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交通银行的1921年

发布时间:2021-08-27 10:58:24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毛志辉

1921年,中国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北洋政府时期,政坛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回望历史,这一年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对于具有百余年历史的交通银行而言,这一年,同样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它标志了一家资本财政化的传统银行在经历创巨痛深之后,向商业化、独立化、现代化银行的转变。

梁士诒

再次停兑

1921年1月,交行“京钞整理”工作告一段落,延宕五年之久的第一次停兑风潮画上句号。交行董事会会长梁士诒与财长周自齐会同上书国务院:“……数载困难,一时洗涤,自齐、士诒庶可稍轻罪戾……”

然而,动荡社会恶劣的政治、经济环境却容不得交行有喘息之机。长期的战乱使得北洋政府军费激增,财政陷于窘迫困境,由此,北洋政府再次将目光转向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继续依靠两行垫款和发行钞票度日。1921年初,北洋政府提出,“近畿军警饷需关系首都治安,于此青黄不接之时,坚请中、交两行筹垫,以六个月为期,每月各认四十万元”。由此,交行更深地陷入财政借款的漩涡。

8月,北洋政府各机关部门欠薪已达20个月以上,陆军、海军、司法、教育等各部总长都因部员的索薪而下台,代理财长潘复以中秋节临近为由,向北京银行界商借480万元,其中交行独家承担300万元。同时,北洋政府还强迫中、交两行开出担保性空头存单,以此向其他商业银行借款。随着各存单的陆续到期,北洋政府无力归还,中、交两行又被迫兑现,以致库存现银日枯。

1921年11月12日,适逢华盛顿会议正式开幕,同日,天津的中、交两行率先因天津、张家口地名钞票而发生挤兑。11月15日,挤兑风潮波及北京,当天清晨,即有一些代兑钱铺纷纷到交行京行反映,说有不少持天津及张家口地名券的储户前来兑现。京行一方面嘱咐各钱铺照常代兑,另一方面设法筹措资金以备不测。

16日下午,北京银行公会召开临时会议,各银行一致拥护中、交两行。但兑票人数太多,不得不由警厅出面维持金融秩序。当时“西河沿一带,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交通因之断绝”。

为应对挤兑,交行先是限制兑换数目,每人以十元为限;嗣后又限制兑换时间,每日仅兑换半日。但愈是限兑,挤兑之潮愈是汹涌。约至12月中旬,京行“终于宣告暂时停兑,俟筹足款项再行开兑”,并从此关门停业,达数月之久。天津中、交两行亦相继宣告停兑。

奉系借款

挤兑风潮发生后,中、交两行都积极联络各方设法开兑,并且“彼此互相探听对方实力情形,生怕倒闭在对方的前头”。最终,中行经各方筹谋,于12月1日宣布无限制兑现。然而,交行的挤兑情形远较中行严重,当时报纸报道:“交通银行之情形,较中行为复杂,益以平时办理不善,其系统颇为混乱,自发生问题以来,政府与银行,及银行内部意见,有不相一致之处,遂不易确立具体之办法。”

为实现开兑,交行可谓费尽周折。一方面,交行向政府请求救援,试图通过催收欠款和续交股本两种办法解决燃眉之急,但政府当局早已负债累累,无力援助。另一方面,交行积极与中行协商,曹汝霖与张嘉璈于11月19日在北京银行公会达成一致,携手共度时艰。然而,在严重的危机面前,这些都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到了最后,交行仅剩借款一途。

1921年11月底,梁士诒密遣叶恭绰前往奉天与张作霖会谈。双方很快就交行借款、梁氏组阁达成一致意见,“张允竭力维持交行,交票可完全兑现”。12月27日晚,交行与东三省官银号及奉天兴业银行在甘石桥梁士诒府邸签订合同,约定借现大洋400万元,七日内在北京、天津两处交清,借款利息为一分二厘,每三个月交息一次但息随本减;借款之日起满六个月后,每一个月归还一次,分十次还清,即每次40万元,但也可以先期归还一部分或全数还清。

次日,此项合同获得交行董事会通过。1922年1月6日,交行天津、张家口钞券完全开兑,同时,经董事会议决定,总理曹汝霖留任,协理任凤苞去职,改为孟锡珏,添设帮理一席,派谢霖补充。

创巨痛深

交行虽然依靠奉系借款实现了无限制兑现,但也使交行陷入另一个重大危机。张作霖之所以愿意借款给交行,其意图在于藉此染指交行,进而推动中、交两行合并成新的中央银行,将北洋政府的金融大权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为其扩张势力服务。而旧交通系则不甘心被逐出政府,企图借停兑之机倒阁,并借助张作霖的支持掌握核心权力。因此,交行的前途,成为双方合作的赌注。

