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养老护理:留住人才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1-08-10 11:11:43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朱艳霞

一位考察了多个养老社区,最终决定入住国寿嘉园的长者感慨地说:“这儿环境好,社区工作人员很专业,看着一群年轻人在身边,觉得自己都变年轻了。”

近日,中国人寿首个医养结合型养老养生社区国寿嘉园·天津乐境正式开业。《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一般养老院护理人员年龄偏大不同的是,这里有一支非常年轻的专业照护团队,平均年龄28岁左右。

据了解,加速布局养老社区之际,保险公司日益察觉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缺失的压力,已将培养养老护理人才提上日程,特别是加大年轻护理员的培养,以期在未来的康养产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缺口巨大

我国已进入新一轮老龄化加速时期。

日前,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安宁疗护等一直是我国护理领域的短板弱项,我国目前2.64亿老年人中有4000万左右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多达600多万名,但是我国目前仅有50多万名从事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远不能满足需求。

另外,养老护理员目前并未作为专业的职业设置,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缺乏职业认证和专门的职业培训,无法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护理服务需求。

根据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一项课题组的调查分析,全国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仅占12.21%,养老护理员学历水平集中于初中以及中专学历,教育水平较低且接受的培训不足,护理人员队伍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基本以40岁、50岁人员为主。在北京,很多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主要来源为外来农民工,且用工形式以临时工与合同工为主。

定向培养

鉴于当前养老服务业人才的严重缺失现状,除了外聘关键人才,保险机构运营的养老社区均采取自行培养人才的方式,构建人才梯队。

“我们提前6年就开始储备养老护理人才了。”国寿嘉园相关负责人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中国人寿从2013年开始布局核心城市养老产业,2015年,即与保险职业学院启动了养老人才储备培养计划,共建养老养生服务与管理订单班。从2018年开始,订单班毕业生开始在中国人寿养老社区工作,目前已有200余名订单班毕业生和实习生分布在中国人寿各个养老社区中。

此外,国寿嘉园·乐境在与保险职业学院合作养老服务订单班的基础上,与国内率先设立老年护理专业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设立国家级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两家医学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其他公司也采取了类似的方式。据泰康保险集团介绍,公司已经与全国数十家大中专职业学校形成合作关系,通过与这些院校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协议来支持泰康各地的养老业务发展。

“因为每个养老社区的定位、服务内容和要求都不同,所以我们需要根据社区的运营情况和服务标准进行具体的培训及管理。”新华保险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的护理员团队中有30%来自大中专院校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学生。

留住人才

养老护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即使进入养老机构工作,岗位流失率也较高。据统计,从全国养老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学生到岗第一年的流失率可能达到30%,第二年50%,第三年70%。

将年轻的养老护理员“定制”到养老社区中,如何留住这些人,是保险机构运营养老社区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上述国寿嘉园相关负责人认为,薪酬、福利、考核、评价等是必要条件。基于这一理念,他们给护理人员提供了一个从最初的护理员、资深护理员到管理岗位的职业发展通道,随着职级的不断提升,收入也会相应增加。此外,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到中国人寿集团及旗下公司从事其他工作。

合众人寿表示,为了调动年轻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司针对一线员工专门设立“护理师星级员工评定制度(1级~5级)”,每年进行考核评定,并与薪酬挂钩;同时在薪酬待遇上,对于年轻的员工,在工资上给予年龄补贴,从而吸引鼓励年轻护理人员。

通过护理员星级评定,基层护理人员可晋升为护理组长、护理主管、护理经理等,建立了明确的职业晋升体系。同时,该公司开发了一套完善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设置养老护理专业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定期开展护理规范、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技能的交流、培训及训练,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综合能力。

此外,一线养老护理员的社会认同问题也亟须得到关注。事实上,养老护理并不是一个短期、临时性的工作,而是一个可以终生从事的专业职业。

“泰康之家的年轻护理员在内部上升有两个通道,专业通道和管理通道,双通道发展。”泰康保险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专业的培训,她们的工作内容不仅仅是生活护理,更多包含文娱活动组织带动、运动康复实施、营养管理、健康宣教等等,她们是有专业技能的、备受尊重的、有职业前景的专业人才。


