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太平保险实际掌门人丁雪农:太平“守望者”(二)

前文:原太平保险掌门人丁雪农:太平“守望者”(一)  

□林振荣

识才善用,引进和培养人才

丁雪农深谙人才是第一资源、“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的道理,广开进贤之路,爱才敬才容才用才,为太平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

太平初创,为了延揽优秀人才加盟,丁雪农礼贤下士,强调提供优厚待遇和优越的创业条件,根据公司发展需要,一些关键性的岗位不惜财力代价尽力搜罗(图17),“聚而用之”。如丁雪农重金聘请了被称为“中国保险学理论第一人”、大律师王效文任设计部长兼法律顾问;聘请“中国会计师第一人”谢霖(正则会计事务所创始人)出任总会计师;高薪聘请“中国三大精算师”之一的陈思度(美国密歇根大学精算硕士)任寿险精算师;聘请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陆锦文(清华大学毕业,1918年获杰弗逊医学院医学硕士,医术享誉全国)出任医务主任;还有潘学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大华保险公司和中国第一信用保险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卓牟来(出身福州名门望族,与曾国藩聂缉槼家族有姻亲关系,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财商管理系硕士)、卓东来(燕京大学经济系毕业,英国伦敦大学经济硕士)、郭佩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硕士、中华人寿协进社总编辑、著名保险出版人)、王显猷、崔惠卿等都委以重任。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办公室,宽容他们的恃才傲物,学究气十足,对这些专业英才,他抓住人才特质,唯才是举,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求全责备,体现出识才的慧眼、容才的雅量,用事业成就联络情感,用良好的干事创业平台和生态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像京剧名角陈大获、画家郑午昌的儿子,也被招收进来,当然,丁雪农聘用名人后代更多是出于扩大太平声名考虑,以备将来派上用处。

图17 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广告

到太平步入正轨,丁雪农从重金挖人转向岗位淬炼人才:太平始终没有重用外国顾问专家,丁先生宁可投入高额培养成本,大胆使用新人,岗位历练,也要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企业氛围,从而培养中国保险业的领军人物。

也许是感同身受,丁先生对依托大学教育培养专才青睐有加,凸显出特别的情结。1934年,丁先生采用派发佣金的办法鼓励职员招徕大学高端客户,于是太平的各地经副理都亲自到各大院校宣讲保险,太平天津分公司派员赴北平协助揽得清华、北京两大学的房产、仪器、家具和教职员住宅的火险业务,数额巨大。至上海租界沦陷时为止,太平保险前后招考了三批大中学毕业生100余人(王效文曾领命远赴西南地区主持招考事宜),丁雪农亲开讲座,请专家给予技术上的辅导培训,后来这些新人大都成为总分公司的业务骨干。对新录用职员的使用原则是量才聘任,只要你有能力,公司就培养你。当时太平保险的外勤人员地位略高,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以拥有自己的办公室,其中多为履职的大学生职员。

1936年,丁雪农举荐最初的创业拍档陶听轩等二人,前往瑞士、英国等保险业发达国家考察学习一年,从欧美取经,强化寿险技术的革新,力图与发达国家同步。为此太平还曾签约资助两名中国留学生(丁馨伯、蔡燮昌),一赴日本,一赴美国,学成归国后在太平安排合适工作,使他们尽展其学,太平为此特设一个设计部,专门研究业务问题,特别是在法律释义和编译方面,太平领先业界。

当新生辈精英可以独当一面时,就委以重任,于是,日本国立东京商科大学保险学研究生郭雨东(图18),甫一毕业,即应丁雪农之聘进太平总公司,负责编辑出版《太安丰保险界》,三年后奉调出任太平保险广西分公司副经理,后来成长为创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头号业务权威。光华大学高材生金瑞麒(图19),供职中国天一保险公司期间,以其天资聪颖,勤勉尽职,会计学理论功底深厚、保险实务娴熟,工作出色,在保险业界年轻一辈中崭露头角,得到保险界许多高层人物的赞许,也得到丁雪农的器重,视为可堪大用之材加以栽培,经常以其作为私人代表出席业界高层聚会场合,委以重任,后来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保险业界领袖:接替丁出任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主席和民联分保交换处的理事长,以及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副总经理。

图18 郭雨东

图19 金瑞麒

还有,随着太平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华侨身份的郭佩弦出任新加坡分公司经理,留美背景的卓牟来出任菲律宾分公司经理,擅长法文的饶超华出任西贡分公司经理,香港分公司由广州分公司的邓文炳兼理,雅加达分公司则由久居该地的伍仲贤为经理。当然,为了推展业务,太平各分支公司经副理还邀聘各地有声望、有社会活动能力的名流充当,不一定需要他们精通保险,只需要他们在当地工商界有号召力,可以拉来业务。