张作霖的奉系和梁士诒的旧交通系“相互策应”,很快在政治上都“如愿以偿”。1921年12月14日,张作霖入京;17日,靳云鹏宣布辞职;24日,梁士诒接任内阁总理。

然而,对于交行而言,在办理奉系借款时则又是另一番天地。由于张作霖的本意并非是挽救交行,故在交接借款时,奉系控制下的东三省官银号及奉天兴业银行,并没有按照合同如实办理。该借款实交九五,而最恶劣的是,借款中居然有一部分是以铜元充作银元(铜元的价值不及银元的百分之一),欺骗交行。

当时,送到交通银行的借款共800余箱,“交行收到现银后开箱点数时,发现有25箱内中装的不是银元而是铜元”。因畏惧奉系势力,交行不敢声张,只能“哑巴吃黄连”认吃暗亏,由行中付账了事。但这笔借款中,高额的利息和不平等的条款却让交行深感屈辱。

1922年1月,交行函陈交通部,请求将交通部所积欠的各宗无抵押款项共计银元500余万元,指定各路局偿还,每月须还款银元50万元。经交通部核允,由京奉路局月拨银元30万元,分16个月还清。但该路局却从未遵照交通部指令拨还欠款,而交行此时“元气尚未尽复”,奉系借款也就未能如期归还。

此外,梁士诒内阁的迅速垮台亦对这笔借款的偿还产生了重要影响。梁组阁仅一个月,就被直系军阀吴佩孚攻击下台。奉直二系共同掌握北洋政权,局面自然难以为继。1922年4月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战败退出关外,梁士诒亦因“战争祸首”罪名再遭通缉。

一系列动荡使得交行总管理处几近瘫痪,这笔奉系借款,也一时无法还上。双方“叠经磋商”,借款得以展期六个月。1922年5月,实业家张謇担任交行总理后,又为借款事电商奉省当局,希望“展缓还期”。奉方“顾念交谊”,于1922年12月重新厘定还款办法。经过全行的协同努力,一直到1926年8月底才完全结清欠款,拖延达五年之久。并且,因付息甚巨,交行损失颇重,共偿付利息高达银元156.168万元。

鉴于这笔借款给交行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1936年,交行在胡笔江主持下修纂《行史清稿》记录此事时,仍引之为恨,称1921年的二次停兑和奉系借款“固为本行创巨痛深之事”。

经营转向

1921年对于交行而言,是十分艰难的一年。挤兑风潮的发生让交行再次遭受重创,元气大伤,跌入前所未有的低谷。此后,交行痛定思痛,通过改变营业方针、改革发行制度,以及整理行务、核实帐目等一系列举措,力求取得脱胎换骨的效果。

经历了挤兑风潮后,在1922年2月召开的交行临时股东大会上,通过了董事会提出的关于经营方针的四条意见,其中第一条即为“力谋避免政治借款,以其余力趋重于工商事业”,这也成为交行营业方针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标志。

历次挤兑风潮的发生,都与一些扑朔迷离的谣言休戚相关。因此,挤兑风潮过后,中、交两行都开始改变发行制度。交行将现金准备与营业资金分开,并在天津设立发行总库,“邀请各机关随时派员莅库检查,以昭大信”。谣言止于公开,通过实行发行独立、准备公开,交行信誉日增。

此外,交行通过将人员严行裁减、亏损行所实行收缩,进一步改善了人员和分支机构的构成;通过将辛亥旧账和各行历年呆账亏耗进行整理,并由历年盈余滚存公积金项下提补,进一步核实了帐目并为后续发展打好基础。

经过人事和营业方针的改变,交行逐步疏远了同政府的联系,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持股交行的比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21年,交通部持有22500股交行股票,价值225万元,约占总资本的三分之一;此后,交行的领导者一直致力于将交行从北洋政府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到1927年北洋政府被推翻时,政府仅持有价值78万元的交行股票,而私人持有的股票价值达到6930万元,约占全部实收资本的99%。可以说,1921年挤兑风潮给予交行最大的改变,就是摆脱了银行资本财政化的发展取向,从此走上了商业化、独立化、现代化的道路。

192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曾有银行人在回顾这一年时说:“在政治上、社会上,几无一事足以满足吾人之希望。以言内政,则未修明,以言外交,则归失败,财政则债台高筑,民生则日见困惫,他如商业之萧条,工业之不振,物价之胜贵,天灾厉疫之流行,所在皆足以使吾人失望……”然而,危机之中育新机,变局之中开新局。这一年,无论对于古老沧桑的中华大地,还是总角之年的交通银行,都意味了否极泰来之新途的开启。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总部)


