金、养老金等“蓝海”业务。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金资管大有可为。另一方面也主动接受市场检验,倒逼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李月敏/制图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