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柱 毛志辉
艰难时世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由此进入全面抗战时期。1937年7月9日,为适应战时需要,国民政府成立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四行联合办事总处(以下简称“四联总处”),负责办理战时各项特种业务。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占上海,交通银行总行奉财政部命令又改为总管理处,恢复上海分行建制。总管理处撤往汉口,业务中心及主管人员则迁至香港。武汉失守后,总管理处再迁往重庆。随着东部营业中心的丧失与管理机构的西迁,交通银行在大后方的西南、西北地区,大力构建金融网络。截至1945年4月30日,总管理处下辖159个分支机构,几乎遍布沦陷区之外的主要地区,维持着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
1939年9月,四联总处由原先的联络性机构改组为非常时期的最高金融决策机构,对外加强金融垄断,对内提升中央银行的权力和地位,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地位进一步被削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形势恶化,出现“无限制的通货膨胀和无限制的物价高涨”状况。自1942年7月1日起,货币发行权由中央银行独掌,交通银行历时33年之久的货币发行权至此取消。经政府增资,交通银行的资本总额达到6000万元,其中官股5400万元,占比高达90%。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还推行四行专业化,交通银行被指定为“发展全国实业”的专业银行,主要业务包括工矿、交通及生产事业的贷款与投资,国内工商业汇款、公司债及公司股票的经募或承受,仓库与运输业务,储蓄与信托业务等。四联总处又成立联合放款处,引导中国、交通、农民三行的贷款投向,要求中、中、交、农四行完全承担战时生产局的资金供给。在总额为100亿元的贷款中,交通银行承贷了40亿元,为各行之冠。
庇护资产
面对异常艰难的局势,交通银行努力调整战略方针。一是全力协助政府稳定金融市场,支持全民抗战。战争爆发后,交通银行针对市场的恐慌和挤兑风潮,积极参与联合贴放委员会,提供资金,帮助同业度过危机。上海成为“孤岛”时期,又以租界为依托,坚持营业,通过四行的协调,与外商银行合作,承担起国家银行的职责,经办钞券运输等要务,并积极参与制定汇率政策,大力开拓外汇业务,为稳定法币币值、维护战时金融体制作出贡献。同时,积极配合国民政府,联合同业,查堵日寇制造的假币,阻止其扰乱内地金融市场,粉碎了敌方“货币战”的阴谋。二是积极扶助实业,致力后方建设。交通银行大力扶持农产、工矿、贸易调整委员会,为企业投注巨额资金,协助沿海工厂搬迁内地。为改变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交通银行又在昆明成立设计处,统一筹划后方建设,竭力吸收资金,扶助后方工、农、矿、交通等行业的建设与发展,在保障战时物资供应、增强抗战实力方面做出卓著贡献,同时也为战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需要提及的是,“孤岛”时期,日军虽未占领上海租界,但前景难以预料。交通银行上海分行为保护自身资金安全,对相关账户进行一系列操作,尽可能隐蔽资金,防止资产在突发事件中遭受重大损失。1937年7月27日,总管理处致电上海分行,强调“今昔形势,与前不同,顾忌之点,更宜特加审慎”。随即,总管理处对上海分行的资金账户进行处理。上海分行的外汇资金大量存放于外商银行,总管理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处理,防止资金被敌伪查获。1939年7月,上海局势日趋紧张,为保证资金安全,账上所存外汇数额不宜过大,上海分行着手将欧文信托公司往来户内存放的美元陆续拨出,另立特户记载。经过上海分行的操作,账面上的外汇头寸数额大大降低,账面上资金的进出频率减少,被查获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上海分行的这些做法皆得到总管理处的同意,并作了相关备案。
这一时期,交通银行预判形势将进一步恶化,计划尽早采取防范措施,或将资金转移到外商银行,或通过账目的特殊处理,将账面上的款项尽可能“隐匿”起来。但所有做法都基于一个重要的前提,即英、美等国与日本依旧能维持正常的国家关系,日军不敢贸然侵犯英、美等国的驻华机构和在华利益。始料未及的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英、美与日本骤然成为正式的交战国,原先设想可以依赖的屏障不复存在。日军迅速占领租界,英、美银行自身难保,自然不可能庇护中国的资产。幸好交通银行提前做了多手准备,将大量的外汇资金和有价证券作了转移和妥善安置,只有一小部分存于上海的资金被侵略者发现并掠走。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总行)