交通银行的1921年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8-27

□毛志辉

1921年,中国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北洋政府时期,政坛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回望历史,这一年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对于具有百余年历史的交通银行而言,这一年,同样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它标志了一家资本财政化的传统银行在经历创巨痛深之后,向商业化、独立化、现代化银行的转变。

梁士诒

再次停兑

1921年1月,交行“京钞整理”工作告一段落,延宕五年之久的第一次停兑风潮画上句号。交行董事会会长梁士诒与财长周自齐会同上书国务院:“……数载困难,一时洗涤,自齐、士诒庶可稍轻罪戾……”

然而,动荡社会恶劣的政治、经济环境却容不得交行有喘息之机。长期的战乱使得北洋政府军费激增,财政陷于窘迫困境,由此,北洋政府再次将目光转向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继续依靠两行垫款和发行钞票度日。1921年初,北洋政府提出,“近畿军警饷需关系首都治安,于此青黄不接之时,坚请中、交两行筹垫,以六个月为期,每月各认四十万元”。由此,交行更深地陷入财政借款的漩涡。

8月,北洋政府各机关部门欠薪已达20个月以上,陆军、海军、司法、教育等各部总长都因部员的索薪而下台,代理财长潘复以中秋节临近为由,向北京银行界商借480万元,其中交行独家承担300万元。同时,北洋政府还强迫中、交两行开出担保性空头存单,以此向其他商业银行借款。随着各存单的陆续到期,北洋政府无力归还,中、交两行又被迫兑现,以致库存现银日枯。

1921年11月12日,适逢华盛顿会议正式开幕,同日,天津的中、交两行率先因天津、张家口地名钞票而发生挤兑。11月15日,挤兑风潮波及北京,当天清晨,即有一些代兑钱铺纷纷到交行京行反映,说有不少持天津及张家口地名券的储户前来兑现。京行一方面嘱咐各钱铺照常代兑,另一方面设法筹措资金以备不测。

16日下午,北京银行公会召开临时会议,各银行一致拥护中、交两行。但兑票人数太多,不得不由警厅出面维持金融秩序。当时“西河沿一带,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交通因之断绝”。

为应对挤兑,交行先是限制兑换数目,每人以十元为限;嗣后又限制兑换时间,每日仅兑换半日。但愈是限兑,挤兑之潮愈是汹涌。约至12月中旬,京行“终于宣告暂时停兑,俟筹足款项再行开兑”,并从此关门停业,达数月之久。天津中、交两行亦相继宣告停兑。

奉系借款

挤兑风潮发生后,中、交两行都积极联络各方设法开兑,并且“彼此互相探听对方实力情形,生怕倒闭在对方的前头”。最终,中行经各方筹谋,于12月1日宣布无限制兑现。然而,交行的挤兑情形远较中行严重,当时报纸报道:“交通银行之情形,较中行为复杂,益以平时办理不善,其系统颇为混乱,自发生问题以来,政府与银行,及银行内部意见,有不相一致之处,遂不易确立具体之办法。”

为实现开兑,交行可谓费尽周折。一方面,交行向政府请求救援,试图通过催收欠款和续交股本两种办法解决燃眉之急,但政府当局早已负债累累,无力援助。另一方面,交行积极与中行协商,曹汝霖与张嘉璈于11月19日在北京银行公会达成一致,携手共度时艰。然而,在严重的危机面前,这些都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到了最后,交行仅剩借款一途。

1921年11月底,梁士诒密遣叶恭绰前往奉天与张作霖会谈。双方很快就交行借款、梁氏组阁达成一致意见,“张允竭力维持交行,交票可完全兑现”。12月27日晚,交行与东三省官银号及奉天兴业银行在甘石桥梁士诒府邸签订合同,约定借现大洋400万元,七日内在北京、天津两处交清,借款利息为一分二厘,每三个月交息一次但息随本减;借款之日起满六个月后,每一个月归还一次,分十次还清,即每次40万元,但也可以先期归还一部分或全数还清。

次日,此项合同获得交行董事会通过。1922年1月6日,交行天津、张家口钞券完全开兑,同时,经董事会议决定,总理曹汝霖留任,协理任凤苞去职,改为孟锡珏,添设帮理一席,派谢霖补充。

创巨痛深

交行虽然依靠奉系借款实现了无限制兑现,但也使交行陷入另一个重大危机。张作霖之所以愿意借款给交行,其意图在于藉此染指交行,进而推动中、交两行合并成新的中央银行,将北洋政府的金融大权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为其扩张势力服务。而旧交通系则不甘心被逐出政府,企图借停兑之机倒阁,并借助张作霖的支持掌握核心权力。因此,交行的前途,成为双方合作的赌注。