曾看到过丁雪农给太平保险公司职员王槐声的两封复函,深为丁先生爱才的诚意所感动。1947年4月,太平意外科科长王槐声作为太平赴外保险学术考察团成员公派旅美学习,丁先生特别致函“兄等考察时期既已缩短,研究范围自亦只能力求紧凑,择其适合吾国国情者倍加注意,期归国后得以应用。又,兄体格素非健硕,作客他乡尤宜善自珍摄,切弗操劳过度为要,专此即请,旅安!丁雪农谨启,中华民国36年9月”(图20),亲笔签名,字里行间,充满同事深情厚谊,全然没有上下级之间等级森然的冰冷感。另一份亲笔信函:“槐声吾兄,惠鉴接奉四月十六日,手书俱悉,我兄旅美近况为慰,日前曾由港转电奉告,已嘱(卓)牟来兄支付兄之回国旅费及至六月底薪金。今兄对于航空职工抚恤及诚信保证等险,既觉尚有进一步研究之需要,则兄之留美期间准予延长三个月,俾竟全功,并已另函咨牟来兄续付。兄之薪金至九月底矣,诸希释注为荷,专此奉复,顺颂旅安!弟丁雪农谨启,中华民国37年4月26日”(图21)。可以容许下属远赴美国年余自选进修项目并延长三个月时间,这需要具备何等的人才大格局呀!1948年秋王槐声归国,成为太平保险业务的顶尖权威,还应聘兼职上海财经学院副教授、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等。

图20 丁雪农致王槐声赴美学术考察团事宜信函(丁雪农签名民国36年9月)

图21 丁雪农致王槐声赴美学术考察团延长三月事宜信函(丁雪农签名民国37年4月)

对待普通员工,丁先生也能一视同仁,没有官架子,真心体恤他们的冷暖疾苦,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据太平的老员工张文达、陆福麟多年后撰文回忆,丁先生常常告诫职员,你要吃保险业这碗饭,就必须懂得外语和会计专业知识,太平保险的经营要注重高品质、高素质、高绩效,太平的员工要日日学,时时学,跟上时代。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在丁的督促下,当初只是高中文化的张文达不间断参加夜校补习,通过报考会计专业,1945年拿到了大学毕业证书。陆福麟也参加了上海青年会职校进修,这让他俩受益终身,能够胜任后半生外贸工作的需要。另外,丁先生还要求太平员工具备健康的生活态度,注重锻炼身体,为此成立了太平足球队、篮球队等,经常训练比赛,陆福麟即是其中的活动骨干。香港著名财经人士、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员李启宇、沈日昌均是当年香港太平保险的文体活动积极分子。

扶危救困,公益事业的热心人

丁雪农平素明哲保身,绝口弗谈政治,很少发表对时局事件的看法,专注力多集中在保险业务发展方面,神情表现让人觉得谨小慎微。但他大智若愚,有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常常慨叹时事之艰险,怜惜民生之多舛,所以热心助推群众联谊活动,资助公益慈善事业,践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人力车夫,即拉黄包车的人,属于城市生活最下层,劳作辛苦,收入菲薄不说,还工作环境危险,一旦遭遇不幸,“在死者则衣棺之赀无着,在生者又生活之路断绝,此种困难之严重,有急谋救之必要,几经擘划,乃有车夫团体保险之建议,数度讨论”,1936年5月1日(劳动节),正式成立“上海市人力车夫团体保险委员会”,丁雪农担任主席,出面热心募集,拨存基金三万元,请劳工专家朱懋澄负计划指导之责任,“委员会设总经理一人,由总干事兼任,调查员若干,由该会互济部调查员兼任”。其保险办法要点,“凡属领有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拉车执照,居住上海市管辖区域之车夫,不拘年龄,概由该会代为保险,车夫如于保险期内,而拉车班数与工部局定章相符合者,遇有死亡或残废时,得领取由二十元至四十元之赔款”。开办“车夫团体保险之意旨,大要有二:一以谋死者本身之善后,一谋死者遗族之抚恤”(注4),从开办到1938年7月底,两年里先后受理保险理赔,共计868件,支出保险赔款三万四千余元。赔款日增的原因,主要是沪战爆发流弹炸弹致车夫死亡,还有霍乱伤寒猖獗,车夫事先不知预防,沾染后不即就医。承保的车夫遭遇不测,若无家属或家属不在上海,其丧事由互助会派员料理,购置衣衾棺木,并留存运柩回籍之费用,“服务于车夫,可谓竭尽之能事矣”。该保险以谋车夫福利为宗旨,不为盈利而运作,客观上起到了扶危救困之作用,深得时舆好评。

太平保险集团作为业界巨擘,既在乎市场扩张规模的“硬实力”,也会重视企业文化重塑的“软实力”:1938年7月1日,上海保险行业的群众性联谊组织——“保联”成立,太平总公司的郭雨东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会主席,另一位太平职员朱懋仁当选为理事。“保联”利用租界特殊条件,尊崇“联络感情,交换知识,调剂业余生活,促进保险业之发展”之宗旨,争取保险业内上中层的广泛支持,团结保险同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联谊活动,在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方面颇具影响力,得到了丁雪农的理解和帮助。1939年6月11日,在“保联”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丁雪农与胡詠骐、项馨吾一起被推举为名誉理事(仅有三名)。“保联”一周年庆典活动,丁先生捐款五十元,以示誌禧。1939年12月,“保联”开展第三届征求会员运动,丁雪农被推选为征求总队长。丁雪农还被列入对保险界有影响的上层人物,个人事迹、经历和照片,刊登在《保联月刊》第七期“人物志”专栏中(图22),扩大了“保联”在业界中的影响力。1943年10月17日,上海保险业消费合作社第四届社员代表大会在四川路青年会举行,到会各公司代表百余人,选举出新一届理事监事会。10月28日,当选的新一届理事监事会在江西路金城议事厅举行联席会议,选举陈巳生、谢寿天等11人组成常务理事会,孙广志当选理事长兼社长,陈巳生、谢寿天为副社长,过福云、丁雪农、任硕宝等业界上层出任监事,公推丁雪农为监事长(图23)。

