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
□记者 方磊
高星:古旧物品收藏家,知名诗人(中国人保集团)
陈国庆:精心于历史报刊收藏 (中国人保山西运城分公司)
林振荣:著名钱币、保险单收藏家(上海第八中学)
方磊:欧洲五大足球联赛球衣收藏迷,有个人球衣收藏博物馆(《中国保险报》)
收藏中常常遭遇的困境都包括哪些?这些困境是否可以突破?收藏中个人心态如何恰当把握?
高星:许多人把到手的古董是否是真货,有无上升价值,是否捡漏,作为目标,我认为这样的盘算就是困境本身。困境对很多收藏者而言就是这么才能将看好的古董占为己有。
我认为我是一个孤独的收藏者,这并不是说我多不俗,多清高,只是说我的一种心态,一种习惯。
第一,我不爱结伴去潘家园。因为每个人爱好不同逛摊的时间节奏也不同。
第二,我从不在潘家园结识藏友,收藏本身就是个体行为。
第三,我从不和摊主结交,买卖关系一旦变位与味,便会让许多事尴尬起来,麻烦。
图1:高星收藏的部分藏品。
林振荣:高星老师收藏境界很高,他的观念我是极其认同的。我想收藏实践中遭遇的困境,还可能来自多个方面多重因素。对大多数收藏者而言,主要是来自经济收入来源有限和个人鉴赏能力不达标不自信方面。
收藏首先要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你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吗?奢望经常“捡漏”,那只是一种传说,精品需要重金才能买到,这对工薪族收藏者来说构成最大的困惑。
我总以为,财力只是决定收藏水平要素之一而非全部,在收藏领域“财大气粗”不一定完全奏效,轻易获得的收藏,却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之愉悦和美感,无法与真正收藏大家的荣誉相匹配。任何一种收藏如果目的只是炫耀个人财富,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底蕴缺失,那他的成就是极其有限的。
在我看来,收藏是一种心灵感受并融入历史文化及大自然的寻根过程,是一种人类文化情怀的展露,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表达崇敬的一种方式,是让有限的人生在无限的历史中定格,它会成为一种超越物质的享受。
真正的收藏不在于你获得什么拥有什么,而在于你从中发现什么。我们倡导的收藏既是赏心悦目的审美过程,博雅智趣的娱乐过程,又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探究过程,这种获益是简单的付款团购快餐式收藏过程所无法得到的。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收藏,与既有过程又有结果的收藏,其对收藏的感受是有程度差别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套用这句话,我冒昧的认为,收藏家的高下,其实也在于收藏之余肯不肯花时间解读藏品,咀嚼藏品背后的故事,挖掘其蕴涵的文化。一个堪称成功收藏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藏品有系统性,珍罕性,藏者作过深入研究,揭示出深厚文化底蕴,研究成果可以填补史书记载之空缺等条件。
我对自己的要求非常明晰,做一个有原则的收藏家,不要超过自己的经济实力去搞收藏,更不要借款搞收藏。收藏讲究的是量力而行,随缘而安,不做强求,千万不要为了收藏,降低生活质量。我不赞成宁肯粗茶淡饭,节衣缩食,也要把全部财力用到收藏上。
我说的个人鉴赏能力不达标的限制,是指每个人的收藏知识与经验都有盲区,堪称全能的鉴赏家几乎没有。因此不要涉足自己根本不熟悉的收藏领域,不要期望火中取栗,不要凭一时冲动购买国宝级藏品。古玩市场毕竟是一个不健全、有待完善的交易市场。千万不要比照收藏理论书中的描述去按图索骥,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承诺。如果专项鉴赏认识不到位,错失佳品入藏良机,不要懊悔终身,权当增长了见识,等待下次机遇的光顾。
提高个人鉴赏能力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长期的闭关修炼,潜心研究鉴赏知识,了解市场动态、行情,才能懂得对庞杂的收藏种类有所甄别取舍,才能少走弯路。所以搞收藏切忌短视盲目,唯利是图,应该以丰富文化生活,增添生活情趣为主旨,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图2:书桌上的收藏。
陈国庆:高老师和林老师对收藏的心得令我眼界大开,思想很受启迪。结合我自己的收藏体会,我所感受到的困境包括:一是“难觅知音”,收藏者喜爱的专题和藏品难觅踪影,是最头疼和苦恼的,难怪乎收藏界有人说,收藏是一种缘分。二是与心爱的藏品失之交臂。三是碰到心仪的藏品,但由于价格过高,或囊中羞涩,依依难舍,更多的是无奈。四是保管不善,藏品被毁。最心痛的莫过于此,藏品在收藏者手中应是像孩子一般呵护。
困境一的情况难以逾越。困境二就不同,要想不后悔,该出手时就出手,要懂得时不我待,既然爱之就多付出。困境三,限于财力也难突破,此时要这么想,收藏中,人人都能想到得到,那收藏的乐趣也就荡然无存。面对困境四,只能是更加小心谨慎,热爱藏品,避免人为损坏。
图3:粉彩茶壶。
方磊:我个人从情感上比较倾向于高星老师对收藏之困境的体悟和理解。收藏之困境我个人还是认为集中在内心里,它在考验着人能否可以战胜自己。
因为客观条件和际遇的种种局限,藏家未必可以将自己钟爱藏品一一收入,那种痛惜会激发起内心更为刺激强劲的欲求和不甘,这往往是很痛苦的过程。这要求藏家能接受在收藏旅程里所有的失望和遗憾。遗憾与收藏是密不可分的兄弟。收藏其实更像是一种人格的磨砺,它让你学会隐忍,懂得取舍,并坦然面对一切之变数和失落,这是一个人格升华提炼的成长过程。所以我笃信,一个成熟老到的收藏者一定在生活中是一位内心坦荡平和的智者。
图4:藏族泥佛像铜模子擦擦。
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收藏古已有之,如何看待并理解收藏文化?