张作霖的奉系和梁士诒的旧交通系“相互策应”,很快在政治上都“如愿以偿”。1921年12月14日,张作霖入京;17日,靳云鹏宣布辞职;24日,梁士诒接任内阁总理。

然而,对于交行而言,在办理奉系借款时则又是另一番天地。由于张作霖的本意并非是挽救交行,故在交接借款时,奉系控制下的东三省官银号及奉天兴业银行,并没有按照合同如实办理。该借款实交九五,而最恶劣的是,借款中居然有一部分是以铜元充作银元(铜元的价值不及银元的百分之一),欺骗交行。

当时,送到交通银行的借款共800余箱,“交行收到现银后开箱点数时,发现有25箱内中装的不是银元而是铜元”。因畏惧奉系势力,交行不敢声张,只能“哑巴吃黄连”认吃暗亏,由行中付账了事。但这笔借款中,高额的利息和不平等的条款却让交行深感屈辱。

1922年1月,交行函陈交通部,请求将交通部所积欠的各宗无抵押款项共计银元500余万元,指定各路局偿还,每月须还款银元50万元。经交通部核允,由京奉路局月拨银元30万元,分16个月还清。但该路局却从未遵照交通部指令拨还欠款,而交行此时“元气尚未尽复”,奉系借款也就未能如期归还。

此外,梁士诒内阁的迅速垮台亦对这笔借款的偿还产生了重要影响。梁组阁仅一个月,就被直系军阀吴佩孚攻击下台。奉直二系共同掌握北洋政权,局面自然难以为继。1922年4月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战败退出关外,梁士诒亦因“战争祸首”罪名再遭通缉。

一系列动荡使得交行总管理处几近瘫痪,这笔奉系借款,也一时无法还上。双方“叠经磋商”,借款得以展期六个月。1922年5月,实业家张謇担任交行总理后,又为借款事电商奉省当局,希望“展缓还期”。奉方“顾念交谊”,于1922年12月重新厘定还款办法。经过全行的协同努力,一直到1926年8月底才完全结清欠款,拖延达五年之久。并且,因付息甚巨,交行损失颇重,共偿付利息高达银元156.168万元。

鉴于这笔借款给交行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1936年,交行在胡笔江主持下修纂《行史清稿》记录此事时,仍引之为恨,称1921年的二次停兑和奉系借款“固为本行创巨痛深之事”。

经营转向

1921年对于交行而言,是十分艰难的一年。挤兑风潮的发生让交行再次遭受重创,元气大伤,跌入前所未有的低谷。此后,交行痛定思痛,通过改变营业方针、改革发行制度,以及整理行务、核实帐目等一系列举措,力求取得脱胎换骨的效果。

经历了挤兑风潮后,在1922年2月召开的交行临时股东大会上,通过了董事会提出的关于经营方针的四条意见,其中第一条即为“力谋避免政治借款,以其余力趋重于工商事业”,这也成为交行营业方针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标志。

历次挤兑风潮的发生,都与一些扑朔迷离的谣言休戚相关。因此,挤兑风潮过后,中、交两行都开始改变发行制度。交行将现金准备与营业资金分开,并在天津设立发行总库,“邀请各机关随时派员莅库检查,以昭大信”。谣言止于公开,通过实行发行独立、准备公开,交行信誉日增。

此外,交行通过将人员严行裁减、亏损行所实行收缩,进一步改善了人员和分支机构的构成;通过将辛亥旧账和各行历年呆账亏耗进行整理,并由历年盈余滚存公积金项下提补,进一步核实了帐目并为后续发展打好基础。

经过人事和营业方针的改变,交行逐步疏远了同政府的联系,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持股交行的比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21年,交通部持有22500股交行股票,价值225万元,约占总资本的三分之一;此后,交行的领导者一直致力于将交行从北洋政府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到1927年北洋政府被推翻时,政府仅持有价值78万元的交行股票,而私人持有的股票价值达到6930万元,约占全部实收资本的99%。可以说,1921年挤兑风潮给予交行最大的改变,就是摆脱了银行资本财政化的发展取向,从此走上了商业化、独立化、现代化的道路。

192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曾有银行人在回顾这一年时说:“在政治上、社会上,几无一事足以满足吾人之希望。以言内政,则未修明,以言外交,则归失败,财政则债台高筑,民生则日见困惫,他如商业之萧条,工业之不振,物价之胜贵,天灾厉疫之流行,所在皆足以使吾人失望……”然而,危机之中育新机,变局之中开新局。这一年,无论对于古老沧桑的中华大地,还是总角之年的交通银行,都意味了否极泰来之新途的开启。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总部)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