图22 《保联》第一卷第七期刊登的丁雪农介绍

图23 《保联会报复刊6》(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编印中华民国三十二年)

也为运动狂,跨界玩足球的先行者

丁雪农青少年时期就有体育情结,在大学校园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最热闹的交谊场所就是绿荫场,几乎所有的男生都喜欢踢球,女同学也会经常到赛场边为球员加油助威,这种经历和习惯使丁雪农成为一生的忠实体育拥趸。投身金融事业后,热衷体育的初心不变,他在太平保险公司里一手组建了足球队、篮球队,发起假日郊游,推动体育健身活动,是业内闻名遐迩的体育达人。不为人们知晓的是,早在他27岁供职于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时,就已经成为青岛万国体育总会的华人董事(图24),四十年代还担任过中国体育史上著名的足球劲旅“东华足球会”的董事长。

图24 青岛万国体育会会员证章

据刘雨生《青岛万国体育会的来龙去脉》记载,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上海滋美洋行青岛分行经理、美籍犹太人滋美满因在上海赛马会获益甚厚,于是想在青岛依样创设,遂与亚当斯(青岛美国商会会长)、士大贵(英文青岛时报经理)、塔塔里诺夫(法国领事馆代办)和片山亥六(日本交易所兼太和洋行经理)等人,以及几位华人买办,如怡和洋行的何永生、太古洋行的苏冕臣、华北商社的王宣忱、日本元田船行的丁敬臣、交通银行的丁雪农、明华银行的张絅伯和童约之、朱爱甫及少数爱好体育者等共议筹设,于1923年12月间拟具章程,申请成立类似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地方组织,1924年6月经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批准正式成立万国体育会,筹备发起人成为首届董事,中外各5人。会址初设在浙江路2号,后迁至中山路曲阜路亚当斯大厦三楼。特许租用汇泉赛马场及一切附属设备,掀起了青岛的赛马热,到了周末跑马日,汇泉跑马场人山人海,颇为壮观。经过苦心经营,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跑马场已经成为与上海、香港、汉口、天津齐名的远东竞马场。

民国时期的足球比赛纯属民间自发公益事业,国家资助很少有,就连“亚洲球王”李惠堂,到上海踢球也得有个吃饭的饭碗,就到静安寺路华安合群保寿公司兼职。丁雪农创业太平以后,就开始烧钱挹注足球队,那是比中国平安保险投资深圳平安俱乐部、天价冠名中超还要早半个多世纪的事儿。上海东华体育会成立于1931年,由上海各界足球爱好者自发组建,筹备之初拉拢来一位财主做靠山——第一任“老板”盛昇颐(盛宣怀的七公子,人称盛老七),由其主持了体育会的运营,包括募集经费,联系训练场地,组织球赛,他还把盛公馆靠西侧的一栋小洋楼腾出来,提供东华体育会做会部。为了扩大社会影响,他还争取官方支持,拉上海市市长吴铁城为名誉委员长,拉宋子良挂名会长,史量才为副会长,丁雪农、赵普清等4人担任常务委员。活动经费由社会名流和工商界人士组成的董事会筹措。球员最初由上海复旦、暨南、沪江各大学的精锐联合组成,后多邀上海足坛名将,1932年夺得了上海甲组足球赛冠军,1933年获得史考托杯赛冠军,并于此后多次夺得这两项比赛的冠军。上海沦陷期间,东华足球队不惧日伪威胁利诱,严词拒绝与日伪球队比赛,表现出民族气节。

1943年,东华体育会的会所迁到东华足球场,谢筱初续任会长,丁雪农当选董事长。事实上董事谭敬(地产老板,出身于商业世家,其母亲唐佩书出生于轮船招商局和开滦煤矿的创始人唐廷枢家族,其舅舅唐季珊是上海茶叶大王,舅妈即著名影星阮玲玉)出力最多,负责筹措活动经费。在后来的两年里,东华足球队恢复了当年的雄风,取代了西联会,荣获了甲组联赛和市长杯双料冠军。以东华足球队为班底的中华联合队出征上海国际杯,又重新夺取了冠军。在这一时期的比赛中(包括友谊赛、邀请赛、慈善义赛、埠际比赛等等),共计48场球,“东华”竟创下了不败的纪录,被誉为沪上常胜军(图25)。

图25 1947年东华足球队荣获甲组联赛冠军(前排居中丁雪农)

注4:“上海人力车夫团体保险概况”仇子同撰,《保联》第一卷第4期