高星:我对收藏文化的理解就是我收藏的态度:不推崇金钱价值,不讲古,不云山雾罩,更不执迷于细辨真伪的淘宝投机心态,对于藏品有着出世式的把玩。把玩到痴迷处,自生发有一重深情和眷恋,人之个性在通透和洒脱间辗转,散发出的是逝去的早年间文人雅士的情怀和风骨。
喧嚣太盛了,有时,寂寞也是一种享受和心理需要。收藏的古旧之物,之于我,其实就是夕阳残照中,陶渊明怀里采摘的一捧菊花。
陈国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古人把生活、思想、文化都凝结在玉石、书画、陶瓷、家具等各种物品内,保存下中华文化的精华,留下民族发展的基因。
收藏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每一件收藏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通过把玩、欣赏、研究与藏品对话。真正的收藏者在守望中能够解读藏品的历史含义,发现内在文化价值,真正体验收藏的乐趣。 收藏爱好者应该把目光从藏品的经济价值更多地转向它的文化内涵,享受更多的收藏乐趣,实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收益的最大化。
图5:“太古水火保险公司”月份牌。
林振荣:收藏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一部人类文明史,其实是颇具悠久传统和审美意蕴的收藏文化史。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收藏传统从先民的图腾崇拜发端,到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自觉的收藏意识和行为习惯。收藏品世界,包罗万象,万象之美,尽揽藏品中。收藏过程包括藏品的搜寻、购买、保存、整理、研究、展示、鉴赏、交流等,既是赏心悦目的审美过程,又是博雅智趣的娱乐过程,更是传承人类精神文化的发现过程。
收藏世界里,成功机会往往青睐有思想有准备的文化头脑。无论在中外收藏史上,抑或是在收藏现实群体中,真正成功的、产生过深远影响力的收藏无不属于文化收藏。真正重要的收藏品可视可感,可读可解,承载及传递历史文化密码,拾遗补缺,堪为器物证史留存文化的标志性载体。
人类的收藏情结,其实是追忆感悟已逝岁月,珍藏升华文明精神。在中国文化的原生态系统里,收藏负有延续千古文化,品味天地造化,把握历史文脉,滋养人类心灵之使命,理应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干渠道。无论公私收藏皆有助国人致力于家国情感维系、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主体精神的重建,充满正能量。正是基于此,文化史学者余秋雨认为,“收藏是守护文化的感性符号”,建议中国文人,即使不想从事收藏,也要关注收藏——这会使我们更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另一种“活法”。
盛世兴收藏,“全民收藏热”已成为当前时代的文化大背景。中国收藏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收藏已经完全跳出个人雅玩范畴,拥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定位和更深远的国民教育内涵,正在成为未来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增长点,成为万众瞩目的社会消费热点。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树立起自觉的收藏意识,收藏队伍迅速壮大。收藏行为将影响、改变着未来国人的思想观念、文化态度和作用世界的行为方式。毋庸讳言,时至今日,收藏虽属中国热热闹闹的大众文化现象,但仍属于自发的社会文化消费,理论学术界还没有把中国收藏现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进行整体性谋划,还缺乏全面系统的思考研究,尤其是对收藏的历史特征和文化本质,收藏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功能,还没有引起社会教育部门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是文化史学者亟待肩负起的历史责任。
图6:“上海华兴水火保险有限公司”月份牌。
方磊:感觉林老师真是对收藏文化理解太深透了。收藏文化真是渊源精深,沿着它的脉络可以追逐到人类文明的前世今生。透过这些不一而足的藏品,我们探究和追寻的是历史本身。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是可以从收藏中启悟和洞悉到某种对我们生命旅程里可以开释迷津的内容。
收藏文化本身透射的内容太宏大了,一个小小的物件,也许就贯通着命运的错杂和交汇,历史的吊诡和悬秘,以及世界的矛盾与统一。
比如:我收藏球衣不单单是球衣本身,我觉得我的收藏行为本身就是心灵的一次美妙而灵动的旅程。单纯的球衣里是无限的体育、文化、历史、人文的况味。看似简单的收藏行为之下是对文化的悦纳和珍存,痴情收藏者都是以虔敬之心留驻某种情怀的人。
图7:“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成立一周纪念大会”徽章。
收藏文化对于社会的意义价值何在?如何看待收藏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境遇?