养老护理:留住人才是关键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8-10

□记者 朱艳霞

一位考察了多个养老社区,最终决定入住国寿嘉园的长者感慨地说:“这儿环境好,社区工作人员很专业,看着一群年轻人在身边,觉得自己都变年轻了。”

近日,中国人寿首个医养结合型养老养生社区国寿嘉园·天津乐境正式开业。《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一般养老院护理人员年龄偏大不同的是,这里有一支非常年轻的专业照护团队,平均年龄28岁左右。

据了解,加速布局养老社区之际,保险公司日益察觉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缺失的压力,已将培养养老护理人才提上日程,特别是加大年轻护理员的培养,以期在未来的康养产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缺口巨大

我国已进入新一轮老龄化加速时期。

日前,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安宁疗护等一直是我国护理领域的短板弱项,我国目前2.64亿老年人中有4000万左右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多达600多万名,但是我国目前仅有50多万名从事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远不能满足需求。

另外,养老护理员目前并未作为专业的职业设置,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缺乏职业认证和专门的职业培训,无法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护理服务需求。

根据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一项课题组的调查分析,全国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仅占12.21%,养老护理员学历水平集中于初中以及中专学历,教育水平较低且接受的培训不足,护理人员队伍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基本以40岁、50岁人员为主。在北京,很多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主要来源为外来农民工,且用工形式以临时工与合同工为主。

定向培养

鉴于当前养老服务业人才的严重缺失现状,除了外聘关键人才,保险机构运营的养老社区均采取自行培养人才的方式,构建人才梯队。

“我们提前6年就开始储备养老护理人才了。”国寿嘉园相关负责人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中国人寿从2013年开始布局核心城市养老产业,2015年,即与保险职业学院启动了养老人才储备培养计划,共建养老养生服务与管理订单班。从2018年开始,订单班毕业生开始在中国人寿养老社区工作,目前已有200余名订单班毕业生和实习生分布在中国人寿各个养老社区中。

此外,国寿嘉园·乐境在与保险职业学院合作养老服务订单班的基础上,与国内率先设立老年护理专业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设立国家级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两家医学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其他公司也采取了类似的方式。据泰康保险集团介绍,公司已经与全国数十家大中专职业学校形成合作关系,通过与这些院校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协议来支持泰康各地的养老业务发展。

“因为每个养老社区的定位、服务内容和要求都不同,所以我们需要根据社区的运营情况和服务标准进行具体的培训及管理。”新华保险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的护理员团队中有30%来自大中专院校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学生。

留住人才

养老护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即使进入养老机构工作,岗位流失率也较高。据统计,从全国养老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学生到岗第一年的流失率可能达到30%,第二年50%,第三年70%。

将年轻的养老护理员“定制”到养老社区中,如何留住这些人,是保险机构运营养老社区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上述国寿嘉园相关负责人认为,薪酬、福利、考核、评价等是必要条件。基于这一理念,他们给护理人员提供了一个从最初的护理员、资深护理员到管理岗位的职业发展通道,随着职级的不断提升,收入也会相应增加。此外,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到中国人寿集团及旗下公司从事其他工作。

合众人寿表示,为了调动年轻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司针对一线员工专门设立“护理师星级员工评定制度(1级~5级)”,每年进行考核评定,并与薪酬挂钩;同时在薪酬待遇上,对于年轻的员工,在工资上给予年龄补贴,从而吸引鼓励年轻护理人员。

通过护理员星级评定,基层护理人员可晋升为护理组长、护理主管、护理经理等,建立了明确的职业晋升体系。同时,该公司开发了一套完善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设置养老护理专业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定期开展护理规范、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技能的交流、培训及训练,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综合能力。

此外,一线养老护理员的社会认同问题也亟须得到关注。事实上,养老护理并不是一个短期、临时性的工作,而是一个可以终生从事的专业职业。

“泰康之家的年轻护理员在内部上升有两个通道,专业通道和管理通道,双通道发展。”泰康保险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专业的培训,她们的工作内容不仅仅是生活护理,更多包含文娱活动组织带动、运动康复实施、营养管理、健康宣教等等,她们是有专业技能的、备受尊重的、有职业前景的专业人才。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