□杨国柱 毛志辉
艰难时世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由此进入全面抗战时期。1937年7月9日,为适应战时需要,国民政府成立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四行联合办事总处(以下简称“四联总处”),负责办理战时各项特种业务。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占上海,交通银行总行奉财政部命令又改为总管理处,恢复上海分行建制。总管理处撤往汉口,业务中心及主管人员则迁至香港。武汉失守后,总管理处再迁往重庆。随着东部营业中心的丧失与管理机构的西迁,交通银行在大后方的西南、西北地区,大力构建金融网络。截至1945年4月30日,总管理处下辖159个分支机构,几乎遍布沦陷区之外的主要地区,维持着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
1939年9月,四联总处由原先的联络性机构改组为非常时期的最高金融决策机构,对外加强金融垄断,对内提升中央银行的权力和地位,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地位进一步被削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形势恶化,出现“无限制的通货膨胀和无限制的物价高涨”状况。自1942年7月1日起,货币发行权由中央银行独掌,交通银行历时33年之久的货币发行权至此取消。经政府增资,交通银行的资本总额达到6000万元,其中官股5400万元,占比高达90%。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还推行四行专业化,交通银行被指定为“发展全国实业”的专业银行,主要业务包括工矿、交通及生产事业的贷款与投资,国内工商业汇款、公司债及公司股票的经募或承受,仓库与运输业务,储蓄与信托业务等。四联总处又成立联合放款处,引导中国、交通、农民三行的贷款投向,要求中、中、交、农四行完全承担战时生产局的资金供给。在总额为100亿元的贷款中,交通银行承贷了40亿元,为各行之冠。
庇护资产
面对异常艰难的局势,交通银行努力调整战略方针。一是全力协助政府稳定金融市场,支持全民抗战。战争爆发后,交通银行针对市场的恐慌和挤兑风潮,积极参与联合贴放委员会,提供资金,帮助同业度过危机。上海成为“孤岛”时期,又以租界为依托,坚持营业,通过四行的协调,与外商银行合作,承担起国家银行的职责,经办钞券运输等要务,并积极参与制定汇率政策,大力开拓外汇业务,为稳定法币币值、维护战时金融体制作出贡献。同时,积极配合国民政府,联合同业,查堵日寇制造的假币,阻止其扰乱内地金融市场,粉碎了敌方“货币战”的阴谋。二是积极扶助实业,致力后方建设。交通银行大力扶持农产、工矿、贸易调整委员会,为企业投注巨额资金,协助沿海工厂搬迁内地。为改变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交通银行又在昆明成立设计处,统一筹划后方建设,竭力吸收资金,扶助后方工、农、矿、交通等行业的建设与发展,在保障战时物资供应、增强抗战实力方面做出卓著贡献,同时也为战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需要提及的是,“孤岛”时期,日军虽未占领上海租界,但前景难以预料。交通银行上海分行为保护自身资金安全,对相关账户进行一系列操作,尽可能隐蔽资金,防止资产在突发事件中遭受重大损失。1937年7月27日,总管理处致电上海分行,强调“今昔形势,与前不同,顾忌之点,更宜特加审慎”。随即,总管理处对上海分行的资金账户进行处理。上海分行的外汇资金大量存放于外商银行,总管理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处理,防止资金被敌伪查获。1939年7月,上海局势日趋紧张,为保证资金安全,账上所存外汇数额不宜过大,上海分行着手将欧文信托公司往来户内存放的美元陆续拨出,另立特户记载。经过上海分行的操作,账面上的外汇头寸数额大大降低,账面上资金的进出频率减少,被查获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上海分行的这些做法皆得到总管理处的同意,并作了相关备案。
这一时期,交通银行预判形势将进一步恶化,计划尽早采取防范措施,或将资金转移到外商银行,或通过账目的特殊处理,将账面上的款项尽可能“隐匿”起来。但所有做法都基于一个重要的前提,即英、美等国与日本依旧能维持正常的国家关系,日军不敢贸然侵犯英、美等国的驻华机构和在华利益。始料未及的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英、美与日本骤然成为正式的交战国,原先设想可以依赖的屏障不复存在。日军迅速占领租界,英、美银行自身难保,自然不可能庇护中国的资产。幸好交通银行提前做了多手准备,将大量的外汇资金和有价证券作了转移和妥善安置,只有一小部分存于上海的资金被侵略者发现并掠走。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