陈国庆:收藏品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收藏品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多元文化。多元包容是社会的普世意义和价值观念之一。
每个人、每个族群、每种观点、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质,也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没有谁比谁更正确或高一等。即使目前某一方居于主流,也应尊重与包容其他不同的存在与声音。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应该捍卫对方充分表达意见的自由。
图8: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保单。
林振荣:目前,我们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收藏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收藏市场一地鸡毛的背后,是公共收藏文化普及的严重滞后,难以适应民众对收藏文化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
历史总是留下遗憾。1985年11月,中国保险学会与上海市保险学会在上海联合举办中国民族保险业创办一百周年纪念活动,还有1989年10月,为了庆祝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四十周年,人保上海市分公司为了助兴,两次特别邀请上海画院唐云、朱屺瞻、程十发、韩天衡、林曦明、张桂铭、周慧珺等几十位著名画师们现场创作,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佳品,并编辑出版了精美的画册。当年的即兴创作成就了一段保险文化史上的佳话,但遗憾的是,时过境迁,仅仅二十年后,那批价值倍增的名家书画据说后来被当成废旧垃圾抛弃掉,如今不知所踪,仅在古玩市场上看过其中的三幅,也因每幅索价几十万元无力购买而作罢。
在我看来,有没有珍爱文化的雅致不在于你是否西装革履,谈吐文雅,不在于你口头上是否高调宣传,而应该落实在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工作生活习惯上,在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上,文化不是用来作秀或炫耀的,真正有文化内涵的人肯定是有文化良知的人,凡是属于全人类共同文化结晶的成果都应得到珍视,崇尚文化要摈弃狭隘的行业门户之见,保护也不囿于自己从事行业的文化。
图9:清代于仁洋面保安行货运保险单。
对于我们经久传承的保险文化,保险人如何在收藏中铭记和珍存?
林振荣:正在接受现代市场经济考验和洗礼的保险人,会不会离别自己的精神家园?保险行业怎样记住“乡愁”留住“根”?其实需要全行业认真思考,文化对于一个行业的成长,看起来似乎不是最直接的因素,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一个行业的后续动力和凝聚力都来自于自身深厚底蕴的文化。保险文化似乎可有可无,却关系到“把根留住”——保险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行业的灵魂,弘扬文化是保险业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
保险业自诞生的那天起,其文化特质就是在动用社会资源防范风险、转移风险的同时,体现人类社会关爱互济的精神。它的现实意义在于,优秀的保险文化可以通过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提高行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促进保险业健康有序发展,可以提高国民保险意识,为保险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环境。有理想有追求的行业领导人要想方设法让保险文化成为全行业共识的美,成为心灵寄托、寻根意识的精神家园,借以重审行业历史,缅怀先贤开创之艰辛,追忆前辈的前行足印,于缅怀中汲取,于追忆中思考,夯实行业凝聚力,这或许才是行业文化本身应有的人文意义和精神实质,才是保险业大发展的关键。
图10:英超西汉姆联队12-13赛季训练卫衣。
方磊:就我在平常的采编工作而言,我常常会有特别的欣慰之感。我很珍惜我们社会有像几位老师这样的保险收藏家,特别像林老师还属业外前辈,你们对保险历史物件的珍存意义是非凡的。它传承着中国保险的星火,记刻了保险萌发及成长的脉络。我也特别珍惜我们媒体能有“历史”版面,它更像一种别致的保险记忆的收藏展,我为自己身在其中而耕耘和劳作深感自豪。
世事都如白驹过隙,真正留驻的正是我们历史的记忆。我觉得我们保险人有责任去留驻我们的记忆,而不是仅仅聚焦在企业的排名,公司的保费上,那些才真正是烟云。
图11:德甲科隆队11-12赛季训练风雨衣。
图12-1
图12-1、12-2:10-11赛季西甲阿尔梅里亚队16号米歇尔·马切多比赛落场球衣。
图1-图4为高星收藏
图5-图7为林振荣收藏
图8-图9为陈国庆收藏
图10-图12为方磊收藏
图12-1、12-2:10-11赛季西甲阿尔梅里亚队16号米歇尔·马切多比赛落场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